第十六章

1983年:下蘇杭,看上海,上東北。一路上,聽報告、訪民情、問措施,翻兩番有望,一路喜氣洋洋;遊東陵,視察東北,參觀承德。在北戴河作出“嚴打”決策:堅決扭轉壞人不怕法,好人怕壞人的異常治安形勢。

(一)

1983年2月5日,鄧小平離開北京,踏上南下的列車。此行的目的地,他選擇了經濟比較發達的蘇州和杭州。

選擇蘇州和杭州,鄧小平有他的考慮。

幾個月前,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了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是全黨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後召開的第一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提出了黨在新時期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宏偉綱領。在這次大會上,黨中央提出,到2000年實現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在198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使我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十二大開過以後,“翻兩番”、“奔小康”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議論的中心話題。這個目標切不切合實際,到底能不能達到,會不會成為一個空的口號,人們都在議論。黨的高層領導人也在思考。

十二大選舉產生了中央顧問委員會,鄧小平當選為主任。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會上,鄧小平號召顧問委員會的成員要聯係實際,認真調查研究,學習下麵的實際經驗,深入地了解情況。宣傳黨在各個時期的方針政策。

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特點是人口多、底子薄。“翻兩番”的目標能不能實現,主要在農村。

鄧小平最為關注的就是農村。他說:“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農村,中國的社會是不是安定,中國的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翻兩番,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達到。”

這年的12月1日,鄧小平在同國家計委負責人宋平談話時說,本世紀翻兩番的目標靠不靠得住?黨的十二大說靠得住,我也相信是靠得住的,但究竟靠不靠得住,還要看今後的工作。

鄧小平心中裝著“翻兩番”、“奔小康”的問題,在北京坐不住了。春節將至,他想到實際生活中去獲取“翻兩番”的第一手資料,此時,他把目光投向了經濟發展較快的蘇杭地區。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地區地處長江三角洲,背靠上海,曆來比較富庶,近幾年經濟發展尤為迅速。特別是蘇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800美元,像這樣的地方能不能在2000年再翻兩番,如果能,到那時的社會又將會是什麼樣?

帶著這樣的思考。鄧小平第一站就直奔蘇州。

2月6日下午2時31分,一輛乳白色豐田麵包車駛進古城蘇州,來到位於城南十全街的南園賓館。鄧小平和夫人卓琳下榻在賓館的新平房。

2月的江南,春意盎然,賓館的庭院內垂柳已經吐絲,迎春花含苞欲放。鄧小平的到來又給這裏增添了新的融融春意。

這是鄧小平第二次來蘇州。20多年前,他曾來過這裏,那是三年困難時期。

時過境遷,今天的蘇州已非昔比。整潔的街道,琳琅滿目的商品,特別是喜氣洋洋的人群,再加上新春佳節前的祥和氣氛,這一切確實令這位年近80的老人心曠神怡。

原蘇州地委書記戴心思回憶說,小平同誌到蘇州的時候,正好是我們黨的十二大開過不久。那個時候,蘇州和全國一樣,大家都在議論“翻兩番,奔小康”的問題。那個時候一談就是這個問題,因為十二大剛剛開過。小平同誌對江蘇和蘇州這個地方,他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能不能翻兩番,什麼時候能夠奔上小康。他最關心的就是這個問題。他問,現在蘇州農村的現狀究竟是什麼樣子?你們對翻兩番有沒有信心。因為當時有一種議論,好像基礎差的地方翻番比較容易,因為基數低,翻番比較容易。基礎好的地方,好像塊頭大,翻番比較難。當時江蘇省委的一些領導同誌和我們蘇州市呀、地區呀,我們的一致看法,就覺得不一定。可能基礎好的地方翻番比較快。因此當時我們就估計蘇州這個地方,翻兩番肯定不要到2000年。

鄧小平一到蘇州,便急於了解當地的情況。

2月7日下午,江蘇省委的領導和蘇州地委的領導來到南園賓館新平房的會客室。

鄧小平習慣地點燃了一支熊貓牌香煙,聽取江蘇同誌的彙報。

鄧小平首先問到:“到2000年,江蘇能不能實現翻兩番?”

江蘇的同誌回答說:“從江蘇經濟發展的曆史看,自1976年至1982年,6年時間,全省工農業總產值就翻了一番。照這樣的增長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時間,就有把握實現翻兩番。”

一問一答。問話直奔主題,回答簡單明了。

“蘇州有沒有信心,有沒有可能?”鄧小平又問。

蘇州工農業生產的基數較高,是江蘇省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在國內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地區中具有代表性。

當時,正值蘇州地區和蘇州市合並前夕,按照新的區劃,蘇州市將下轄吳縣、吳江、昆山、太倉、常熟、沙洲(今張家港市)6個縣。1978年,6個縣的工農業總產值為655928億元,國民生產總值為319053億元。到198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增加到1048813億元,人均超過800美元,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到了476133億元。4年間,工農業總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分別以1265%和1049%的年平均速度遞增。這一遞補增速度高於全省的平均水平。按這樣的發展勢頭,蘇州翻一番的奮鬥目標有5到6年就已經足夠,再翻一番,用10年時間也就差不多了。留點餘地,到1995年一定能夠實現翻兩番的目標。

“像蘇州這樣的地方,我們準備提前5年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奮鬥目標。”江蘇的同誌回答說。

聽到這裏,鄧小平十分滿意地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了充滿信心的微笑。

這裏談興正濃,原來預定的會見時間已經到了,工作人員來到門口,看到鄧小平又點燃了一支煙,談話還要繼續下去。

鄧小平說:“人均800美元,達到這樣的水平,社會上是一個什麼麵貌?發展前景是什麼樣子?”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蘇州地區廣大農村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抓住有利的國際環境這個機遇不放鬆,全麵實行聯產承包,迅速發展社隊企業,經濟一直迅速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村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1982年,蘇州地區有近20個公社、60個大隊以及一批生產隊,人均工農業產值超過800美元。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成為蘇州農村奔小康的典型。

江蘇的同誌彙報說,人均達到800美元的這些單位,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具體表現在:

人民吃、穿、用問題解決了,物質生活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有了保障;

住房問題解決了,人均居住麵積達到20平方米;

就業問題解決了,農副工三業協調發展,人人得到妥善安排,本地勞動力不外流,相反開始吸收外地勞動力,做工務農;

教育、文化等事業經費有了保障,中小學教育得到普及,各種文體設施及其他社會福利事業普遍建立起來;

人們的精神麵貌顯著變化,觀念更新,舊俗收斂,新風光大,犯罪活動減少,社會治安明顯好轉;

一批初步繁榮富庶、文明昌盛、安定祥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和正在不斷湧現出來。

鄧小平聽得十分仔細,幾乎每一條都熟記於心,後來回到北京後,他曾先後同中央負責同誌和中顧委的同誌反複講到這幾條,說:“這幾條就了不起呀!”

“蘇州農村的發展采取的是什麼方法?走的是什麼路子?”鄧小平對他所關注的事,緊問不放。

江蘇的同誌回答說:“江蘇,特別是蘇州,曆來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蘇州農村經濟已出現新的飛躍,主要靠兩條:一條是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依靠技術進步。蘇州農村勞動力原來文化素質較高,為了發展生產,各地還吸收了不少上海、蘇州、無錫等城市的退休人員和科技人員,充分發揮他們的技術和知識的作用。有些老工人很有本事,請來工作所費不多,隻是給點工資,解決點房子,就很樂意幹,在生產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往往是請來一位能人,就能建起或激活一個工廠。另一條是發展了集體所有製,也就是發展了中小企業,在農村,就是大力發展社隊企業。”

聽到這裏,鄧小平眼睛一亮,他對發展社隊工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社隊工業的初創階段十分艱難,曾經經曆過“千方百計找門路,千言萬語求原料,千山萬水跑供銷,千辛萬苦創基業”的過程。這個過程帶來了這個地區的變化。1982年,常熟、沙洲等6縣社隊工業總產值已達281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035%,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社隊工業的發展又反過來為農副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裝備等物質條件,這就是“以工補農”、“以工建農”,農、副、工三業協調發展。

對社隊工業,江蘇的同誌總結說:“歸根結底,憑借的是靈活的經營機製,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製。從原材料的獲得,資金的來源,到產品的銷售,完全靠市場。因此可以說,是市場哺育了社隊工業。”

老百姓從實際工作中領悟到了市場經濟的作用,這使鄧小平非常興奮,市場經濟這個問題,是他思考已久的一個問題。

1979年11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等人時就說過這樣一段話:

“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

鄧小平作出的結論是:“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如今,蘇州的實踐也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看來,市場經濟很重要。”鄧小平再一次作了肯定。

不知不覺中,幾個小時過去了,這位老人沒有一絲疲倦,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此時,天色已晚,工作人員第三次來到會客室門口,對鄧小平說,晚飯已經準備好了。鄧小平這才說了聲:“好吧,今天就談到這裏。”

2月8日,江蘇省委的同誌請鄧小平到無錫太湖遊覽。

上午9時55分,鄧小平一行乘車抵達無錫。在江蘇省委負責同誌的陪同下,興致勃勃地遊覽了太湖,黿頭渚公園。中午在小箕山楠木廳休息。

下午3時,鄧小平乘車返回蘇州。

當天晚上,江蘇省委、蘇州地委和市委的負責人再一次去看望鄧小平。鄧小平又一次由衷地稱讚江蘇和蘇州的工作搞得好。

江蘇的同誌說:“蘇州地區的社隊工業雖然起步較早,現在已略具規模。但總的來說,還隻能算是打基礎階段,潛力還很大,隻要政策允許,完全是有可能進一步發展,而且完全可能發展得更快一點!”

鄧小平這一次在蘇州對社隊工業有了感性認識,後來他多次講到,社隊工業也就是鄉鎮企業。第二年,中共中央專門為加快社隊工業的發展下發了正式文件,為這一新生事物正名,這為全國範圍社隊企業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鄧小平後來曾說:“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的收獲,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突然冒出搞多種行業,搞商品經濟,搞各種小型企業,異軍突起。這不是我們中央的功績。”“如果說在這個問題上中央有點功績的話,就是中央製定的搞活政策是對頭的。”

2月9日,江蘇的同誌請鄧小平遊覽蘇州的園林。

這一天,天公特別作美,風和日麗。蘇州園林,名甲天下。鄧小平一行來到了留園和虎丘。虎丘,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稱。這裏雖說還是早春,但已是遊人如織。鄧小平事前一再叮囑,他來遊覽時園林要像往常一樣開放,不要禁園。他要像一位普通遊客一樣,置身於群眾之中。在虎丘致爽閣前,一對青年夫婦抱著孩子在遊覽,鄧小平走上前去,同他們聊了起來。當這對年輕夫婦認出眼前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鄧小平時,他們激動地說:“小平同誌,您老人家好!”鄧小平關切地問他們日子過得怎麼樣,小夫妻倆搶著回答:“在您老人家的領導下,我們的生活過得很好,越來越好!”鄧小平笑了。看到鄧小平慈祥的笑容,小孩也喊到:“爺爺您好!”鄧小平更加開心,他俯下身去,用手撫摸著孩子蘋果似的臉蛋說:“對對對,是該叫爺爺嘍。”說著,便同他們合影留念。

有一批老華僑在盆景園得悉鄧小平來遊園,急忙趕至致爽閣前,見到鄧小平後十分高興。他們說,我們來過國內多次,從未見過中央領導人,這次能遇上,這是我們的幸運。

有幾位上海遊客看到鄧小平後,激動地說,小平同誌年齡大、身體好,我們國家有保障,這是我國人民的幸福。

一群四川遊人在這裏見到鄧小平格外高興,紛紛圍上前去問候。“他鄉遇老鄉”,鄧小平親切地向老鄉們招手致意。

虎丘旁邊的萬景山莊是一座盆景園。鄧小平來到一株巨大的雀梅旁邊,陪同人員介紹說,這株雀梅已有400多年曆史了,壽命這麼長,長得這樣大,堪稱“雀梅王”,在全國範圍也數一數二。它可以說是萬景山莊的鎮園之寶,鄧小平細看了一番,並高興地在它前麵留了影。

在參觀遊覽的過程中,鄧小平對蘇州的同誌說,蘇州園林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一定要好好加以保護。蘇州作為風景旅遊城市,一定要重視綠化工作,要製訂綠化規劃,擴大綠地麵積,發動幹部群眾義務植樹,每年每個市民要植樹20株。在參觀市容市貌時,鄧小平一再囑咐,要保護好這座古城,不要破壞古城風貌,否則,它的優勢也就消失了。要處理好保護和改造的關係,做到既保護古城,又搞好市政建設。

中午,江蘇省委的領導和蘇州地委書記戴心思以及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誌陪同鄧小平用午餐。

2月9日下午,鄧小平結束在蘇州的考察活動。臨行前,同省、地、市領導同誌合影。還和參加接待工作的同誌了合影。

3時25分,鄧小平離開蘇州,前往浙江杭州視察。

(二)

2月9日下午,鄧小平來到杭州,住進位於杭州西湖邊上的劉莊賓館一號樓。這是粉碎“四人幫”以後,鄧小平第一次到杭州。

2月的杭州,氣候依然寒冷,尤其是徘徊在西湖邊,撲麵而來的西北風充滿寒意。可是,浙江省委的同誌們此時卻心暖如春,毫無寒冷之感!因為他們要迎接的是即將把中國引向騰飛之路的小平同誌,浙江這幾年的發展,也使他們對這位一直致力於民族的複興的老人更多了一份敬仰和親切之感。

這時,一輛黑色紅旗轎車緩緩停下,鄧小平從車上下來,他伸出手來與前來迎接的省委書記鐵瑛、省長李豐平等一一握手。鐵瑛想,小平同誌已經是年近80歲的老人了,旅途勞頓,於是他提出請小平同誌先休息幾天,一聽話,鄧小平同誌連連搖手說,我不累,大家進屋裏一塊兒談談。

進屋後大家剛一坐定,鄧小平便興致勃勃先說開了。看得出,他心裏很高興,也很急迫地說,我這次在蘇州,與江蘇同誌主要談到2000年是不是可以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的問題。現在蘇州工農業總產值人均已接近800美元。蘇州同誌談,他們共解決了6個方麵問題:第一,人民吃穿問題解決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問題解決了,人均麵積20平方米,因為土地不足,向空中發展,小城鎮和農村二三層小樓已經不少了;第三,就業問題解決了,城鎮基本上沒有待業勞動者了;第四,農村人口不外流,農村人總想往城市跑的情況改變了;第五,中小學教育普及,教育、文化、體育和其他公共事業有能力安排了;第六,人民精神麵貌變化了,犯罪率下降了。蘇州同誌感到,達到800美元後有這些表現。江蘇從1977年至1983年的6年間,工農業總產值翻了一番,依這樣的發展,到1988年就可以再翻一番!

鄧小平點了一支煙,深深地吸了一口,又接著說,我問江蘇同誌,你們的路子是怎樣走的?他們說,主要是兩條,一條是依靠上海的技術力量,還有一條是發展了集體所有製,也就是中小企業、鄉鎮企業。

接著,他迫不及待地向在場的浙江省的負責人重複著在蘇州提出的問題:“你們考慮,到了800美元,社會上是個什麼麵貌呢?發展前景是什麼樣子呢?”

於是,鐵瑛開始彙報。當他講完省領導班子調整的情況時,鄧小平說,有沒有四十幾歲的?班子如果可以再年輕一些,11個常委中有兩個50歲以下的同誌就更好了,下一步還得調整。調整班子是好事,這次還不夠,還得一步一步來。

接著,鐵瑛開始彙報浙江翻兩番的情況,浙江1982年工農業生產情況,當時全省工農業總產值已經人均600美元,我們分析了全省工農業發展情況,到2000年翻兩番半或三番是可能的。

聽到這裏,鄧小平問,你們看,翻兩番是不是靠得住?現在是多少?

鐵瑛回答,按工農業產值,人均920元,國民收入490元。

鄧小平又問,到2000年是多少?

回答是大約1200美元。

鄧小平緊接著問道,你們的收入在全國占第幾位?

李豐平回答說,這兩年浙江的發展勢頭很好。1982年農業獲得了建國以來的最好收成,比上年增長15%,全省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0%,人均達到了500多美元,名列全國第七位。

鄧小平說,北京、上海、天津三個市可以除外,你們是第四位。遼寧、黑龍江的重工業產值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江浙。生活好了,人就不願往外走。江蘇、浙江,還有山東,這兩年也上得快,魯西北這兩年生活也好了,人也不往外走了。蘇州,現在已到了或者接近每人800美元的水平。他們已經解決了知識青年的就業問題。江蘇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說到這裏,鄧小平又進而問道,你們考慮,到了800美元,社會麵貌是個什麼麵貌?還沒等浙江的同誌回答,鄧小平就說,吃、穿沒有問題,用也基本上沒有問題;人不願到外麵去,農民也不要往外走;就業問題解決了;文化有很大發展,教育上普及了中學,教師的待遇也不低。

鄧小平又問:“江蘇從1977年到1982年的6年時間裏,工農業總產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後可以達到翻兩番的目標。你們呢,你們能不能實現這個目標?”

“如果順利的話,翻兩番不成問題。”鐵瑛接過話茬,頗有信心地說,李豐平也點了點頭。

看到浙江的負責人信心十足,鄧小平笑著說:“你們浙江能否多翻一點呢?像寧夏、甘肅翻兩番就難了。”

李豐平回答說:“1980年浙江人均330美元,預計1990年可以達到人均660美元,到2000年達到1300多美元,通過努力,爭取翻三番。”

“噢?!你們有信心能翻兩番半到三番?”鄧小平麵帶微笑,很認真地反問道,“你們有什麼措施作保證嗎?”

“有的。”鐵瑛接著彙報了省委目前抓緊的5項措施:解放思想;抓改革;抓科技和教育;抓浙江輕工業的特點和優勢;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業。

當鐵瑛彙報到科技、教育問題時,鄧小平說,現在大學招生增加一倍學生也可以,教師有,就是要蓋房子。幹部、職工要輪訓,文化水平要提高。

從綱到目,彙報一直進行了近2小時。鄧小平全神貫注地聽著,看不出絲毫的疲憊。

聽完浙江同誌的彙報,鄧小平臉上呈現出滿意的微笑說,你們是沿海發展比較快的一個省,你們的工作不錯,我很高興!是呀,到2000年,江蘇、浙江是應該多翻一點,不然青海、甘肅這些基礎落後的省可能會有困難,江浙多翻一點,可以拉一拉,保證達到全國翻兩番的目標。

鐵瑛說,我們工作做得還不夠,還有些缺點。

鄧小平笑著說,工作中怎麼會沒有缺點呢,注意了就行嘛。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美麗的西湖,不僅是浙江人民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對於西湖,鄧小平十分關注和偏愛,從他這次來杭州短暫的日程表上可以看出他對西湖山水的那份鍾愛。當時正值年根歲尾,西子湖畔彌漫著春節的氣息,大街小巷不時響起一陣陣爆竹聲。

2月11日上午9時,鄧小平坐著麵包車,以普通遊客身份出現在靈隱寺。

鄧小平剛一出現,不少遊客就認出了他,人群中立即爆發出一片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鄧小平向人們揮手致意,還不時地握握遊客的手。當他看見一位小女孩在大人的懷抱中拍著可愛的小手歡迎他時,就笑著用手摸了摸孩子的小臉說:“這娃娃長得好胖啊!叫什麼名字。”從南京來杭探親的孩子父母激動地滿臉通紅,一個勁地教孩子快叫“鄧爺爺好”。兩歲的孩子乖巧地叫了聲“鄧爺爺好!”小平同誌高興地笑著說:“好!好!”

第二天,2月12日上午10時,鄧小平乘船遊覽三潭印月。在這裏,他又碰到了這位小女孩。鄧小平高興地直呼隻有一麵之交的小女孩。小女孩大聲地叫“鄧爺爺好!”並展開雙手撲向鄧爺爺的懷抱。鄧小平用他那溫暖的手撫摸著孩子,親昵地說:“來,跟爺爺親親!”孩子高興地在鄧小平的臉上親著,鄧小平親熱地摟著她,和孩子的小臉緊緊地貼在一起。在場的攝影記者拍下了這珍貴的鏡頭。不久,《浙江日報》以《親親鄧爺爺》為題刊登了其中的一幅照片。

在三潭印月,還留下了鄧小平讓一位青年工人拍照的故事。當時,一位來自寧波的青年工人正在三潭印月遊玩,當他看到鄧小平一行人向他緩步走來時,便端起相機對著小平同誌按下了快門。見到有人拍照,鄧小平趕忙停下腳步,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非常和藹地與這位青年攀談了起來,問他是哪裏人,做什麼工作,是不是坐火車來的,等等。當得知這位青年是寧波人時,鄧小平風趣地說:“寧波不錯,很大嘛。”這位青年拍攝的照片,後來在報上發表,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