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1990年:開發浦東。鄧小平從上海回到北京,對中央政治局的同誌說:“我已經退下來了,但還有一件事,我還要說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4月,中央宣布了關於開發、開放浦東的決策;在北京,鄧小平視察亞運會場館,得出的結論:“中國的月亮也是圓的。”
(一)
1990年1月20日,鄧小平離開北京前往上海。這是曆史進入90年代後鄧小平的第一次外出視察。
1月26日,在舉國歡慶、萬民同樂的除夕之夜,鄧小平與上海市的黨政軍負責同誌歡聚一堂,共迎90年代的第一個新春佳節。
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在上海過春節了。
鄧小平、楊尚昆健步來到洋溢著新春氣氛的會見廳,與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市長朱鎔基,市顧問委員會主任陳國棟等負責同誌一一親切握手,互致節日問候。朱鎔基代表上海人民祝鄧小平、楊尚昆同誌健康長壽。
鄧小平高興地說:“我到上海來過春節,向你們拜年來了!並通過你們向上海人民拜年!”
在一片歡笑和熱烈的掌聲中,鄧小平和大家合影留念。
大年初一的上午,朱鎔基、陳國棟等上海市委主要領導來到了鄧小平下榻的賓館給鄧小平拜年。
話題很快落到了上海的浦東開發建設上。
鄧小平說,浦東開發晚了,但還來得及,上海市委、市政府應該趕快給中央報。
朱鎔基說,開發建設的報告不理想,不敢報。
鄧小平說,不用怕,報嘛。
作為一個統領全局的偉大的戰略家,鄧小平以其獨特的視角看到了上海在對外開放方麵擁有的優勢:地理位置、交通條件、人才資源、自然資源以及曆史積澱的與國際交往的聯係和經驗等等。這些都預示上海有著迅速發展的內在潛質,有著重塑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條件。
鄧小平看得更遠,長江流域地處全國中心腹地,東西橫貫華東、華中、華南三大經濟區,南北縱穿10多個省區,內結大西南,外聯大西北,交彙黃淮珠海四大水係,陸空交通發達,延伸全國各地,具有總攬沿海與內地、南北與東西,相互聯係、相互開放的特征。
如果說長江是一條綿延千裏、舒身待飛的巨龍,那麼位於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就是龍頭。在中國對外開放這塊棋盤上,鄧小平將上海浦東開發開放視為舉足輕重的一枚棋子。
鄧小平回到了北京,心裏仍裝著浦東的開發。他對政治局的領導說:“我已經退下來了,但還有一件事,我還要說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
2月17日,鄧小平接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全體委員。接見前,鄧小平拉住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說:“你是國務院總理,你要關心上海的開發開放”。
2月26日,上海向中央提出了《關於開發浦東的請示》。上海市提出準備開發的浦東地區,指黃浦江以東、長江口西南、川楊河以北緊靠市區的一塊三角地區。它東北瀕長江、南臨杭州灣、西靠黃浦江,麵積約350平方公裏,有良好的建港和水運條件,初步具備了起步開發的條件。
3月3日,鄧小平找江澤民、李鵬等幾位中央負責同誌談話。他指出:“現在特別要注意經濟發展速度滑坡的問題,我擔心滑坡。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長期過緊日子。如果經濟發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難提高。人民現在為什麼擁護我們?就是這10年有發展,發展很明顯。假設我們5年不發展,或者是低速發展,這不隻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講艱苦奮鬥,都很必要,但隻靠這些還不夠。最根本的因素,還是經濟增長速度,而且要體現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來。”
“要實現適當的發展速度,不能隻在眼前的事務裏打圈子,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拿出具體措施。機會要抓住,決定要及時,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條件更好,可以更廣大地開源。”說到這兒,鄧小平亮出了底牌。他加重語氣說:“比如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鄧小平這次談話後不久,3月28日至4月8日,姚依林受黨中央、國務院的委托,率領國務院特區辦、國家計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經貿部、商業部、中國銀行等部門的負責人來到上海,對浦東開發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和論證。在聽取上海市關於浦東開發基本思路和總體規劃的彙報後,他們又對浦東外高橋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與此同時,國內外專家也被請到上海,作浦東開發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