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運動篇(2 / 3)

風箏在高空中受到氣流影響,會上下翻飛不定,左右搖曳。為使風箏保持穩定,人腦必須反應靈敏,隨時對空中的風箏與風力作出正確的判斷,對手中的牽線作出必要的調整。此時此刻,什麼煩惱、憂傷,一概隨風飄走。而當你全神注視風箏,又使大腦得到了休息。

放風箏也能清眼明目。因放風箏時必定仰望藍天,極目遠視,而且隨風箏的遠近高低,視力也得到較好的調節,當然對保護眼睛有不少好處。

放風箏有利於增加血液中負離子和氧氣的濃度。放風箏一般要到市郊或廣場放飛,那裏空氣清新,負離子濃度高,氧氣足,放風箏的人能大量吸收到新鮮氧氣,使血中含氧量增高,負離子吸入多,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生,還有利於防癌、抗癌。

據近些年國外醫學研究分析,放風箏對中年人有“多功能”的醫療作用。長期放風箏還可以舒筋活絡,協調機能,有鎮靜、止痛、止癢等健身功效,有利於延年益壽。

釣魚有益於身心健康

釣魚活動能增強體質,延年益壽

一般去郊外釣魚,每次往返起碼得騎上二、三個小時自行車和步行一些小路,在釣魚的時候又得在河塘邊走來走去,一站就是半天或者一整天。這些都是挺費力的身體運動。身體運動,它不隻是單純的運動器官、係統的活動,而是全身的內髒器官和運動器官通力合作的結果,因此,任何體育運動的作用總是對整個人體的。全身的內髒器官為支援運動器官的活動而出了力,同時也從支援運動器官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加強了自身的機能,從而改善和發展了自身的形態構造。

釣魚活動是一種良好的鍛煉,有利於延年益壽。由於釣魚時必須站立著(有時端坐著),平心靜氣,呼吸均勻,專心一致地凝視(意守)著水麵浮標的動靜,腦海裏一無他念,使大腦皮層長時間處於高度抑製狀態,整個神經都感到空蕩蕩的無限鬆弛,這同書法家、畫家在寫字、畫畫時的情況十分相似,猶如做“站樁功”。這些無疑都增強了人的體質,延緩了機體的衰退進程,使人健康長壽。

釣魚能鍛煉意誌和調節身心

釣魚,每次活動少則半天,多則一整天,常常黎明出門日落而歸,在河邊一呆就是三、四個小時,或者七、八個小時,可是在這段時間中魚兒來咬鉤的時候並不多,甚至一天下來一無收獲也是常有的事。這就需要有非凡的耐心,安靜地等待。開始學釣魚,往往要不了多少時間,魚兒不來咬鉤,就會急躁不安,不願意再等下去。但是,釣魚日子久了,在實踐中通過屢次失敗的教訓,就會逐漸懂得安靜、耐心等待魚兒上鉤的訣竅,學會了沉著機智對付上了鉤的大魚的方法,也逐漸養成了不急不躁、安靜耐心、沉著機智、堅毅不拔的意誌品質。這種意誌品質勢必會轉移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

其次,釣魚時經常身處恬靜、寬廣的田野裏。當手持釣竿,站在這種大自然環境中,把整個身心傾注於水麵上浮標的一動一靜,容易使人產生心境開闊、精神振奮、輕鬆愉快的心理感受,它會把人心中積壓的一切煩惱和工作的疲勞一掃而光。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必然會產生良好的生理機能,增進人體健康。

釣魚活動對某些慢性疾病有獨特的療效

上麵提到,釣魚時需要平心靜氣、均勻呼吸、意守水麵的浮標,腦海裏別無他念,這種狀態,長時間地使大腦皮層處於高度抑製狀態,從而能夠產生負誘導作用,使各種病患的興奮灶受到抑製,逐漸降低其興奮性,有利於各種病患的康複。尤其是對以下三種病症療效特別好。

神經衰弱症,它主要病因就是大腦皮層功能紊亂所致。這種病人,腦子裏整天總是亂七八糟,緊張地活動著,神經始終處於異常興奮狀態,使人無法入睡。釣魚就是要非常安靜,需全神貫注,排除一切雜念,使腦子鬆弛下來,保持其正常功能。因此,一般人白天釣魚以後,往往到晚上容易入睡。這對於神經衰弱患者同樣有效果。

釣魚對於高血壓病也有較理想的療效。因為釣魚的這種良好狀態,能夠有效地調整植物神經功能,使主管血管收縮的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降低,同時提高主管血管舒張的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使動脈血管盡可能處於舒張狀況,從而血壓得到下降。

釣魚是一種減肥的好方法

身體過度肥胖,會導致並發高血壓、冠心病、脂肪肝、肝動脈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病症。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各色的減肥藥物,但是,最有效、最穩妥的減肥方法還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釣魚,這項體育活動,堪稱為減肥的一種好方法。

首先,釣魚需長時間騎自行車、走路和站立等身體活動,它是一種十分消耗能量的體力活動;同時釣魚時的良好狀態,使人體的植物神經處於正常的興奮狀況,有利於身體內部的體液調節和生化作用,這兩個方麵都能防止體內脂肪的過多生成和積累。其次,由於釣魚時整個思想集中(意守)於水麵浮標的動靜,相應大大降低了食欲的興奮性,因此,一般老釣魚者中釣魚過程中進食都較少,較簡單(隻有那些“逢場作戲”的釣魚者才會帶著豐盛的野餐,大飽食欲)。在這種情況下,一天的飲食不能滿足身體對能量的需求,此時就隻有將儲藏於體內(腹部、胸部、臀部等)的中性脂肪遊離到血液中去,經過氧化變成熱能,彌補需要的不足。它與人為的、硬性壓製食欲的節食減肥方法截然不同,是自然的,不帶強製性的節製食欲,是積極性的節食減肥,既有較好減肥效果又不至對身體有任何損害。因此,我們可以見到,在老釣魚者中間幾乎是找不到胖子的。

總而言之,釣魚活動是一項能夠增強人們體質、鍛煉心理素質、防治疾病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群眾性體育活動。

散步健身法

1普通散步法。每分鍾走60~90步,每次散步20~40分鍾。此法適合患冠心病、高血壓、腦溢血後遺症、呼吸係統疾病等慢性病人。

2擺臂散步法。走路時兩臂前後做較大幅度擺動,每分鍾走60~90步,每次散步30分鍾。此法適合患肩周炎、上下肢關節炎病人。

3摩腹散步法。步行時雙手旋轉按摩腹部,正反轉交替進行。每分鍾30~60步,每步按摩一周。此法適合消化能力弱及胃腸道病人。

4快速散步法。每分鍾走90~120步,每次30~60分鍾。此法適合慢性關節炎、胃腸病、高血壓病恢複期以及身體健康的中老年人。

5反臂背向散步法。行走時將雙手的手背放在後腰命門穴處,緩步背向行走50步,再向前行走100步,交替進行10~20次。此法適合患神經性疾病或腰腿痛病人。

健康人的三個標誌

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健康人,其標誌不僅僅是身體、生理上的健康,還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社會適應能力。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肌體健康的概念並不陌生,而心理健康就不是那麼容易說清楚了。關於心理健康的標準國內外學者有過許多論述,從綜合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麵:

正常的心理狀態;協調的人際關係;完善的社會適應能力。

所謂正常的心理狀態是指一個人應具有健康的情緒、健全的意誌和協調的行為,它是處理好人際關係和社會適應的基礎。

協調的人際關係是指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態度真誠,善於理解他人的需要,而不事事以自我為中心。

完善的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環境而有效地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或態度的能力。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際交往、友情及取得成就的願望和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於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隻有較全麵地了解社會條件、自覺地遵守社交規範,而且對自己和他人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有正確的認識,對自己的能力能做出適度的評價,才能有效地達到社會適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為社會作出貢獻。

水平運動有益健康

科學家認為,人類的高血壓、冠心病、關節炎、髒器下垂、痔瘡等病與過多的垂直運動有關。所以,人要健康長壽、減少疾病,就必須糾正過多的垂直運動,而采取水平運動。什麼是水平運動呢?就是一種仿效動物的運動方式,以保持人體各個部位承受地心引力的一致和血液分配的均衡,減輕心髒的負擔,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遊泳是其他運動無可比擬的水平運動。除了水平的體位使心髒負擔減輕,各器官充分供血外,水的刺激和壓力,可改善血液供應。

爬行也是很好的水平運動。四肢著地於柔軟的地毯或如茵的草坪,每次20~30分鍾,因地製宜,簡便可行。另外,每日工作學習二三個小時後可采取平臥方式5~10分鍾,這些體位的改變對改善血液循環,緩解髒器垂懸狀態的緊張十分有益。

常甩手有益健康

陳嘉庚先生,一生勞累奔波,艱辛創業,卻享壽88高齡。陳先生自有健身之道,他“每天早晨要做甩手運動15分鍾”。此法,有說為漢朝道家魏伯陽所傳,也有說為南北朝佛家達摩所創,還有說原為形意拳家不傳之秘。盡管眾說紛紜,卻說明甩手運動確係我國民間的傳統健身之一法。甩手運動的要旨是心平氣和,摒除雜念,自然放鬆,悠閑自得地利用雙手搖擺,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刺激“十指連心”的各部位,使腦在有節奏的興奮與抑製中,健腦益智。又有著名醫學家認為,由於甩手時雙臂前後搖動,人們為了維持身體重心,腳掌自然會一虛一實地向地麵踩、放,從而產生按摩湧泉穴的作用。湧泉為足少陰脈的源頭,休克、中暑、失眠、中風、高血壓、目糊等許多病均與此穴相關。

漱口護齒四法

水漱法。將溫度適中的水含上一口,兩唇緊閉,然後鼓動及唇部,使水在口腔內充分接觸,衝洗刺激牙齒、牙齦、粘膜。反複鼓漱20~30次後將水吐出,能清除口腔內的食物殘渣,保持牙齒清潔。

茶漱法。每次飯後未刷牙前用溫度適中的茶水漱口,讓茶水在口腔內反複運動,衝刷牙齒。此法能清除牙垢,提高口輪匝肌和口腔粘膜的生理功能,並能增強牙齒的抗酸防腐能力。

鹽漱法。用一杯溫開水,加入一茶匙食鹽。將鹽水含於口中,然後使勁反複鼓漱,接著用牙刷刷兩三分鍾,除可清除口腔內的食物渣外,還有消炎滅菌的作用。

鼓嗽法。閉口鼓腮作漱口動作1~2分鍾,使口腔中的唾液分泌,同時以舌尖在牙齒的內外上下進行按摩1~2分鍾,每日進行2次,此法能清潔牙齒及口腔粘膜,增強口腔的自潔作用,提高牙齒的抗病能力,使牙齒更加牢固健美。

反常步行健身方法

現代人追求健康的體魄、苗條的身姿,而寓健身、健美於娛樂消遣之中的反常步行健身法,極具大眾趣味,很受現代人青睞。

倒退步行法

這是一種新興的健身法,即雙手反剪、倒退行走法,一次走數十米,堅持不停。此法在平地或樓梯上均可施行。逆步退行走能使腰椎、踝關節、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得到鍛煉,促進血液循環,防治腰腿痛。

跳躍步行法

雙腳並攏、雙臂擺動進行原地跳或行進跳。適當地跳躍能消除一身疲憊和緊張,中、老年人與青少年一起跳,更有利於健身、健美。跳躍可健身、健腦。

四肢行走法

指雙手、雙足著地爬行。此法男女老幼皆宜。對防治心血管係統疾病及脊椎、腰部疾病有良好療效。

赤腳行走法

這是一種健足防病的鍛煉方法。能提高大腦皮質的調節功能,並可預防流感。

倒立爬行法

雙手著地,雙腳朝上靠牆或依附橫空的繩索慢慢移動。倒立慢行2~3分鍾,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內髒功能,調節肌肉的收縮和放鬆,有健身之效。

快速行進法

又叫“小跑步”法。即跨步時一隻腳迅速著地另一隻腳又向前抬起。能促進消化係統或呼吸係統,以及慢性關節炎等病的康複。

高抬腳鍛煉健身法

每天至少把腳抬高一次,每次十幾分鍾,就覺得渾身舒坦。因為當一個人蹺起腳之後,腳部的血液就可流回肺部,使心髒得到充分的氧化,讓靜脈循環活躍起來,大大有利於心髒的保健。雙腳蹺起高於心髒,腿和腳部的血液產生回流,長時間繃緊的大小腿得到了鬆弛,雙腳就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使身體重新健旺,可增強辦事效能。

下班回家後,平躺在床上休息5~10分鍾,不用枕頭,將兩腳抬高於心髒。這種姿勢可以使血液從腿流回,使新鮮血液供應到腦,這樣使身體和血管鬆弛一下,對中年人、高血壓患者或一般用以解除靜脈緊張,都是有極大益處的。

現在流行的睡椅,多采用了便於蹺高腳的設計。如果坐在搖椅上,又能把腳蹺得高過頭部,效果會更好。另外,在看電視時,把鞋子脫掉,將雙腳放在沙發或椅子上,雖不雅觀,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五禽戲運動方法

禽,在古代泛指禽獸之類動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戲,即遊戲、戲耍之意。所謂五禽戲,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組編而成的一種鍛煉身體的功法。

養生機理

五禽戲屬古代導引術之一,它要求意守、調息和動形協調配合。意守可以使精神寧靜,神靜則可以培育真氣;調息可以行氣,通調經脈;動形可以活動筋骨,利關節。由於是模仿五種禽獸的動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動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區別。

虎戲即模仿虎的形象,取其神氣、善用爪力和搖尾、鼓蕩周身的動作。要求意守命門,命門乃元陽之所在,精血之海,元氣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處,有益腎強腰、壯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脈、去風邪。

鹿戲即模仿鹿的形象,取其長壽而性靈,善運尾閭,尾閭是任、督二脈通會之處,鹿戲意守尾閭,可以引氣周營全身,通經絡、行血脈,舒展筋骨。

熊戲即模仿熊的形象,熊體笨力大,外靜而內動。要求意守中宮(臍內),以調和氣血。

練猿戲時,著重於內動而外靜,體輕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臍中,以求形動而神靜。

鳥戲又稱鶴戲,即模仿鶴的形象,動作輕翔舒展。練此戲要意守氣海,氣海乃任脈之要穴,為氣血之海;鶴戲可以調達氣血,疏通經絡,活動筋骨關節。

五禽戲的五種功法各有側重,但又是一個整體,一個係統的功法,如果經常練習而不間斷,則具有養精神、調氣血、益髒腑、通經絡、活筋骨、利關節的作用。神靜而氣足,氣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氣動形,達到三元(精、氣、神)合一,能夠強身健體、修身養性、健康長壽。

練功要領

全身放鬆

練功時,首先要全身放鬆,情緒要輕鬆樂觀。樂觀輕鬆的情緒可使氣血通暢,精神振奮;全身放鬆可使動作不致過分僵硬、緊張。

呼吸均勻

呼吸要平靜自然,用腹式呼吸,均勻且能動。吸氣時,口要合閉,舌尖輕抵上齶;吸氣用鼻,呼氣用嘴。

專注意守

要排除雜念精神專注,根據各戲意守要求,將意念集中於意守部位,以保證意氣相隨。

太極拳運動招術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拳術之一。由於其動作舒展輕柔,動中有靜,圓活連貫,精氣相隨,外可活動筋骨,內可流通氣血,協調髒腑,故不但用於阻擊、防身,而且更廣泛地用於健身防病,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傳統養生法。

太極拳以“太極”為名,“太極”指萬物的原始“渾元之氣”,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其根,此消彼長,相互轉化,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因而太極圖呈渾為一體、陰陽合抱之象。太極拳正是以此為基礎,形體動作以圓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種圓弧動作組成,故觀其形,連綿起伏,動靜相隨,圓活自然,變化無常;在體內,則以意領氣,運於周身,如環無端,周而複始。意領氣,氣動形,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渾然一體。這樣看來,以“太極”哲學指導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構成了太極圖形。拳形為“太極”,拳意亦在“太極”,以太極之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激發人體自身的陰陽氣血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使生命保持旺盛的狀態,這就是太極拳命名的含義所在。

養生機理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氣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蕩內氣周流全身,髒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氣經任、督、帶、衝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複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髒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恰如《累門·上古天真論》所說:“提挈大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比天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於此。

練功要領

神靜、意導

練習太極拳,要始終保持神靜,排除思想雜念,使頭腦靜下來,全神貫注,用意識指導動作。神靜才能以意導氣,氣血才能周流。

含胸拔背、氣沉丹田

含胸,即胸略內含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能含胸則自能拔背,使氣沉於丹田。

沉肩墜肘、體鬆

身體宜放鬆,不得緊張,故上要沉肩墜肘,下要鬆胯鬆腰。肩鬆下垂即是沉肩;肘鬆而下墜即是鬆肘,腰脖要鬆,不宜僵直板滯。體鬆則經脈暢達,氣血周流。

全身協調、渾然一體

太極拳要求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隻有手、足、腰協調一致,渾然一體方可上下相隨,流暢自然。外動於形,內動於氣,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內外相合,則能達到意到、形到、氣到的效果。

以腰為軸

太極拳中,腰是各種動作的中軸,宜始終保持中正直立,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腰宜鬆、宜正直,腰鬆則兩腿有力,正直則重心穩固。

連綿自如

太極拳動作要輕柔自然、連綿不斷,不得用僵硬之拙勁,宜用意不用力。動作連綿,則氣流通暢;輕柔自然,則意氣相合,百脈周流。

呼吸均勻

太極拳要求意、氣、形的統一和諧調,呼吸深長均勻十分重要,呼吸深長則動作輕柔。一般說來,吸氣時,動作為合;呼氣時,動作為開。呼吸均勻,氣沉丹田,則必無血脈憤脹之弊。

太極拳的流派很多,各有特點,架式也有新、老之分。目前,比較簡便易學的,就是“簡化太極拳”,俗稱“太極拳二十四式”。其各式名稱為:起勢;左右野馬分鬃;白鶴亮翅;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左右倒卷;左攬雀尾;右攬雀尾;單鞭;雲手;雙鞭;高探馬;右蹬腳;雙峰貫耳;轉身左蹬腳;左下勢獨立;右下勢獨立;左右穿梭;海底針;閃通臂;轉身搬攔捶;如封似閉;十字手;收勢。

八段錦健身術

養生機理

八段錦是由八種不同動作組成的健身術,故名“八段”。因為這種健身功可以強身益壽,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給人們一幅絢麗多彩的錦鍛,故稱為“錦”。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據有關文獻記載已有八百多年曆史。

八段錦屬於古代導引法的一種,是形體活動與呼吸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法。活動肢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血、周流營衛、斡旋氣機,經常練習八段錦可起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八段錦對人體的養生康複作用,從口訣中即可看出。例如“兩手托天理三焦”,即說明雙手托天的動作,對調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兩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隨深呼吸,一則有助於三焦氣機運化,二則對內髒亦有按摩、調節作用,起到通經脈調氣血、養髒腑的效果。同時,對腰背、骨骼也有良好作用。其他諸如“調理脾胃單舉手”、“搖頭擺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八段錦的每一段都有鍛煉的重點,而綜合起來,則是對五官、頭頸、軀幹、四肢、腰、腹等全身各部位進行了鍛煉,對相應的內髒以及氣血、經絡起到了保健、調理作用,是機體全麵調養的健身功法。

練功要領

呼吸均勻,要自然、平衡、腹式呼吸。

意守丹田,精神放鬆,注意力集中於臍。

柔剛結合,全身放鬆,用力輕緩,切不可用僵力。

八段錦是包括八節連貫的健身法,具體內容如下:

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

調理脾胃需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

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

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

此外,尚有一種坐式的“八段錦”,為明代冷謙所編,具體內容是:

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

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津。

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

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足頻。

河車搬運旋,發火遍燒身。

易筋經健身術

養生機理

“易”指移動、活動;“筋”,泛指肌肉、筋骨;“經”,指常道、規範。顧名思義,“易筋經”就是活動肌肉、筋骨,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種傳統健身法。

易筋經同樣是一種意念、呼吸、動作緊密結合的一種功法,尤其重視意念的鍛煉,活動中要求排除雜念,通過意識的專注,力求達到“動隨意行,意隨氣行”,以用意念調節肌肉筋骨緊張力(即指形體不動,而肌肉緊張的“暗使勁”)。其獨特的“抻筋拔骨”運動形式,可使肌肉、筋骨在動勢柔、緩、輕、慢的活動中,得到有意識的抻。拉、收、抻長期練功,會使肌肉、韌帶富有彈性,收縮和舒張能力增強,從而使其營養得到改善。同時,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五髒六腑調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當然,必須長期鍛煉才能收到內則五髒敷華,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老當益壯的功效。

練功要領

精神清靜,意守丹田。

舌抵上齶,呼吸勻緩,用腹式呼吸。

鬆靜結合,柔剛相濟,身體自然放鬆,動隨意行,意隨氣行,不要緊張僵硬。

用力氣時應使肌肉逐漸收縮,達到緊張狀態,然後,緩緩放鬆。

易筋經十二式

搗杆舂糧;扁擔挑糧;揚風淨糧;換肩扛糧;推袋垛糧;牽牛拉糧;背牽運糧;盤籮卸糧;圍穴囤糧;撲地護糧;屈體撿糧;弓身收糧。

耐寒鍛煉的益處及方法

冬天通過適當的鍛煉,可以提高機體在寒冷情況下的耐寒能力。耐寒鍛煉方法有:

冷水鍛煉

包括冷水泡手、冷水洗腳和洗臉,水溫以5℃為宜,鍛煉由秋末冬初開始,每日一次浸泡10分鍾,連續2~4周,以後常年堅持用冷水洗手、洗臉。

冷空氣鍛煉

主要是增加冬季戶外活動時間,多與冷空氣接觸,以達到提高耐寒能力的目的。可在室外進行體育、學習和文娛活動。每年選在12月至次年1月份進行,如此持續2個月,可以顯著地減少寒戰的冷痛反應,增加在寒冷條件下的作業能力。

綜合鍛煉

指在同一時間裏采用兩種以上的鍛煉方法,或以上一方法為主,配合其他方法。

耐寒鍛煉是用人為的方法促進機體適應寒冷。它必須遵循循序漸進、因人而異、持之以恒的原則,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做好防護措施。

耐熱鍛煉的益處及方法

人們在熱帶地區夏季高溫高濕環境下活動、作業會感到悶熱、食欲不振、睡眠不足,如機體未適應熱環境或體力負荷過重,容易中暑。因此,進入熱區的人員要進行耐熱鍛煉。常用耐熱鍛煉方法有:

特異性鍛煉

包括自然氣候和人工熱環境鍛煉。鍛煉因子中有熱的直接作用,比較安全。每天在較熱的時間內進行鍛煉,以氣溫在31~37℃為宜,可采用負重行軍、長跑、球類或其他能提高心血管係統耐力的較重體力活動。要堅持熱中練、動中練。

非特異性鍛煉

以能增進速度和耐力的長跑鍛煉效果較好。耐熱鍛煉的原則是:

循序漸進過度的訓練會引起機體的衰竭甚至中暑。要合理安排鍛煉進度;熱強度由低到高,活動量由輕到重,使鍛煉強度從小到大,循序漸進,反複鍛煉,逐步提高。

強度足夠在生理耐受限度內,隻有足夠的鍛煉強度才能使機體提高耐熱能力。鍛煉包括熱強度、勞動和持續時間。

登山鍛煉的益處及方法

登山可以增強人體呼吸係統和心血管係統的功能,使脊髓的造血功能得到改善,從而使機體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多,心髒輸出血量和肺活量增大,在登山時由於高度不斷增加、氧氣逐漸稀薄,經常鍛煉對增強人體的缺氧情況下的耐力是大有裨益的。登山對增加肌肉韌帶力量,尤其是腿部、腳、踝部力量也有很大的作用。通過登山鍛煉後再走或跑起來會感到輕鬆有力,而且不易受傷。登山對神經係統、消化係統的作用也是明顯的,有的神經衰弱患者通過登山鍛煉可以吃得香甜,消化吸收也加強了。登山運動還可以鍛煉意誌,陶冶情操,提高工作學習效率。

登山運動初期會出現氣喘、呼吸次數增加、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酸痛等一係列反應。這均屬正常生理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則會消失和適應的。山區地勢越高,風勢越猛,氣溫越低。應備以防寒用品。飲食應少吃多餐高糖飲食,加強營養和維生素。凡有心髒病、肺結核、支氣管哮喘、高血壓、甲亢與年邁老人,對缺氧耐力低者,均不宜作登山運動。

騎自行車健身法

我國是自行車王國。自行車是人民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經濟實惠,普及性強。自行車代步是一項融娛樂和健身為一體的高效率健身健美方法。

騎自行車鍛煉對強度是有要求的,即把心率控製在一定範圍內,其上限為220-年齡×90%;下限為220-年齡×60%。剛開始騎車鍛煉者應達到每分鍾蹬60次,與平時散步的節奏差不多。對於消遣型騎車者來說,蹬速在每分鍾75~100次最合適。要想計算出你的蹬速,隻需記下15秒鍾內一條腿蹬的圈數即可。一般理想蹬速是15秒蹬22~23次,相當於每分鍾蹬90次,每天累計20~40分鍾。如果不能每天鍛煉,每周也應集中鍛煉2小時左右。

中年人騎自行車鍛煉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溜坡滑行。

2騎車時上體應稍前傾,但不要過分低頭,腰部稍彎屈,兩肩要放鬆,兩臂伸直,避免背部和肩部拱起,不要塌腰,同時踏蹬車時上體不要左右搖擺。否則,久而久之,會導致駝背,脊柱前凸或側彎畸形。

3時刻注意騎車病症和外傷事故。如騎車用力不當,會引起一些騎車綜合征;車座高度適中,太高了易導致大腿根部內側及會陰部擦傷或皮下組織瘤樣增生。車座應選寬大、座墊厚一些的,減少臀部的壓力,也可以避免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