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1 / 3)

第二十三章

1991年:鄧小平在上海說:“上海開發晚了,要努力幹啊!”“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鄧小平來到上海。

1月31日上午9時40分,鄧小平偕夫人卓琳和女兒鄧楠、鄧榕,在上海市市長朱鎔基等人的陪同下,驅車視察上海航空工業公司。

上海航空工業公司於1985年與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簽署了《合作生產MD—82型飛機和補償貿易總協議》。主要內容包括雙方合作生產25架MD—82型飛機,於1991年前全部交付給中國的東方航空公司和北方航空公司。為了平衡中方的外彙支出,美方將為中方安排按協議總成交額30%的補償貿易,其中航空產品和其他民用產品各占50%,同時,雙方共同進行新技術的合作開發研究。

上海航空工業公司的主要工作是利用麥道公司提供的零部件完成機身裝配、機翼對接、飛機總裝、試驗、試飛和交付,並很快過渡到利用美方提供的原材料自製機頭(後擴散給成都飛機公司)、水平安定麵、起落架艙門、貨艙門、服務門、襟翼滑軌支架等11個飛機部件。上述自製件除了滿足25架的裝機需要外,還作為航空產品的補償貿易返銷美國與麥道公司的飛機生產配套。

這項中美合作工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當時是中美之間合作規模最大、金額最多、時間最長的重要工程,自始至終得到了中央和國務院的關心和支持。這次鄧小平親臨視察,正是工程即將圓滿成功的關鍵時刻。

這天一大早,公司總經理景德元即赴西郊賓館迎接鄧小平一行。在前往大場廠區途中的50分鍾時間內,景德元向鄧小平彙報了公司的概況、MD—82工程和幹線飛機項目。鄧小平聽得十分認真和仔細,還問了不少問題。

在視察前,朱鎔基也向鄧小平彙報了幹線飛機的情況。

朱鎔基認為同,經過論證,幹線飛機所選機型很好,希望國家早點定下來。

鄧小平說:“今後幹線飛機的生產,在上海可以和開發浦東結合起來。”

當車隊抵達大場後,鄧小平健步下車,顯得精神飽滿,紅光滿麵。在公司總經理景德元、公司黨委書記陶人觀、公司副總經理兼五七〇三廠廠長吳作權、廠黨委書記石誌塘等主要領導陪同下參觀了MD—82飛機的鉚裝和總裝車間,受到工人們的熱烈歡迎。

進入車間,鄧小平看到造好的MD—82飛機,十分高興,他鼓勵大家要有更高的目標,要造300座的大飛機。

當見到車間裏有那麼多的青年工人時,鄧小平高興地說,我們就是要多培養年輕人,年輕人是我們的希望。

在視察過程中,鄧小平一直很愉快。當景德元彙報到通過合作生產,已在上海建成一個現代化的民用航空工業基地,取得了四方麵的成果時,鄧小平說:“這很好。”

當彙報到後10架飛機中有5架MD—82飛機返銷美國時,鄧小平問:“這是不是第一次(返銷)?”

當彙報到希望國家製訂保護民族航空工業的政策時,鄧小平點頭表示“應該”。他說,閉關自守不行。“文化大革命”時有個“風慶輪事件”時,我跟“四人幫”吵個架,才1萬噸的船,算什麼!1920年我到法國去留學時,坐的就是5萬噸的外國郵船。

說到“風慶輪事件 ”,這裏還有一段鄧小平和“四人幫”鬥爭的故事,不妨在這裏插敘一下: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反革命集團為了打倒周恩來、鄧小平,玩弄了許多陰謀詭計,“風慶輪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風慶輪”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完全用國產設備裝備起來的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1974年初組裝試航,5月遠航歐洲,5個月後返回國。雖然航行中出過一些技術故障,但還是順利地完成了任務。這本來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沒想到卻成為江青等人用來搞陰謀詭計的籌碼。從1974年1月起,江青等人利用“批林批孔”的旗號,提出“揪現代大儒”、“批黨內大儒”的口號,明目張膽地把鬥爭矛頭指向周恩來、鄧小平等革命家,引起了毛澤東的警覺。7月17日在即將赴外地休養前夕,毛澤東在住處召集在京的政治局委員開會,嚴厲批評了江青等人,警告他們“不要設兩個工廠,一個叫鋼鐵工廠,一個叫帽子工廠,動不動就給人戴大帽子”。“她(指江青)算上海幫呢!你們要注意呢,不要搞四人小宗派呢。”“她並不代表我,她代表她自己。”從7月中旬到9月底,江青等人不得不暫時收斂一下,但是他們一直在伺機發動對周恩來和鄧小平的攻擊。恰在此時,9月30日,風慶輪遠航歸來。江青、張春橋即要求大力宣傳此事。他們的真實用意是試圖通過宣傳風慶輪給周恩來為擴大對外貿易交流所作的努力扣上“洋奴哲學”、“崇洋賣國”的帽子,進而打倒周恩來、鄧小平,實現篡奪黨和國家領導權的圖謀。

在他們的指使下,《文彙報》、《解放日報》發表長篇通訊,把風慶輪的遠航成績歸功於自己,把造船和租船買船完全對立起來,把我國造船工業的發展史說成是“充滿尊孔崇洋與反孔愛國鬥爭的曆史”,影射周恩來“推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

10月13日,江青在《國內動態》清樣上一則有關風慶輪遠航的報道上寫上了一段措詞激烈的批示。報道中談到交通部派到船上協助航行工作的副政委李國堂曾因記錄質量問題與原船上的個別領導有過不同意見,還發過“江青搞的樣板戲都是女英雄”的議論。江青在批示中寫道:“我看了一九七四年十月十三日國內動態清樣有關風慶輪的報道後,引起我滿腔的無產階級義憤。試問,交通部是不是毛主席、黨中央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部?國務院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機關,但是交通部卻有少數崇洋媚外,買辦資產階級思想的人專了我們的政。”“政治局對這個問題應該有個表態。而且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對江青的批示極力表示讚成。在10月14日一天之內三個人都以異乎尋常的速度傳閱了有關材料,並分別寫了批示。

王洪文的批示是:“完全同意江青同誌的意見。我已在十月十二日告訴交通部、上海市委,先將李國堂留上海,發動風慶輪職工進行徹底揭發批判,然後再搞回交通部進行揭發批判。交通部必須對李國堂進行嚴肅處理,並將處理的情況報中央。”

張春橋的批示是:“同意江青同誌的批示意見。在造船工業上的兩條路線鬥爭,已經進行多年了。發生在風慶號上的事是這個鬥爭的繼續。李國堂不是中國共產黨的代表,而是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建議國務院抓住這個事件在批林批孔運動中進行政治思想教育,使毛主席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各個戰線上進一步確立起來。”

姚文元的批示是:“同意江青、洪文、春橋同誌的意見。根本問題是路線問題,李國堂代表了一條修正主義路線,他仇視社會主義的新生事物,對抗毛主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反對革命文藝、批林批孔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他崇洋思想是由他買辦資產階級的立場決定的。建議交通部和其他經濟部門,在批林批孔運動中,批判修正主義路線,使我國造船工業和整個社會主義工業能夠沿著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多快好省的發展。”

10月17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江青拿出有關“風慶輪”的材料和他們四個人的“批示”,要主持政治局會議的鄧小平表示意見。

江青說:“對這件事,你是支持,還是反對?或者想站在中間立場上?你要表明態度。”

“我已經圈閱了,對這個材料還要調查一下呢!”鄧小平說。

江青逼問:“你對批評‘洋奴哲學’是什麼態度?是讚成還是反對?”

鄧小平立即頂了回去,這樣政治局還能合作?強加於人,一定要寫出讚成你的意見嗎?

江青惱羞成怒,立刻撒起潑來,用不堪入耳的語言攻擊謾罵鄧小平。

鄧小平憤而起身,退出會場。

10月18日,江青等人派王洪文飛赴長沙向正在那裏養病的毛澤東告周恩來、鄧小平的“狀”。

王洪文見到毛澤東後說,昨天在政治局會上為了風慶輪這件事,江青與鄧小平發生爭吵,吵得很厲害。看來鄧還是在搞過去“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那一套。鄧那樣的情緒,可能和最近醞釀總參謀長人選事有關。我來這裏沒有告訴總理和政治局其他同誌,我是冒著危險來的。北京現在大有廬山會議的味道。周總理雖然有病,但晝夜都忙著找人談話,經常去總理那裏的有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人。他們來往這樣頻繁,一定和四屆人大的人事安排有關。

聽了王洪文的彙報,毛澤東嚴厲地批評了王洪文,有意見當麵談,這麼搞不好。要跟小平同誌搞好團結。你回去後,要多找總理和劍英同誌談,不要跟江青搞在一起,你要注意她。

江青等到人利用“風慶輪事件”企圖整倒鄧小平徹底失敗了。

……

鄧小平接著說,現在我們開放了,十萬、二十萬噸的船也可以造出來了。如果不是開放,我們生產汽車還會像過去一樣用錘子敲敲打打,現在大不相同了,這是質的變化。質的變化反映在各個領域,不隻是汽車行業。不堅決開放不行。開放不堅決不行,現在還有好多障礙阻擋著我們。說“三資”企業不是民族經濟,害怕它的發展,這不好嘛。發展經濟,不開放是很難搞起來的。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要搞開放,西方國家在資金和技術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