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2 / 3)

關於MD—82這個合作項目,鄧小平也曾過問過。他說,飛機製造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帶頭工業,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如果我們的飛機價格比美國的便宜10%~20%,就可以出口。特別是向第三世界出口。

鄧小平每到一處參觀,都受到現場工人們的熱烈歡迎。他也不斷地向工人群眾揮手致意,向工人們問好。他說,現場的工人都很年輕,10年後都是骨幹,他們是跨世紀的。

在總裝車間,鄧小平接見了公司和廠所的領導,和大家一一握手問好,並合影留念。整個視察活動到10時10分順利結束。

原上海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魏積森後來回憶說:“盡管鄧小平當時已87歲高齡,但在聽彙報和視察時還是精神抖擻,思維敏捷,並對專業性的問題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鄧小平視察後不久,MD—82合作工程即取得了完全的成功。通過合作生產,公司在民用飛機的研製、生產和管理方麵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數千名幹部、職工受到了嚴格的技術、管理培訓,公司的實力大大增強,取得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頒發的飛機總裝和零部件製造兩個生產許可證的延伸認可證書,這是美國建國以來向國外頒發的第一份整機總裝許可證,並具備了年產12架飛機的生產能力。

2月13日,春雨綿綿。鄧小平在國家主席楊尚昆和上海市負責人朱鎔基、黃菊、王力平等的陪同下,來到位於閔行的上海航天局運載火箭總裝廠——上海新中華機器廠視察。這是鄧小平繼1959年12月16日在上海視察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首枚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32年後,第二次親臨上海航天基地視察。

原上海航天局局長蘇世堃回憶說:“1991年鄧小平來我局視察時,我擔任航天局局長。我記得當時在兩個星期前市委辦公廳主任王力平同誌通知我局說有首長要來我局參觀,要我們做好接待準備。首長到我局參觀,實際上表明對整個上海航天事業的關心,也是對全國航天事業的關心。我們研究確定把參觀地點選擇在新中華廠。把我們航天局的軍品運載火箭、防空導彈、衛星和民品等成果都集中到新華廠來展示。當時我們並不清楚是哪一位首長來,但從市裏的要求來看,我們猜測可能是小平同誌。因為當時在春節前,小平同誌近幾年都到上海來過春節。因此我們做了一些準備。為了讓小平同誌有一個全麵概括的了解,我們準備了一個概括的全局的基本情況介紹,以及參觀的一些內容,然後每一部分的介紹,我們分別讓這一部分的負責人介紹。”

寬敞明亮的運載火箭總裝廠房,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合練房內的人們懷著激動和緊張的心情等候著這位航天人所崇敬愛戴的老人的到來。

上海航天事業的起步是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

1969年8月14日,周恩來總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下達了上海也要研製運載火箭的光榮任務。經過幾個春秋的努力,由上海航天人研製的“風暴一號”大型運載火箭,從1975年起,相繼將6顆衛星送入軌道。1981年9月,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不負眾望,成功地將一組三顆衛星送入不同軌道,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首次發射一箭多星的記錄,使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個能用一箭發射多顆衛星的國家。

1984年,傾注著上海航天人心血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研製成功,同年4月成功地將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定點在太空。此後的幾年,“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獨領風騷,先後4次成功地發射我國實用通信衛星。1990年4月7日,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地被定點在36萬公裏高度的軌道上,為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先進的通訊服務,標誌著中國開始在通向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全球為之震撼!外電評價說,這次發射,不亞於60年代初中國第一次爆炸了原子彈。

1988年9月,一枚長達40餘米,起飛推力達300噸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把我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發射升空,這是上海航天基地為主研製的大型運載火箭,標誌著上海的航天科研水平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90年,第二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又被送上太空。

上海航天基地自70年代初承擔運載火箭研製任務至20世紀90年代初,已研製和參與研製了四種型號的運載火箭,先後參加了14次發射任務,將18顆不同用途的衛星送上太空,80年代以來,取得了箭箭成功的優異成績。

上午9時35分,一輛中型客車緩緩地停在剛剛撩開神秘麵紗的運載火箭總裝廠房門口。

鄧小平健步走下車來,與早已等候在那裏的上海航天局黨政領導蘇世堃、尹榮昌等和航天老專家們一一握手。

在“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合練彈前,鄧小平仔細聽取了上海航天局蘇世堃局長的簡短介紹。當介紹到廠房內陳列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是合練彈時,鄧小平詢問道,合練彈做什麼用?蘇世堃回答說,合練彈是用於發射塔架對接協調和操作練習用。鄧小平滿意地點點頭。

在稍事休息之後,鄧小平走到橫臥著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合練彈前,與迎上前來的上海航天局副總設計師李相榮親切握手。

鄧小平問:“長征四號”是什麼時候開始研製,是固體發動機還是液體發動機?

李相榮說,作為運載,現在都用液體,作為戰略導彈,現在都用固體。

當他得知從1978年開始研製的采用液體發動機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已經連續兩次成功地發射氣象衛星時,他高興地說,萬無一失啊。

楊尚昆問,你們已經連續幾次成功?

蘇世堃說,“七五”期間我們參與了七次發射任務,都是箭箭成功。

鄧小平說,箭箭成功,辦到了,了不起,世界上沒有。

當彙報到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指示是我們確保成功的方針時,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還要繼續堅持這個方針。

當彙報到在老一代革命家的關懷決策下,上海的航天人努力完成了任務時,鄧小平說,我參與了這些決策。我們的決策主要是政治上決策,具體的技術還要靠你們技術人員來實現。我們決策是務虛,實幹還是靠你們,能否幹好靠你們了。

鄧小平的話,使在場的同誌深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中央領導同誌的關懷和信任,深感肩負的曆史使命之重大。

在新近研製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模型前,副總設計師徐福祥向鄧小平簡短地介紹說,這顆由我國自行研製的衛星升空之後,不僅已經開始為國內氣象、農業、漁業和海洋業服務,而且還向世界各國傳遞氣象雲圖。

鄧小平饒有興趣地接過徐福祥遞過來的衛星雲圖,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楊尚昆說,氣象衛星搞得不錯,很有用處。

在上海航天局研製的某型號戰術武器麵前,鄧小平關切地詢問:“一年能生產多少?”

穆虹總工程師彙報說,我們的批量生產不夠,投資不夠,要保持航天發展勢頭,希望國家能加大投資。

鄧小平說,這個導彈很有用。防空是很重要的,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有能力根據國家的需要,我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辦幾件大事。我們現在主要是發展經濟,隻要我們經濟上去了,我們將來什麼都可以有,甚至還可以買。

對於航天局的同誌提出的資金短缺問題,鄧小平笑著指身邊的楊尚昆主席說,你們找他要去。楊尚昆也笑著說,我的口袋裏也是空的。在場的人全都笑了。

鄧小平一邊走著,一字一頓地囑托道,你們還要搞新的發明,搞新的型號,增強新的能力,你們會辦得好的。這支隊伍,經過幾十年的鍛煉,沒有失敗過。穆虹表示,我們一定按照小平同誌的要求搞好研製工作。

在介紹到另一種型號的導彈時,鄧小平對這種型號的總設計師梁晉才說,這種導彈我知道。

當鄧小平得知另一型號的戰術導彈已經批量生產時,便關切地詢問,裝備什麼部隊,裝備到哪一級,需要的量有多大?在得到答複後,鄧小平連聲說,好,好。

鄧小平和楊尚昆等領導同誌在參觀中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仔細地看著,不時地問著,為中國的國防現代化有如此精良的產品而欣慰。

參觀完軍工產品之後,鄧小平、楊尚昆等來到航天局所研製的部分民用產品麵前。航天牌電冰箱、上海牌電視機、為桑塔納轎車國產化配套而開發的車用空調、上海牌洗衣機和其他民用產品,排列在他們麵前。

鄧小平還詢問了電冰箱和電視機的價格。他建議航天民品的造型是否再漂亮一點,標誌是否再明顯一點,這樣就更便於推銷,打開市場。

當鄧小平得知上海航天基地已開發了一百多種民用產品,民用產品產值已占總產值的90%時,高興地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這些。我們抓國防工業的軍民結合,這一條抓對了。有的國家就不行,所以搞得很困難。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便以對世界風雲的敏銳洞察力和對戰爭與和平的正確判斷,預言世界大戰20年打不起來。這一科學的預言使我國的國防科研從臨戰狀態轉向和平建設的軌道。在一次重要會議上,鄧小平全麵闡述了調整國防工業發展戰略的十六字方針: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1985年,鄧小平以一個戰略家的氣魄和遠見,又一次作出了讓世界震驚的舉動。他向世界宣布,國防工業要發揮設備、技術和人才的優勢,加入到整個國家建設中去。與此同時,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決定,將軍轉民正式列入國家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