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心理篇(1 / 3)

第四章心理篇

心理健康為何能促進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前提。沒有健康的心理就會導致各種疾病。

壓抑情緒容易生癌

許多的癌症患者在患癌之前有過重大的精神打擊,可以說明“壓抑的情緒容易生癌”。幾乎所有病的病因都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因素,比如,長期情緒壓抑、家庭不和等等。

急性子易患高血壓和心髒病

急性子是A型性格的突出特點。這種類型的人爭強好勝,情緒急躁易怒,工作、學習生活長期處於緊張之中,因而易患高血壓和心髒病。緊張、抑鬱、煩惱等不良情緒會促使各種疾病發生。緊張、煩惱、焦慮、壓抑的不良情緒,使人體內的免疫係統的器官如胸腺、脾、淋巴結的重量顯著減輕,從而導致全身的防疫能力降低,疾病乘虛而入。

良好的情緒可以防病

情緒能致病,也可以防病。良好的情緒是維持人的生理機能正常運行的前提,有85%的疾病患者可以通過自身機能調節而獲得痊愈。“樂以忘憂”,“笑一笑十年少”,都是講愉快情緒的衛生保健作用。一個人處於情緒舒暢愉快的狀態下,其大腦功能是完善的。完善的大腦功能,有利於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和抑製的調節,促進內分泌係統、免疫係統、消化係統發揮正常效能,協調平衡、延緩重要髒器的病變過程,避免或減少動脈硬化和其他惡性疾病的發生。為了身心健康,應該注意培養自己樂觀主義精神,及時克服情緒、情感上的各種困擾和危機。

養生與養心相互促進的關係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生命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養生之道、養生方法也日漸增多,像食療、藥療、氣功、坐禪、健身運動等等,使生活異彩紛呈,也的確起到了很好的防病強身的作用。然而,健身鍛煉也好,食療藥療也好,期望它們取得良好效果,必須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一個整天心浮氣躁、焦慮不安、悲悲戚戚的人,不管服用何種“靈丹妙藥”,無論用何辦法滋補,也是絕對無法實現精神煥發、體魄健壯的。

養生必須先養心,養身與養心相結合,才能達到在養生意義上的心滿意足。什麼是養心?心就是心理精神狀態!養心即是通過各種怡情養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悅,保持昂揚向上的思想意誌。正如現心身醫學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須是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完滿結合,必須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實際上,心與身緊密相關,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能至關重要地影響他身體內部的神經體液——內分泌免疫調節係統。而這個係統則決定能否保持機體各個器官的協調關係,保持內環境的動態平衡,決定是否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對各種外來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應答。

保持良好心境的方法

情緒、情感是關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願望與觀點的主觀體驗,健康心境的突出特點是:開朗豁達,樂觀自信,情緒穩定,明智熱情,談吐幽默、風趣。如果情感豐富、強烈而又易變、自我調節控製能力又較差,在學習、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一些情緒危機。所謂情緒危機,是指人的心理經曆了極度的波動,其中包括緊張、憂慮、煩惱、憤怒、悲哀等。這些不良情緒使大腦的左右半球處於不協調狀態,壓抑阻礙了人的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等認識機能,同時使人體內的免疫係統功能降低,對學習、生活和健康等帶來十分不良的影響。如何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保持良好心境呢?

加強修養法

人的情緒產生主要是由活動的成敗、人際關係的好壞、自然環境、身體狀況、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引起的。除此之外,還受個人思想修養的影響。胸懷狹窄、斤斤計較的人,易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經常處於抑鬱愁悶的情緒之中;反之,心胸豁達、誌向高遠的人,能容事容人,舍名舍利,即使在困難和不利的條件下,也能保持樂觀、愉快、朝氣蓬勃的心境。因此,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就要加強修養、放眼未來,目標遠大,以理製情。

知足常樂法

期望>實際→失望;期望<實際→知足;期望=實際→不以為然。因此,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對自己和他人的要求和期望要適宜、適中,不可過高地苛求。否則,脫離實際,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挫折感就越強。常言道: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知足常樂”。

奮鬥常樂法

滿足是一種樂,追求也是一種快樂。人們在追求新知、追求技術的精益求精、追求事業的不斷進取中,獲得充實感、收獲感,從而享受到奮鬥的樂趣。這叫“常樂於不知足”。求知求業的奮鬥之樂,也能衝淡、抵消其他方麵的不樂。人生在世,總得有所追求、有所奔頭。哀莫大於心死,沒有目標,必死必哀。

合理認識法

任何事物都有合理的、有利的一麵,也有不合理的、不利的一麵。明智達觀的人總是善於從不利中看到有利,從不合理中看到合理的因素。思想就會十分開闊、樂觀。

精神發泄法

當心中有了煩惱或怨氣、怒氣之後,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渲瀉出來,以達到心理平衡。渲瀉的方法很多,可找親朋、好友傾訴,並接受他們的勸告;也可直接找發生矛盾的對象進行心平氣和地交談,以解開疙瘩,消除誤會;還可利用寫信和日記的方法,將自己的苦惱發泄給可以保密的紙張本子。人的不良情緒及時發泄出來,就得到了一半的調節。

轉移注意法

當人的情緒煩悶或激動時,可以強迫自己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上去,如看電視、聽音樂、下棋、打球等有意義的活動。能把有機體的活動轉移到另外的係統上去,可排遣有害的情緒緊張,使人恢複正常的狀態。

自我疏導法

就是利用自我暗示或自我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來控製不良情緒。如利用數數、饒舌、深呼吸等方法,來緩解臨場前的緊張情緒;步人賽場感到緊張時,可反複暗示自己:“沉著、冷靜、別緊張,我會成功的。”這樣,情緒就會放鬆下來。

大笑放鬆振奮法

當自我感到心境很壞、情緒處於低潮時,可強迫自己真誠地笑,由微笑開始,越笑越強烈,最後變成大笑。利用這個技巧可以使自己振奮起來。另外,還可以使全身放鬆。放鬆的技巧是:從手到頭,再到腳趾,先使肌肉繃緊,然後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慢慢放鬆。這樣就能減緩氣憤和畏懼的程度。

“六心”為何有益健康

信心

對生活抱有十足的信心,什麼關口都能渡過,這種信心能產生強大的生命力,是堅韌不拔的精神支柱。

粗心

在日常生活中,能將就則將就,不挑剔不刁難不計較不責備,不生疑無忌諱。

善心

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好事做過、心裏坦然。同時,也能博取別人的相助和關照,融洽人際關係,寬鬆生活環境。

舒心

人人都有煩惱事,家家都有難念經,要能自我調節,將煩化樂,把憂轉喜,難經順念,眼裏總是葉綠花紅,心中常刮宜人春風。

童心

像孩子一樣,天真活潑、純潔無邪、無憂無慮、無怨無恨,並向上進取、不甘落於人後。

歡心

豁達樂觀,常喜無愁。一切都順心如意,縱有不快,也一笑了之。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什麼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自然的、社會的、物質的、精神的、經濟的、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等諸多因素均能對心理健康構成衝擊和影響,主要因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機體各係統組織器官功能逐漸減退

人的腦細胞從40歲以後開始減少,到65歲後減少特別明顯,使腦功能出現變化,思維能力下降,自我控製能力變差,情緒變化快,記憶力減退,出現心理問題。

個人感情生活突遭變故

如失戀、喪偶、失去子女、父母離世等,都會使人的精神受到明顯的刺激,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家庭、社會關係突變

由於家庭、社會關係突變,關係失調,這突如其來的影響必然傷害心理健康。

勞動能力和自理能力降低

隨年齡增高,必然會因勞動和自理能力下降而要求別人幫助,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心理障礙。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競爭意識激增

人們為了工作和生活,經常在市場經濟中進行競爭,接受來自各方的刺激,心理壓力在不斷上升。

處於信息時代

人們每天要接受大量信息,整天在忙碌著,大腦處於緊張狀態。

人際交往頻繁,關係繁雜

由於要應付更多的交際和人事關係,思想壓力增大。

由於企業經營體製變化

工作有定額、定量,出現繁忙狀態,工作緊張將造成一種精神負擔,會導致不平衡的心態。

從上述因素中可以看出,心理社會因素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七情”即喜、怒、哀、憂、驚、恐、悲,這些由心理社會因素對人的心理影響和衝擊後表現出的心理活動特征,對人體的生命指標和生理及生化指標均有顯著的影響。喜時:呼吸、脈搏、血壓、新陳代謝等都比較正常、協調、平穩;憂、哀、悲時:傷脾胃,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人體生化調節功能失常;怒、驚、恐時:傷肝、傷心、傷腎,血糖、尿糖升高、呼吸急促、脈搏加快……這充分證明了心理社會因素與人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

如何從心理衛生中獲得健康

人體的健康不僅是指軀體生理上的正常,而且還應當有正常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我國的傳統教育自古以來都倡導培養“體魄健全”的人,這裏說“體”,就是指人的軀體或體格,“魄”就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或人格。一個人有健康的身體或強壯的體格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或健全的人格同樣也是重要的。總之,隻有體魄健全的人才能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一個人要達到“健康”的要求,單純講求生理衛生是不行的,還要講求心理衛生。

心理衛生應該注意以下衛生:

適應環境,改造環境

心理健康的個體能在社會實踐中取得正確的認識,以便作正常的有效的反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退縮、不幻想、不逃避,麵對現實,以切實積極的方法給以處理,在一定情況下采取心理防衛措施以緩衝矛盾,取得轉機。

自知、自愛

自知即是自己了解自己,能夠正確地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既不妄自菲薄、自我輕視,在社會生活和學習中退縮、畏懼,又不自命不凡。悅納自己、愛惜保護自己,重視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的信譽和形象。自愛包括自尊、自信、自製。

良好的人際關係

正常的心理應該有朋友來往,樂於助人,也能接受別人的情感和幫助,在和別人相處時持善意、熱情、誠懇、寬容的態度。因此,能夠與他人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

積極勞動

人的大腦和各器官是在勞動中發展的,人的心理活動能力充分地發展也必須通過勞動實踐。感知覺剝奪、智能及肢體器官不被利用,人的整個心理能力都會明顯降低。隻有在勞動中通過才能的運用才能使個體得到充分發展,從而使人增強自信心和體驗到生活的意義。勞動不但可以加強個體與現實的聯係,而且也可以使人擺脫過分關注自己的思想和消除不必要的憂慮。

從友誼獲得健康法

吸煙、酗酒、飲食不當不利於健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人們思想感情上緊密聯係和相互支持可以促使身體健康、精神飽滿。

有知心朋友可以訴說心事的人,一般不容易沮喪。

一個人遇到不順心的事,如在戀愛中遭到挫折、近親好友去世、生活中發生重大的變故、工作上或家中有不愉快的事等,好朋友的幫助可以起到良藥的作用。

交知心朋友並沒有什麼捷徑和訣竅,但需要時間和努力,彼此互謙互諒,在接觸中加深了解,如果有了心事不願找人談,有意躲避別人的幫助,不願意接近別人,那就應該尋找原因。孤僻和友誼是互相矛盾的。

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和養成習慣,其中對友情的重視、對友誼與健康的關係要不斷提高認識,要多交幾個知心朋友,並保持長久的友誼,以促進健康和長壽。

糾正心理缺陷的方法

心理缺陷

是心理上有不健康的表現,在對己、對人、對社會失於常態,適應社會和處理人際關係能力低下,但又未達到心理疾病的程度,稱之為心理缺陷。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形形色色的表現。

心理缺陷者由於不能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所以常造成無法適應社會生活、人際關係緊張、精神效能降低、事業不能成功等結果如果任其發展而不及時糾正,將不但損人而且害己。在長期的精神壓力和情緒壓抑下最終可能誘發多種軀體和心理疾病。更為嚴重的是,心理缺陷者對子女成長和教育的影響極為不利。在有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的人群中,50%~60%的父母也是有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的。

如何糾正心理缺陷

(1)心理缺陷的危害,日益引起人們重視,並且人們也深刻地認識到預防和糾正心理缺陷的必要性。要預防和糾正心理缺陷,首要的是識別和認識它。因此要麵向社會人群,開展心理門診及心理谘詢,對查出的心理缺陷者,給予其具體指導。

(2)由於性格缺陷是心理缺陷的主導部分,糾正性格缺陷是糾正心理缺陷的主要任務。性格缺陷有好多種類型:

①無力性格:精力體力不足,對客觀事物缺乏熱情,容易對精神刺激和心身矛盾產生“心理過敏反應”,誘發心理疾病。

②不適應性格:情緒不穩定,判斷力差,對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不適應,對精神壓力抵抗力差。

③分裂性格:性格孤獨,內向,不合群,怕羞,回避與他人交往接觸,情感冷淡或淡漠。

④強迫性格:追求自我安慰,易拘泥於小事而不放鬆,遇事猶豫不決,要求十全十美。

⑤癔症性格:性格不成熟,自我為中心,熱情有餘,穩定不足,情感帶戲劇性色彩,暗示性強。

⑥偏執性格:敏感多疑,易嫉妒,易鬧矛盾,常責備他人。

⑦爆發性格:易怒、易激動、細小的刺激會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

上述七種類型,基本上概括了各種性格缺陷的現象。掌握了這些類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識別有無心理缺陷,而且可以有針對性的采取糾正措施。

(3)為了堅定糾正心理缺陷的信心,有必要了解性格的特點。

①性格的獨特性,每個人的性格都有他的獨特性。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性格絕對相同。即使是同卵雙生子甚至連體嬰兒長大成人,也是具有自己性格的獨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