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來了就多住些日子。我一定要還這個賬,了這個心願。”鄧小平說。
列車徐徐開動。鄧小平在車窗裏向大家頻頻招手,薑春雲等人也揮手向他告別,專列消失在夜幕中。
10日清晨,專列到達了上海。
1993年,是上海有史以來在城市建設方麵的最大的豐收年。在這一年裏,上海重大工程23個項目全部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豐碩成果一個接著一個,這裏麵,有世界第一跨度的斜拉橋——楊浦大橋,有上海第一座五層立交橋——羅山路立交橋,有上海第一條高架道路——內環線一期工程,有上海的“生命工程”——合流汙水漢理一期工程。此外,吳淞大橋、江蘇路拓寬工程、龍陽路立交橋、外高橋港區工程、外灘改造二期工程、淩橋水廠一期工程等18項重大市政工程也都按期完成。上海正在向全世界顯示:它正以堅實的步伐向國際經濟、貿易、金融中心挺進,長江流域的巨龍終於在太平洋西岸高高地昂起了頭。
一到上海,鄧小平心裏放不下的還是浦東。他要親眼看一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回憶說:“1994年的春節,90高齡的小平同誌一到上海第一天就要看楊浦大橋,我說你剛到。第二天,到第三天,他說,一定要去。第一、第二天天氣是好的,第三天天氣是蒙蒙細雨,六級風了。一早五點多他就起來,八點鍾,我陪著他去。”
12月13日這天,不僅下雨、刮風,氣溫也驟降至攝氏零度左右。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和時任上海市市長黃菊陪同下乘小麵包車又一次視察浦東。
汽車經南浦大橋,駛向內環線浦東段,視察浦東最大的羅山路、龍陽路兩座立交橋後,沿途看見浦東熱氣騰騰的建設景象,已經初具規模的浦東基礎設施,小平同誌笑吟道:“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
女兒在邊上對他說,40年了,我還沒聽到過你作詩呢。
鄧小平對吳邦國、黃菊說:“我這不是詩,這是出自我內心的話。”
汽車在雄偉的楊浦大橋上停下來。
還是在1990年8月23日南浦大橋剛剛封頂時,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就把建造楊浦大橋的任務交給了黃浦江大橋工程總指揮朱誌豪。楊浦大橋是1991年5月1日正式開工的。總投資133億人民幣,比南浦大橋增加了60%,主橋跨度比南浦大橋長42%,主塔高度比南浦大橋高38%,而工期要求卻要比現浦大橋縮短5個月。麵對時間緊、任務重的楊浦大橋的建設任務,廣大造橋技術幹部和工人,開展勞動競賽。指揮部將任務分配下去,分塊、分段包幹,哪一塊、哪一段工程完成速度快、質量好,現場會就在哪裏開。廣大造橋工人非常珍惜榮譽,爭先恐後,幹得熱火朝天。1992年2月7日,鄧小平視察楊浦大橋建設工地,慰問在工地上施工的造橋工人,詢問大橋的建設情況,給了廣大造橋工人以極大的鼓舞。1993年9月20日,僅用了2年零5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楊浦大橋的建設。
今天是鄧小平第二次來到楊浦大橋視察。
車門打開,一陣寒風帶著雨點迎麵撲來。這時等候在橋上的工程建設總指揮朱誌豪迎上來說:“橋上風大,下雨,又冷,還是我上車向老人家彙報吧。”
鄧小平不顧寒風細雨,堅持要下車。下車後,鄧小平沿橋走了十幾米,朱誌豪在旁邊彙報說,楊浦大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橋,並指著小平同誌題寫的、高高懸掛在大橋主塔上的“楊浦大橋”四個字說:“你為我們大橋題寫的橋名已經裝到大橋上了。”
鄧小平抬頭望了望。
“這四個字,每個字都有14平方米。”朱誌豪說。
站在世界第一斜拉橋上,鄧小平內心充滿著喜悅,他高興地握著大橋建設總指揮朱誌豪的手說:“感謝上海的工程技術幹部,感謝上海的造橋職工,向他們問好!”“這是上海工人階級的勝利。我向上海工人階級致敬!”
1994年的元旦之夜,鄧小平在吳邦國、黃菊的陪同下,登臨新錦江大酒店的頂層,俯瞰燈光璀璨的上海不夜城景色。高興地說:“上海變了。”
正在大酒店歡度節日的中外旅客,意外地見到鄧小平,情不自禁地長時間鼓掌,向鄧小平表達敬意和問候。鄧小平也含笑向中外旅客頻頻招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