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理篇
男人中年要重視健康
中年的男人正當不惑之年,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真是羨煞他人,殊不知,在這圓滿的背後,經年的積勞如蓄勢的“火山”隨時可能爆發,“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疾病證候群已尾隨著中年的男人團團轉,“亞健康狀態”已在他們身上占了上風。除去西裝解下領帶,中年的男人還剩下什麼?站著,乏力的軀殼,凸起的肚腩無地自容,腰酸背痛;坐著,耷拉著腦袋昏昏欲睡,老態盡顯,記憶力減退甚至記不起孩子與妻子的生日;躺著,睡眠不穩,輾轉反側,夜尿增多,噩夢亦開始增多。還有食欲不振、性欲不振、精神不振、視覺紊亂、頭暈耳鳴、關節疼痛、焦慮不安,周身不適。發展下去,胃潰瘍、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腰椎間盤突出、前列腺肥大、心肌缺血、心肌勞損、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癌症等等將危及健康生命。
臨床醫生提示,男人中年是健康的一大關口。從兒時身體器官的發育,到青少年的成長成熟,到了中年已是爐火純青,巔峰已過。組織器官的“健壯”開始走下坡路,這時,如不以自我保健來搭救,則往往就會是組織器官的“使用性”“自然”得病,即所謂積勞成疾,而非指“天災人禍”而得病。事實上,更令專家憂慮的是,這“中年”之驛站關隘已大有向前移動的趨勢。
心身醫學專家分析,中年男人在近30年的學習、工作、生活、婚戀、家庭、社交的多重壓力下,胃黏膜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充血缺血、缺血充血,胃酸分泌增多,體內兒茶酚胺濃度也逐漸升高,胃黏膜在“無保護”、“無休養”情況下最終導致潰瘍出血。長期的緊張、焦慮、壓抑、嫉妒、積怨、深沉,使交感神經活動亢奮、人體腎上腺素分泌失調、增多、血液黏稠度增高,與生俱來、與日俱增的血脂最終導致心髒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腦血栓形成。超負荷的勞作,永不言倦的開拓奮進,心力、體力、精力在人海、商海、情海中漂泊沉浮,隨波逐流,惡性透支,結果是神經、精神、心理、生理、微循環、內分泌、組織器官功能受到困擾,繼而疾病便如雜草叢生,火燒不盡。
因此,醫學專家提出倡議:男人中年,治理整頓。
具體而言,首先思想要重視。審視、自剖自己的健康態度,反省、反思自己的健康觀念,領會健康的重要性。治理整頓分宏觀調節和微觀調節。前者是指從整體上對自己的生活、工作、事業、身體進行全麵的調適,善待生活,善待生命,控製不良的行為和習慣,緩和生活節奏,調理生活密度,提高生活質量。微觀調節是指某些具體的做法,如保證足夠的時間進行運動、休閑、娛樂、天倫之樂、手足之情。保證定期到醫院檢查身體,對身體進行一次又一次的“修理”、“洗油”、“充電”。如遇身體不適,應引以為意,切莫若無其事,放任自流,諱疾忌醫。
人到中年要“五戒”
人到中年是“危機四伏”的“多事之秋”,所以要積極預防一些常見的隱患疾病,注意做到“五戒”。
一戒懶惰:中年人常感兩腿沉重,易疲勞,這表明衰老已悄悄降臨。此時應力戒懶惰,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以延緩衰老。
二戒過勞:中年人既有工作又有家務,負擔較重,故應注意勞逸結合,切勿“涸澤而漁積勞成疾”。
三戒多食:多食可導致肥胖,從而誘發多種疾病。
四戒發怒:怒則傷肝,並容易誘發胃潰瘍、高血壓、冠心病等。
五戒縱欲:祖國醫學認為“房勞過度則傷腎”。
中年女性保健的重要環節
40歲的女性人到中年,既承擔著贍老撫幼的義務,操持著繁重的家務,又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每天忙碌於單位、家庭之間,身心疲憊,殫精竭慮,因此正是需要加強養生保健的關鍵時期。中醫認為組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有精、氣、血、津液,對中年女性而言,應當重視以下環節:
女性以“血”為根本
中醫認為血是人體各種生理活動能夠正常運行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眼睛由於血的滋養以能夠看清世界,手足由於血的供應以能夠拿取東西和行走,烏黑的頭發、聰明的智慧等等一切生理活動和組織器官都離不開血的營養作用。對於女性而言,因有乳汁、月經、生兒育女等生理現象,血容易消耗而不足。由於中年女性擔當著家庭主婦的同時,又要工作與學習,不僅體力、腦力的消耗量增加,而且特殊生理現象對血的損耗也增加,就更需要得到血的補充,所以中醫認為“婦女以血為根本”。
有人說:我的血紅蛋白、紅細胞水平都在正常值範圍,非常健康。這部分人是不是就不存在血的保養問題呢?其實中醫所說的血虛與西醫說的貧血概念並不相同,如果紅細胞減少,血色素降低,出現麵色蒼白,口唇、指甲不紅潤,西醫認為是貧血,中醫也認為是血虛,在上述情況下中西醫的觀點是一致的。但中醫認為的血虛表現遠遠超過單純的紅細胞、血紅蛋白低於正常,如血虛還可出現頭發變脆且缺少光澤和彈性、眼睛視力下降、乳房過早下垂和不豐滿、產後乳汁稀少、月經量由多轉少、月經由鮮紅變得淡紅等等,這種情況下,即使血中紅細胞、血紅蛋白、血清鐵、葉酸都正常,中醫也認為有血虛的表現。由於中年女性的特殊生理特點,故更需要注意血的保養。
女性以調“肝”為重
中醫認為大多數女性疾病都與肝有關,這裏所說的“肝”與西醫所說的肝髒有所區別。原因是,肝的經脈經過了女性生殖器官,包括子宮、卵巢、輸卵管,還經過乳頭、頸部、頭部太陽穴側直至頭頂。因此,中年婦女常見的月經、帶下、妊娠、產後、乳房病、甲狀腺疾病及血管性頭痛等都與中醫的肝經有關。經脈是內在髒器與體表和其他組織聯絡的通道,也是營養物質運輸的路徑。如果肝的生理功能發生變化,就會影響肝經的正常功能,造成肝經所聯絡的各個組織器官發生異常,甚至產生疾病。保護好肝,保持肝經的暢通,對各相關部位的保健具有重要意義。
精神上的抑鬱、憂思會直接影響肝的生理功能。中醫稱怒、喜、憂、思、悲、恐、驚為七情。每一個正常人都存在著以上7種情緒的變化,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懂得如何去掌握七情變化的度,而該怒的時候不怒,該喜的時候不喜,硬性地去壓抑自己的情緒對健康是沒有好處的。但如果過度過長時間的情緒變化,而又不能及時進行調節,同樣會影響健康,甚至產生疾病。中年女性由於生理、家庭、工作、社會各方麵的原因,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因心情不舒暢而抑鬱少歡或煩惱多思,日積月累容易影響肝的生理功能,所以很多亞健康狀態和疾病都與中醫所說的“肝氣鬱結”有關。中醫認為肝髒是一個多氣少血的器官,所以一旦心情不愉快,便很容易造成氣的流行不暢,出現胸悶、脅脹、腹部脹滿,甚至產生乳腺增生、乳房纖維瘤、甲狀腺腺瘤、月經不調及消化道疾病。所以對中年女性來說,調養肝髒尤為顯得重要。
中年女性的生理特點
從身體的結構與機能方麵來說,女性到中年已進入一個較穩定的階段。
《黃帝內經》裏說:“中年,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這裏的“平定”、“大盛”皆是言中年已是成熟而定型的階段。同時中年又是向老年的過渡階段,中年後期則會出現某些衰老的現象。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和重視這些改變,就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以致危害健康。
心血管生理功能的特點
人的心血管活動具有顯著的年齡特征,一般地說,心血管的功能在青春發育期的末尾,便達到了一生中的頂點,之後就漸漸減退,近來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病理普查,發現冠狀動脈狹窄在中年時期發展最快。心輸出量從30歲到80歲,約減少30%,中年女性在運動或其他負荷時心率和心輸出量的增加都較年輕人少,且負荷解除以後的恢複時間也較長,所以,中年女性所能負擔的運動量和勞動強度都不及青年。有的中年女性由於不了解這一點,因過重的體力負荷或高度的精神緊張而導致心肌代謝、心肌耗氧量過度增加,冠狀動脈血液供不應求,心律失常乃至驟停。這就是有的中年人發生猝死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人到中年以後,對血壓的反射性調整能力也減退,因而容易出現高血壓病,以及體位性低血壓。
神經、精神活動的特點
人的精神活動是以精氣為基礎的,而精氣藏於五髒,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誌。”因此,五髒的盛衰就決定了精神活動是否正常。女性到中年,精神活動比較穩定,這表現在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與抑製過程比較平衡,創造性的思維可達一生中的最發達時期,表現出經驗豐富和精力充沛的特點,且理解力增強,往往補償了機械記憶的下降。但中年女性神經傳導和突觸傳導的速度,一般隨年齡的增長而減慢,所以中年女性對外界各種刺激的反應速度不及青年人快,也不如青年人敏捷。
女性進入中年後期,由於腦細胞不斷減少,大腦逐漸萎縮,重量減輕,致使腦組織內的水分、蛋白質、脂肪、核糖核酸等的含量及它們的轉換率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降低。且因為腦內褐色素的增多,影響了腦細胞的正常功能,表現為腦力勞動能力降低,記憶力漸漸減退,睡眠欠佳,現實生活逐漸缺乏感情色彩,此種情況在女性的後期將越來越明顯。因此,延緩腦細胞的衰老變化,減慢中年女性的腦細胞的各種衰老變化過程,是中年女性保健工作的又一重要任務。一般來說,人腦有很大的潛力,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就達140億之多,有人推算,一生之中,實際使用的腦神經細胞隻占總數的1/3。因此,中年,仍然是創造性思維的“黃金時代”。
呼吸功能的特點
中年以後,肺髒功能減弱,清濁之氣的交換能力降低,最大通氣量減少,使得中年人的呼吸功能低於青年人,這也是中年人體力不如青年人的重要因素。
現代醫學認為,中年初期,女性的呼吸功能一般都很旺盛,但隨年齡的增加,胸廓前後徑逐漸增大,胸廓活動亦漸受限,肺組織的彈性降低,肺泡擴大,肺總容量及肺活量均漸減少。上述這些改變都可能導致氧的肺擴散容量減小,也就是中年人氧氣通過呼吸膜的擴散能力不及年輕人,如30歲的人最高肺活量可達57升,40歲時隻有51升。與此同時,呼吸道的黏膜逐漸萎縮,黏膜的纖毛功能及保護性咳嗽反射的敏感性降低,造成氣管的分泌物易儲留,因而容易發生慢性支氣管炎。
人的呼吸係統與外界環境直接相通,極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變化影響。因此,在不同環境、不同工種條件下生活的中年女性,其呼吸功能的差異可能很大。據觀察,在各種有害氣體條件下,或在各種粉塵環境中工作的中年女性,其肺功能顯著地比其他工種的同齡人差。為了保持呼吸係統的健康,必須大力減少空氣汙染,如從事有害職業的職工應該多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實踐證明,體力勞動或進行體育鍛煉時,肺通氣量可增大幾倍到十幾倍,從而吸入更多的氧,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中年女性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這樣肺與氣管的功能可以增強,全身的健康狀況通常也比較好。
消化代謝的特點
人的消化和代謝功能,主要靠脾胃的腐熟與運化,稱脾胃為後天之本,如《黃帝內經》裏說:“胃者,五髒六腑之海,水穀皆入於胃,五髒六腑皆稟氣於胃”,意思是人體所有的髒腑、器官、組織,皆需要脾胃供給的各種營養素,脾胃是生命的源泉,無論是養生、治病、康複,都必須時時刻刻注重保護胃氣,但人到中年以後,脾胃功能日漸衰退,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這裏的陽明脈,即指胃的經脈;五七,是指35歲之時,適逢中年,這說明中年以後消化代謝功能便開始下降。
現代醫學認為,進入中年以後,女性的消化功能和代謝率均明顯下降。約從30歲以後,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量即明顯下降,其中所含的消化酶等有效成分也減少,到50歲以後,消化能力可下降2/3之多。基礎代謝平均每年以05%速度下降,例如,31~40歲的男性基礎代謝率,平均為每小時每體表平方米379千卡;41~50歲的人,下降為368千卡;51歲以上的人,下降為356千卡。女性比男性更低一些。中年的味覺也逐漸變差,舌苔上的味蕾減少,牙齒表麵的琺琅質也隨年齡增長而磨損。有人分析,如30歲時掉牙2顆的話,40~50歲掉7顆,60歲掉8顆,便影響了咀嚼功能。
在物質代謝過程中,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營養物質是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如糖是人體重要的能源物質,所需能量的70%是由糖提供的,尤其是腦組織的能量幾乎全靠糖的有氧分解來提供。因此,怎樣保證能量供應,是中年女性保健的一個重點。又比如蛋白質是維持生命和構成身體組織所必需的物質,但中年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分解代謝漸漸增加,合成代謝減少,往往需要質量更高的蛋白質食物,以補充分解代謝的消耗。
內分泌係統的特點
人體內分泌係統指生理功能各不相同、位於身體各種不同部位的係列內分泌器官,如腦組織中有丘腦、腦下垂體(簡稱垂體)及鬆果體,頸部有甲狀腺、甲狀旁腺,腹腔左側有胰腺,兩個腎髒上端有腎上腺(腎上腺外周組織稱為皮質,中心稱為髓質,它是內分泌係統一個比較重要的調節器),此外腹腔中有卵巢等一些內分泌器官,這些內分泌器官都由不同腺體直接分泌出內分泌激素(以往曾稱荷爾蒙),內分泌激素可以直接進入血液中,作用於各個有關髒器來調節人體一些生理功能。隨著年齡增長,在衰老過程中這些內分泌器官幾乎都要發生不同程度的萎縮,產生組織結構的變化,使相應的分泌出的激素引起質和量的變化,促使組織衰老或引起某些疾病。
中年人內分泌紊亂會引起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如男性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和病死率均高於女性,原因之一由於男性雄激素會抑製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DL—C),而(DL—C是動脈硬化的防禦因素,(DL—C減少則容易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等。女性在數十年排卵期中雌激素水平較高,而雌激素能增高(DL—C水平,所以在絕經期前,婦女上述疾病發生比男性要低些,但絕經後或雙側卵巢切除術後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心腦血管疾病發病亦相應增高。有人觀察了20~104歲不同年齡男性和女性(DL—C,結果絕經期女性(DL—C水平低於青壯年婦女,因此說明不同年齡激素變化會影響血脂代謝,從而導致一些疾病發生。
人在衰老過程中胰腺的細胞功能逐漸減低,抗胰島素的激素增高,周圍組織對糖的利用逐漸減少,因此中年人糖尿病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逐漸增大。腎上腺皮質能分泌皮質、雄激素、雌激素等,皮質激素失調可引起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代謝的紊亂。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對心血管功能調節有一定作用,中年人內分泌功能失調以後,勢必引起抗體內環境的變化,一旦遇到外界不良的刺激,如感染、手術、重大精神因素打擊就不容易耐受和適應,從而發生比較嚴重的疾病。
一些內分泌器官之間尚有互相聯係和反饋作用,如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丘腦—垂體—甲狀腺軸,這些軸功能與祖國醫學理論有比較密切聯係,年齡增加不可避免會引起髒器衰老,通過中醫潛陽、滋陰一些固本治則來調節不同內分泌器官和這些軸功能,對延緩衰老達到人體健康是有一定幫助的。
泌尿生殖係統的特點
泌尿係統由腎、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組成。腎髒是泌尿係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每個腎由100多萬腎單位構成,一個腎單位包括腎小球和腎小管兩部分。腎小球有過濾的功能,當血流經過腎小球中一些毛細血管球時,可把大量水分、無機鹽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去,把部分水、鹽類、廢物排出體外。中年人腎髒清除廢物和重吸收功能均有所減弱。尿中常可見一些微量蛋白、紅細胞,有時會出現尿糖等。
正常成年人兩側腎髒血流量每分鍾約1000~1200毫升,血漿流量每分鍾約600~700毫升,由腎小球濾過的血漿量(稱為腎小球濾過血漿)為180升/日,為全身重量的3倍。腎小球過濾率是測量腎功能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40歲以上成年人,腎小球的濾過率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因此腎功能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的。
膀胱的功能是儲存尿液和周期性排尿。在人的正常生理情況下,尿液在膀胱內積存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人們的感覺,而進行排尿。排尿可以受意識的控製。正常成年人膀胱內尿量達到100~150毫升時,就有膀胱充盈感覺,150~450毫升的尿液量是膀胱所能耐受而無不適之感的最大容量,稱為膀胱生理性容量。膀胱生理性容量一般隨年齡及精神因素而變化。中老年人由於膀胱萎縮,因此尿液容量亦減少。膀胱由平滑肌圍繞膀胱頸部形成圓形的組織結構,稱為膀胱底盤。當膀胱充滿尿液時,底盤轉變為漏鬥狀,這樣膀胱頸部開放就能排尿。隨著年齡的增加,膀胱肌層逐漸變薄、萎縮,纖維組織增生,男性中老年人常常因前列腺肥大而影響排尿;中老年婦女常常因子宮脫垂,膀胱膨出,使組織鬆弛,開始時常在咳嗽、大笑、解大便時膀胱壓力增加,尿液外溢產生尿失禁,而後由於控製膀胱收縮神經功能失調,膀胱常不自主地收縮,形成排尿經常失禁、尿急、尿頻或夜尿增多。另外膀胱收縮功能較差,尿液不能及時地排淨,所以膀胱內剩餘尿液亦增多。這樣常會引起尿路感染等病症。尿失禁原因比較複雜,要進行全麵檢查,力求能找出尿失禁的確切原因,采取相應措施,使症狀有好轉或緩解。
女性生殖器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和外陰,卵巢呈扁平卵圓形,位於下腹部,左右各一個。卵巢中含有發育各階段的卵泡,中年人除妊娠其外,每28天都有一部分初級卵泡開始發育,其中有一個發育達成熟,直至排卵。隨著年齡增大,卵巢漸有萎縮,絕經期後,萎縮變小得更明顯。
腦與脊髓的特點
腦和脊髓是人的中樞神經,是人體的總指揮部。腦稱為高級中樞,脊髓稱為低級中樞。腦在頭顱骨裏,分大腦、間腦、腦幹(包括中腦、腦橋、延髓)和小腦。大腦為球形,大腦半球的表麵有許多溝和裂,在溝和裂之間是大腦回,大腦半球的表麵稱為大腦皮層,皮層下麵的部分叫皮層下組織,腦向外分出12對腦神經,管理與支配頭麵部器官和胸腔、腹腔的髒器,它們分別為: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麵神經、位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
脊髓與腦相連,它實際上是腦的延伸,呈圓柱形,位於脊椎骨構成的椎管裏,脊髓向外分出31對脊神經。腦下達的各項指揮命令都得通過脊髓傳至身體各部,人體所感受的刺激,大部分先傳入脊髓,而後再傳入大腦。
腦是管理全身運動、感覺、語言及內髒運動等的最高司令部,這是人體內起主導作用的器官,它在體內支配和調整其他各係統、各器官和功能,從而保證了機體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並使人體能適應和改造外界各種複雜的環境。如左側內囊區大腦中動脈發生血栓,出現腦梗塞,從而發生右側偏癱、言語不利、口角歪斜等表現。
人到中年後期,大腦細胞可能不斷減少,大腦逐漸萎縮,重量逐漸減輕,腦子裏的空腔(腦室)漸漸擴大,其中腦脊液增多,腦組織內的水分、蛋白質、脂肪、核糖核酸等的含量及它們的轉換率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降低。近來還發現,由於腦細胞的一種代謝產物——褐色素,隨年齡增加而增多,從而影響腦細胞的正常功能。腦力勞動能力降低,需要從事較慢的活動和較輕的工作負荷,較易出現疲勞、記憶力逐漸減退、睡眠欠佳、理解現實生活逐漸缺乏感情色彩,這種情況在中年後期將越來越明顯。
感覺器官的特點
人體對外接受、傳遞、轉化的器官稱為感覺器官。感覺器官根據功能的不同又分為一般感覺器官和特殊感覺器官兩類。凡是感受溫、痛、觸、壓等刺激的器官,它們分布在全身皮膚、關節、肌肉、內髒、血管等處,通常稱為一般感受器官。而另有一些感受光線、聲音、位置、味覺等器官如眼、耳、鼻、舌等稱為特殊感受器官。
一般感覺器官的結構比較簡單。而特殊感覺器官是在人類長期進化的過程中,結構和功能得到高度的分化和發展,它對外界刺激具有極高的敏感性和選擇性,因此需要重點介紹一下特殊感覺器官的生理功能狀況,尤其是視聽功能在中年人的生活、工作中影響最大。
人對外界的視覺是由眼、視眼經和視覺中樞的共同活動來完成的。眼是視覺的外周器官,外界物體發生的光,透過眼的透明組織發生折射,在眼底視網膜上形成物像。視網膜感覺光的刺激,並把光能轉變為神經衝動,通過視神經將衝動傳入視覺中樞,從而產生視覺。
眼隨著年齡的增大,睫狀肌調節功能的減弱和晶狀體彈性減少較明顯,使眼的前後徑變短,如40歲的人平均有4屈光度調節力,而到50歲調節力平均減到1屈光度,這樣使過去能看清楚的近物體,必須移遠(距離增加)才能看清楚,隨年齡的增加,此種現象越來越明顯,這就是平常人們常說的“老花眼”,醫學上稱遠視。中年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書、寫字時間稍長即感頭暈、眼痛時,要當心遠視(老花)的可能。
在眼球內,由睫狀體上皮細胞分泌和血管滲出而產生的一種液體稱為房水。房水對角膜和晶狀體不但有營養作用,而且使眼球內有一定壓力,能維持眼的形狀,房水充盈眼球而呈現的壓力稱為眼內壓。任何引起房水回流障礙的因素都可使眼內壓升高,眼內壓長期升高使視神經受損,從而導致青光眼。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都是透明體,加上角膜,組成眼的折光係統。晶狀體無色透明,隨著年齡的增加,晶狀體出現不同程度的混濁,便稱“白內障”。
耳是人的聽覺器官,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主要包括:鼓膜、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及鼓膜張肌、鐙骨肌;內耳包括耳蝸、前庭和三個半規管。耳蝸與聽覺有關係,前庭、半規管與身體平衡感覺有關。
耳蝸中的毛細胞是聽覺的感受器,人接受聲波刺激時,聲音先經過聽覺器官的傳音裝置(外耳、中耳),再傳到感音裝置(耳蝸內),這時毛細胞接受刺激而興奮,產生神經衝動,傳入聽覺中樞便產生聽覺。由此可見,內耳、耳蝸中的毛細胞在產生聽覺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人到中年後,多有動脈粥樣硬化,毛細胞因其供血不足或本身的功能衰退,造成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
骨與肌肉的特點
正常人體有206塊骨,骨與骨之間由關節相連,肌肉附著於骨骼上,在神經係統的調節下,肌肉的收縮與舒張牽動有關的骨骼,可產生各種運動。
全身的骨骼按人體部位可分為顱骨、軀幹骨、上肢骨、下肢骨。每塊骨都由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組成。骨膜內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可以供給骨組織的營養,如骨膜損壞了,骨就容易壞死,骨膜附於骨的表麵,其骨膜裏邊是骨密質,骨密質的裏層呈網狀為骨鬆質。長骨(四肢骨)的中間部分骨密質增厚、骨鬆質減少,形成一個較大的空隙,稱為骨髓腔。在各個骨的骨鬆質的網眼內和長骨的骨髓腔中充滿著骨髓。中年人長骨兩端、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的骨鬆質內是紅骨髓,保持造血功能。
骨是由骨細胞和細胞間質組成,細胞間質包括骨膠原纖維和骨基質,其中的骨膠原纖維在中年人初期約占骨重量的1/3,使骨具有彈性,不易折斷,而其中的無機鹽約占骨重量的2/3,隨著年齡的增加,骨鹽逐漸增加,骨更堅硬,但脆性增加,彈性減小,因而年齡越大,骨越容易發生骨折。
血液係統的特點
(1)血沉若用顯微鏡觀察手指甲的毛細血管較小的血管內流動的血液,當血流緩慢地流動時,許多紅細胞成凹麵相貼,重疊在一起,稱為紅細包疊連。這是由物理聚集性能所形成的。血流緩慢時,紅細胞容易疊連亦即聚集在一起,像緡線一樣。血流增快時,則紅細胞疊連散開。醫學上利用紅細胞疊連現象來測定紅細胞沉降速率(簡稱血沉),健康人血沉很慢,說明紅細胞能穩定地懸浮於血漿之中。如紅細胞在血漿中懸浮性差一些,紅細胞就疊連起來,其單位體積重量增加,與血漿接觸總麵積減少,於是血沉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