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20日,他通過辦公室給中共廣西百色地委黨史征集辦公室回函,答複關於百色起義和紅七軍史料中的幾個問題。

鄧小平談到的還有許許多多的紅七軍、紅八軍的戰友們。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感動。

事後王震說:“過去小平同誌從不願談自己的鬥爭經曆,而這次談得最多,是一個破例。”

遊船緩緩而行,兩岸風景如畫。

掠過冠岩、繡山、半邊渡等風景點,來到九馬畫山前,遊船停泊在江心。

這時,導遊小姐胡林請鄧小平和其他領導同誌登上船頂平台欣賞這漓江風光的“代表作”。她娓娓講述了九馬畫山的神奇傳說,然後背誦了一首當地的民謠:“看馬郎,看馬郎,問你神馬有幾雙?看出七匹中榜眼,看出九匹狀元郎。”大家聽了都很感興趣,都朝著導遊指的方向聚精會神地看去,看看誰能看出九匹馬來。

由於天氣不太好,大家都沒法看清崖壁上九馬的神態。鄧小平也看了一會兒,他對導遊說:“我看不出有幾多匹馬,所以我既不能當狀元,又不能當榜眼。”小女兒毛毛接著開玩笑地說:“爸爸,你一匹馬都看不出來,連秀才也不如呢!”說得大家都笑了起來。

回到船艙,大家對漓江的風景又議論起來。鄧小平說,漓江兩岸的山峰確實很美,在別的地方看不到,要保護好水,也要保護好山。

卓琳說,漓江兩岸的竹子很多,很好看,但是綠化還不夠,要多種一些樹。

王震提出,漓江的水不但不能汙染,而且還應該多養些魚,這樣水更好看,還有魚吃。

遊船離開畫山後,又見一山拔岸聳立,形似朝板,故名朝板山。遊船在此稍事停泊。

鄧小平對身邊的王仁武說:“1973年,我陪加拿大客人來桂林的時候,漓江的水比現在大。當時我看到有一條黑色的江水,不知道現在漓江汙染的問題解決了沒有?”

王仁武彙報說:“1973年您來桂林時,作了重要講話,我們市委很重視,下決心治理漓江汙染。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漓江的水質好多了,不過據化驗,江水中仍有一些大腸肝菌和其他細菌,治汙工作還需繼續進行。”

自治區政府主席韋純束說,廣西和桂林很重視小平同誌的指示,認真貫徹執行,為了保護環境,治理漓江,調整工業布局,關、停、並、轉、遷了20多個嚴重汙染環境的工廠、車間,撤掉了20個鑄造點和22個電鍍點。

鄧小平以肯定的語氣說:“就是要關嘛!”

韋純束接著說,我們興建了81項治理環境汙染的工程,改造了170多台鍋爐,還製定實施了排汙管理條例,並專門下發文件規定,不準在桂林再新建汙染環境的工廠。這些措施的實施,改變了過去的工廠冒黑煙、漓江有濁流的狀況。現在漓江水的變清,這要感謝您的批評。

“就要這樣。”鄧小平滿意地點了點頭。

看到漓江兩岸種有許多竹子,鄧小平又站起來觀看。

韋純束說:“我們自治區政府每年都撥款綠化漓江兩岸。”

鄧小平連聲稱讚:“好,好,做得對!”

一向務實的他還要親眼看一看,他說:“我們到船艙外麵看看好嗎?”

鄧小平登上了二層平台,當他看到漓江水很清時,特別興奮地說:“連水中的石頭都看得見了!”

回到船艙後,鄧小平很滿意地對王仁武說:“這次遊漓江,看見的(指水中的石頭)和看不見的(指細菌)都知道了,這就好了。漓江的水變清了。”他還強調說:“桂林山水,就要講這個‘水’字,有水才能看見倒影嘛!”

漓江的水雖然清了,但漓江的治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鄧小平看到江水很淺,遊船非常吃力地往前開,問道:“水位有多深?”

韋純束介紹說,現在的水位隻有04米,流量隻有10個立方米,應該提到08米,流量達到20個立方米,才能保證順利通航。

“如果提到20個立方米的流量,這樣的遊船每小時可以走多少公裏?”停了一下,鄧小平又問,“洪水季節,遊船每小時可以走多少公裏?”

韋純束作了回答。

鄧小平說,你們應該采取措施,提高水位才行。

王震也說,一定要達到20個流量。

鄧小平說,遊漓江是桂林旅遊的一項重要內容。漓江的水位這麼低,是不是可以想點辦法,他建議,現在乘的都是比較大的遊船,是不是可以改一改,不一定乘大船,也可以乘帆板船。把帆板船廠改造一下,做旅遊船用,這種船吃水淺。

卓琳也說,遊漓江還是坐小船好,人數少,可以慢慢看。

看著變化了的漓江,想著將來美麗的漓江,鄧小平笑了,而且笑得是那樣的開心。

鄧小平非常關心廣西的經濟建設,在船上,自治區的負責人利用一些空隙時間向鄧小平彙報廣西經濟建設的有關情況。

當他們彙報到“紅水河已修了幾座水電站,通雲南的鐵路還得要動工,平果鋁也很想上馬,希望中央能夠支持”時,王震插話說:“你們廣西有兩大富礦,一是河池大廠錫礦,二是平果的鋁礦,都應該開發。”

鄧小平點頭表示讚成,說:“平果鋁要上!”

遊船在不知不覺中到了陽朔碼頭。

一路上,鄧小平對胡林的導遊非常滿意,誇獎她:“女娃子能幹。”後來鄧小平離開桂林前接見全體公安人員、接待人員和服務人員時,特地把胡林叫到跟前,連聲說:“這女娃子是京片子(意思是說北京話說得好),好!好!”然後讓胡林在他的右側半蹲下來,一起合影留念。

鄧小平走出遊船,人們自發地組織起來歡迎小平同誌。城門樓上和街道兩旁,老老少少,都熱烈地鼓掌。鄧小平滿麵笑容地向大家招手致意。

1月28日,天氣十分晴朗。早春的南國仍有幾分寒意,但公園裏人流如織。鄧小平來到了蘆笛岩參觀。當他來到蘆笛岩洞口附近時,中外遊客都紛紛為小平同誌鼓掌。在一裏路遊程的岩洞裏,鄧小平精神抖擻,他拉著小孫子的手,一邊走,一邊抬頭欣賞洞內奇特的鍾乳石、石花、石筍、石幔。那形態逼真的鍾乳石,有的像瓜果、有的像動物、有的像樹木,美不勝收。鄧小平一邊欣賞,一邊仔細地聽導遊講述那生動離奇的故事,不時地發出笑聲。他聽得認真,看得仔細,還不時地對小孫子、小孫女說:“你們看,阿姨講得像不像啊?”有時調皮的孫輩大聲叫起來,大聲說話,影響講解,鄧小平還批評他們說,莫吵,聽阿姨講解!來到“石琴”一景時,導遊用一塊小石片輕輕敲擊中間空心的鍾乳石,發出悅耳的音樂聲。鄧小平聽後詼諧地說:“你瞎敲吧?”一句話把大家都逗笑了。

走出洞口後,鄧小平碰上了一群外國遊客。他們有的用生硬的中國話說:“你好!鄧小平先生。”有的說著英語:“Hello Mr

Deng!”有的還想擠過來和小平同誌握手。鄧小平向他們微笑點頭,招手致意。

來到了蘆笛岩貴賓室,鄧小平剛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公園的同誌就走過來請小平同誌題字,鄧小平走到臨時的寫字台前,笑著說:“寫啥?”公園的同誌說:“隨便寫吧,什麼都行。”這時,鄧小平的小孫子拉住他的衣角叫著:“寫到此一遊。”鄧小平笑著拍著小孫子的肩膀說:“就依你!”於是,欣然提筆寫道:“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八日到此一遊

鄧小平。”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時公園的同誌又走到王震麵前,請王震題字。王震說:“小平同誌已經寫了,我就不寫了吧。”公園的同誌懇切地說:“請你也寫個吧。”王震在鄧小平的名字後麵寫了“陪隨者王震”。大家也同樣報以熱烈的掌聲。

29日上午,鄧小平參觀了甑皮岩洞穴遺址陳列館和洞穴遺址。

前天遊漓江回來後,鄧小平就對陪同的負責人說:“還有個洞呢?”陪同的人都知道他這是指的甑皮岩。

這是近年桂林發現的史前人類洞穴遺址。

這個距今7500~9000年之間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社會的遺址以及出土文物,給鄧小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鄧小平在看完遺址陳列館後說:“這是研究華南古代民族起源的珍貴資料,要保護好。”

隨後,鄧小平又來到伏波山,在伏波山還珠洞口,群眾認出了鄧小平,大家歡呼雀躍,向鄧小平熱烈鼓掌表示敬意。

走進還珠洞,月山洞瀕臨江水、玲瓏剔透,洞中有石刻數十件,有摩崖造像二百多尊,均為唐代作品,鄧小平極有興致地一邊走一邊看,認真聽導遊員講解,照了不少相片。

鄧小平爬上高坡,穿過岩洞,然後從後門出來,在駱駝山下又很高興地拍照留念。然後前往七星公園盆景園參觀。他稱讚桂林真是山水甲天下。

這時在人群中,有一位女學生,正巧與同伴們一起在公園遊玩。當她一眼看到了鄧小平時,便不顧一切地向小平身邊跑去。一位保衛人員擋了她一下,鄧小平聽到聲音,回過頭來看到了她,說到:“有什麼事?”然後招手叫她走過去。這位女學生走到小平麵前,鞠了一個躬說:“鄧伯伯,請您給我簽個名好嗎?”鄧小平高興地接過她遞來的筆記本,笑著說:“好,好,我就給您簽個名。”說著,在筆記本的一頁白紙上簽上了“鄧小平”三個字。這位女學生連連說:“謝謝,謝謝”,高興地走開了。

在七星公園,一位叫賴桂玉的導遊為鄧小平講述了駱駝山的故事。在盆景園,講述了各種盆景製作、加工和特點;在七星岩洞的入口處,講述了石雕“龜與蛇”的傳說……鄧小平聽得十分投入。

鄧小平和這位導遊13年前就有過一麵之交。那時他陪同加拿大客人來這裏參觀時,賴桂玉就是一名導遊員。

賴桂玉向鄧小平介紹了陳毅同誌寫的一首詩句。陳毅同誌在遊覽桂林時,曾寫過著名詩句:“願作桂林人,不願作神仙。”也就是說神仙看了桂林的秀麗景色,寧肯不回天宮,也要賴在桂林不走。當鄧小平聽說她名叫“賴桂玉”時,就風趣地對她說:“你就是賴在桂林的那塊玉啊。”

參觀完盆景園後,原定在盆景園的休息室喝茶休息,可是鄧小平走出盆景園後說了聲“不累”,並繼續往前參觀。他一邊走一邊問毛毛:“我們還到哪裏去啊?”小外孫說:“我們去看七星岩吧!”

因為先前考慮用半天的時間安排甑皮岩、盆景園和七星公園的駝峰一帶就足夠了,七星岩沒有做準備。桂林市外辦主任馬勇小聲對毛毛說:“不行啊!我們沒有任何準備。”毛毛立刻打斷小家夥的話說:“我們不去了,累了。”鄧小平聽到後說:“累什麼,來到這裏還有什麼累的!去看七星岩。到桂林不進七星岩,等於沒到桂林。”

就這樣,鄧小平走進七星岩參觀,一口氣走完了一公裏的遊程。他對人們說,蘆笛岩是大自然的宮殿,很美;但七星岩又大又寬,很有特色,“我喜歡七星岩”。

鄧小平在桂林隻有4天,但留給人們的印象卻很深。

負責鄧小平一家餐飲的服務員肖燕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

當她接到為小平同誌一家服務的任務後,心中既高興又緊張,怕搞不好工作,影響小平同誌的生活,也影響飯店的聲譽。可是,當她第一次見到小平同誌和他一家來到小餐廳時,她發現她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她看見全家人有說有笑,那麼和睦,那麼平易近人,緊張的心情一下子都消失了。小平同誌還親切地與她交談,詢問她是哪裏人、工作了幾年、家裏還有什麼人,等等,她感覺到小平同誌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輩,關心她、愛護她。

她說:“小平同誌一家喜歡吃桂林師傅做的飯菜。有一次,廚師用荔浦芋頭做了一道菜,小平同誌一家都愛吃。後來,廚師每頓都另做一樣,如芋頭盒、芋頭湯、芋頭羹等,一家人都說‘好吃’。為了安排好小平同誌一家的生活,我幾次征求小平同誌一家的意見,喜歡吃什麼、希望做什麼菜,等等,小平同誌一家很隨和,做什麼菜,吃什麼菜,從不提意見。小平同誌曾對隨行的工作人員講過:‘來到桂林,不要提任何要求,不要給桂林的同誌添麻煩。’”

(二)

1月29日晚,鄧小平乘坐專列離開桂林經貴州前往四川。

1月31日早晨7時55分,專列到達重慶郵亭鋪車站。鄧小平、王震等換乘汽車去大足縣寶頂參觀石刻。

寶頂山在大足縣東北,古有佛徒朝山進香,“上朝峨眉,下朝寶頂”之說。寶頂山上有石刻13處,造像數以萬計,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為最大。據考證,寶頂山石刻是南宋淳熙年間由教徒趙智鳳在山頂建成聖壽寺時開鑿的,工程一直延續了70多年,所以主要是宋代風格。內容大都是佛教中經變故事,頗有趣味,保存完整。

在參觀過程中,鄧小平拉著小孫女,認真聽取導遊的講解,對古代人民的雕刻藝術水平讚賞有加。

當天晚上19時,鄧小平一行到達成都下榻在金牛賓館。

一住進金牛賓館,鄧小平就高興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和接待人員說:“我回到家了!”

鄧小平對家鄉的一切總是充滿了深情,特別是對家鄉的飲食情有獨鍾,他尤其愛吃四川的蔬菜。他在吃豌豆尖時,還饒有興致地給接待人員講了一個故事。原來桂林的豌豆尖不像四川那樣隻選豌豆苗的嫩尖,而是把豌豆苗的莖也掐下一大截,因而顯得比較老,不好吃。鄧小平講完後風趣地說:“回到四川,回到家鄉,才能吃上真正的豌豆尖。”後來他離開成都回京時,還專門買了一大包他最喜歡的蔬菜——蒜苔、青菜、豌豆尖等。回到北京後還把這些青菜分了些給老帥們共享。

在成都,鄧小平參觀了武侯祠、杜甫草堂和新都縣的寶光寺,遊覽了南郊公園、望江公園,情緒非常飽滿。

春節到了,到處都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鄧小平在家鄉過春節,心裏感受格外不一樣。

他16歲離開廣安老家,再也沒有回去過。對他來說,到了四川就是到了家。

2月8日是農曆的除夕,這天一大早,成都西郊金牛賓館內便彩燈高掛,春意滿園,600多名幹部和群眾代表,喜氣洋洋來到這裏參加省委、省政府舉辦的春節團拜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