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心理健康與調適1
一、要想人年輕,首先要心理年輕
心理年輕,人就不會老,如果心裏覺得自己老了,就會真的老了。無數證據表明,精神和肉體是強烈互相作用的,肉體上發生的變化,幾乎都原始於精神因素。人腦對身體的物理和化學變化所起的作用,已被越來越多的醫學家證明。精神和身體各係統的活動是聯動的,如果認為自己已經衰老了,身體對這個精神信號就會作出反應,即很快地屈從於衰老的進程。如果心理還能保持若幹年的年輕狀態,那麼就會真的變得年輕。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覺得自己老了,那麼生活目標、生活方式就會選擇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就會不自覺地去做隻有老年人才做的事,言談舉止就會不自覺地向老年人靠攏,上進心就會消失,該明白的不再去明白,該努力的不再去努力,該有的熱情沒有了,該有的活力消失了,因此,老氣橫秋必然代替活力熱情,隨之而來的便是身體內在器官的加速老化。這樣不就成了一個從內到外、徹頭徹尾的老人了嗎?想一想,這該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事實上這種被“老”的陰影籠罩心理的大有人在,隻不過程度不同罷了。希望你立即將心理的“老了”二字甩出去,把“年輕”二字請回來,重新調整自己的心理年齡,新的生活目標就會出現在你眼前,不久你就會由裏而外變得年輕許多。
二、中年人的心理特點
1.心理承受能力增強
心理承受能力也叫心理耐力,具體是指能夠承受的心理負荷程度。中年人由於經曆了成家和立業的艱難,尤其是經曆過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與考驗,心理上更加成熟,並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因而對來自各方麵的刺激都能夠正確對待。能在諸多的刺激中進行理智的選擇,拋棄那些無益的刺激,知道如何應付那些有害的刺激。由於心理承受能力增強,所以能夠更好地駕馭生活和工作。
2.自立自強意識增強
中年人已經不再依賴父母的指點和外界的指示行事,而是依靠自己獨立思考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向。無論在家庭還是在事業中都有一種頂天立地、獨當一麵的思想。人到中年,大都掌握了一門專業知識或者是熟悉了一門技術,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或技術進行獨立工作或操作。有時還要帶領年輕人按照自己的設想去把計劃付諸實踐,這無疑會增加中年人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反過來又會強化人的獨立意識。另外,中年人大都形成了自己比較穩固的交往圈,並能恰當地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在社會交往中,能夠自如地運用理智和情感兩種力量來處理好各種關係,而不像青年人那樣經常感情用事或意氣用事。
3.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增強
中年是人生的一個大跨度時期,曆經“而立”、“不惑”、“知天命”之後,其責任感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從家庭角度來看,都是空前的。青年時期,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往往淡薄一些,並且是抽象的,帶有浪漫的情感色彩。到了中年,情況就不同了。從家庭角度看,中年人成了一家之主,要對自己的配偶負責,要對自己的子女負責,要對自己的父母負責,自己承擔的家庭權利和義務得到了充分的實現。從社會角度看,中年人腳踏實地地幹事業,能自覺地把自己的事業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聯係在一起。他們要對自己的事業、對工作單位、對國家和民族負責,具有強烈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構成了中年人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在行動上,則是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努力進取,甚至不惜為事業獻身。
4.多事之秋多煩惱
有人說,中年時期是多事之秋,煩惱多快樂少。心理學把這種情況稱之謂“中年危機”。中年危機主要是針對心理狀態而言的,但誘因是多方麵的。首先是指中年人在社會和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負擔;其次是指中年時易患各種疾病,降低生命的質量,甚至導致生命早逝。
三、中年人的心理衛生
人是一個“身”和“心”的統一體,人的健康也應包括這兩個方麵的健康,即“身”和“心”的健康,也就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因此,要想保持健康,既要講究生理衛生,又要講究心理衛生。尤其對於中年人,心理衛生比生理衛生更重要。
生理衛生是為了防止生理性疾病,以保持健康的體魄。心理衛生則是為了防止心理上的疾病,以保持良好的心態。心理衛生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心理健康狀態,即個體心理自我感覺良好,與他人和社會都能和諧相處;二是指維持心理健康、消除變態心理的原則和措施。
中年人的健康心理,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麵。
1.要豁達開朗
穩定幹練是中年的一個特點,但若再具有青年人的活力,往往會使自己保持高昂的鬥誌和奮發向上的精神。為了做到這一點,可以與青年人保持經常的接觸,接受青年人朝氣蓬勃性格的影響。還可以經常追憶青年時代的歡樂,如各種趣事、工作成就、比賽奪魁等,以延續自己青年時代的那股奮發精神。
2.要與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
首先要和家庭成員,包括子女、父母、非直係親屬等保持接觸,克服某些中年人很少與子女和父母接觸暢談的傾向;其次要對家庭和社會上的事物有著清醒的認識,對矛盾和困難能正確地進行處理,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陷於無法實現的空想中。
3.要有自知之明
中年人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因而要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對個人的才幹既不要過高的估計,也不要過低的估計。要敏於言慎於行,凡事量力而行,切勿不能為之還強為之。
4.心理極限要大
心理極限是指心理能量的最大限度。中年人接觸的事物比青年人要多一些、廣一些,受到社會信息的刺激要強一些。因此,中年人的心理能量要比青年人大一些。隻有這樣,才能在困難、挫折、失敗等一些強刺激中保持冷靜,並積極尋求對策,而不是畏縮、歎息、苦惱。
5.心理壓力要適中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沒有壓力,難以激發人的上進心;壓力過大又會在生理上給人造成危害。所以,明智的中年人應該學會在心理上自我調節,既不能沒有壓力或壓力過小,又不能壓力過大把自己壓垮。有時需要通過樹立功利意識,加大自己的心理壓力;有時也需要通過增強風險意識,減少自己的心理壓力,從而使自己的心理壓力處在一個既能催人向上,又不會在意誌上和生理上把人摧毀的狀態。
6.要有駕馭自己感情的自控力
中年人要隨時注意控製自己的衝動性,用理智來導向,保持情緒穩定,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來指導和解決各種矛盾。當遇到政治上的衝擊、工作上的失敗、家庭中的不幸等事件時,一定要沉著冷靜,努力克服主觀武斷和片麵的思想方法。在痛苦和煩惱中能自我安慰、自我解脫,在感情和理智發生衝突時能用理智戰勝感情衝動,從而保持正確的行為方向。
7.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
中年人不僅要努力改善自己,而且還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活躍家庭氣氛,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態。這就需要每一個中年人都要有崇高的奮鬥目標和高尚的情操,有豐富的知識和廣泛的興趣,做到精神不空虛,知識不貧乏,情緒不低落。
中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有些中年人由於忽視了這一問題,或因種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的和社會的因素,從而使他們沉溺於精神創傷中而不能自拔,甚至由於精神創傷而導致了神經官能症和心裏性精神疾病的發生,使得人生這一最美好的時光白白度過。因此,中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理衛生。
四、如何正確麵對心理失衡
1.心理失衡的類型
(1)遇到意外的喜事引起的心理失衡。如《儒林外史》中多年趕考不中的範進,一旦得知自己中了舉人,卻接受不了這個強烈刺激,心理失去平衡,興奮占了絕對優勢,於是瘋了。
(2)遭受意外不幸引起的心理失衡。如親人身故、下崗失業等,會使人悲痛欲絕,造成強烈的心理抑鬱。
(3)人際關係緊張引起的心理失衡。如遭到他人迫害,受到領導的打擊報複,自己無法出氣;或者與周圍的人關係緊張,自己感到孤立;或者受到流言蜚語的中傷和誹謗,自己無處申辯,無人理解等,會令人煩惱、氣憤,造成心理失衡。
(4)生存環境發生巨大變化而引起的心理失衡。如離開熟悉的城市轉到陌生的城市,或告別原來的群體加入新的群體,或者由一種職業換到另一種職業等等,都會使人一時感到茫然,無所適從。
(5)社會條件變化引起的心理平衡。當社會條件發生急劇變化,需要打破自己原來的生活格局,迫使人的思維、價值觀、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都需要來一個較大的轉變時,同樣會引起人的心理失衡。
2.引發心理失衡的因素
中年人與其他年齡段的人麵臨的問題不同,其心理失衡因素也有其特殊性,其引發因素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家庭因素。家庭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對中年人尤為重要。因為中年人約有3/5的時間在家中度過,而且中年人是家庭的中堅,家中的一切變化都將影響中年人的情緒,使之心理失去平衡。
①中年人感情的三大轉移:一是轉向子女。男女雙方隨著年齡步入中年,相互間的新奇感、神秘感、吸引力會減少。同時子女的誕生和成長,消耗著雙方大部分精力和時間,因此原來傾注於對方的全部感情和注意力開始向子女傾斜。而且步入中年後,孩子不僅在生活上,而且在學業和生活道路選擇上更需要大人關注,特別是望子成龍的家庭,需要中年父母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如果一方掌握不當,可能把對方的情感要求完全忽略,使之產生冷落感,缺少了家庭的溫暖,心理出現不平衡。另一方麵,目前不少中年人的住房擁擠,二代或三代同堂,給中年人的夫妻生活帶來不便,影響著夫妻感情的流露與表達,久而久之,進一步產生心理上的煩躁和不快。
二是轉向事業。中國有句古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當步入中年之後,回首往事,感慨萬千,似有虛度年華之感,特別是看到同齡人有所作為和成就之時,更覺自己的學識和能力不比別人差,可萬事平平,因而立誌奮鬥一番,力爭有所作為。一心撲向事業,卻忽視了自己在家庭中應盡的職責。
三是轉向第三者。進入中年之後,家庭中男女雙方不再掩飾自己的缺陷,一切暴露無遺。同時,受著當代社會各種各樣文化的影響,使有些中年人觀念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事業有成、經濟穩定時,一方麵夫妻雙方缺乏交流,另一方麵感情向外發展,這就極容易出現婚姻危機。
②子女的兩大變化:一是自主性增強:當前城市中,獨生子女多且個性極強。人到中年,孩子已進入初高中或大學學習,或者已走上社會,兒時的稚氣全無,開始有自己的觀點、見解、處世哲學。所以昔日的綿羊變成了今日的雄鷹,有時對中年父母的肺腑之言當做耳旁風。特別是不少中年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子女不努力學習,十分傷感,後悔當初嬌生慣養。更讓中年父母心理失衡的事是子女不努力學習還不算,還從道德方麵走下坡路。
二是觀念變化。當孩子進入成年以後,無論道德觀、價值觀、戀愛觀、生活觀、婚姻觀等都有可能與父母不同。父母往往希望子女今後能上大學,在工作上有所作為,而子女的想法有可能與父母相反。因而使中年父母有一種失落感。
③收支失衡: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收入雖然微薄,但家庭消費簡單,所以每月需要的收與支能心中有數。目前雖然收入較過去增加了,但很難預計每月支出多少,因而在吃穿的選擇上有時力不從心,加之上有老下有小,支出更無準數。特別麵對社會上有些人花錢如流水,一桌豐盛宴席高達數千元乃至上萬元時,更有失衡感。有的中年人為了解決這一困境,開始把視線轉向股票市場和經商等行業,這是一個值得開發和需三思而行的慎重選擇。一旦失誤,會在精神上產生重大打擊,意誌薄弱者可能導致精神崩潰。
(2)人際關係。現代社會人們普遍注重人際關係。但有些中年人卻常為複雜的人際關係而煩惱,特別是身旁結交了一些口蜜腹劍的人,當麵是朋友,背後又被出賣。
(3)職稱、兼職和金錢。當前社會中,職稱不上去工資也上不去,本分工作不兼職者收入往往就低,而現實生活中人們開支日益增加,如糧、房、水、電、醫療、養老、小孩上學……固定的收入常常無力承受這些開支。
3.消除心理失衡的常用方法
(1)溝通促家庭和諧。我們已經知道,家庭問題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但家庭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在於缺乏溝通,隻有溝通才能促進家庭和諧。何謂良好的家庭溝通?在一個和諧的家庭中,溝通是具體的,含有以下特點:高度的自我察覺及對別人的敏感;清楚地用“我”的信息來表達“自我負責”的意願;對於他人未察覺的行為及自己內在的感受感受,經予適當的回饋;願意透露自己的感覺欲望和認知。
在家庭中,由於幾代人或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觀念不同,常常會引發諸多不快。常見的矛盾有:親子矛盾、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等。要解決這些矛盾,就要學會主動溝通。出現問題時,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把事情說清楚,互相理解,互相體諒,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想問題,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會解決。請記住:在家庭中出現問題時,要放下架子主動與他人溝通,才能確保確保確保家庭的和諧。
(2)以理智思考來自我導向。一個人在心理失衡狀態下,往往會出現懊喪、痛苦的心情,甚至會精神失常,喪失理智。尤其是有的人情緒容易衝動,具有強烈的外傾性,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激情。激情實際上是心理高度失衡的結果。人在激情狀態時,對自己行為的控製力和對周圍事物的理解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說錯話,辦錯事,產生不良後果。同時,激情過程也容易引起人的某些生理變化,有損於健康。在這種情況下,不能任憑感情的驅使,而應當做感情的主人,讓理智來導向。如有意識地讓自己脫離刺激源,進行冷靜的思考,作出理智的選擇,從而正確地指導自己的行為。
(3)更新觀念適應新環境。每個人在實際生活中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往往都有一個心理標準,以此來判斷諸事物的是與非,這個潛藏於心裏的標準,通常稱“參照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觀念”。它是客觀事物如社會行為規範內化的結果。在改革中,人們出現的許多心理失衡,多是因為失去了原有的參照係,舊有的觀念不能適應改革的進程。如允許雇工,有的人把“資本家剝削工人”當成參照係,就認為雇工是一部分人為另一部分人提供剩餘價值,因而是不能接受的,並對社會的這種改革變化產生失落情緒,從而心理失衡。要矯正這一心理,就要轉變這個參照係,把“生產力是檢驗生產關係的尺度”作為新的參照係。通過更新自己的觀念來接受新事物,麵對新現象,適應新環境。社會總是要不斷進止步,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帶來的是人們生存環境的不斷更新,這些都要求人們的觀念也要隨之更新。
(4)采用比較方法提高認識水平。比較方法是一種嶄新的方法。現實中人們心理上的某些不平衡是由於自己的思想狹隘認識水平有限而造成的。如果從橫向角度進行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可以突破原來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消除這些不平衡。
(5)自我激勵使自己常進步多活力。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信息密集、知識不斷更新的今天,許多人心理上出現了危機感、空白感、失落感等心理失衡現象。這種失衡可以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麵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望洋興歎,自甘沉淪,於是抑鬱占據心理優勢,加劇了心理失衡;另一種是正視現實,承認差距,發奮努力,進行知識更新,拓展知識領域,以跟上現代化的步伐,這就叫“內激勵”。內激勵產生內驅力,它能驅使自己朝著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前進,持久地保持積極性。社會心理學把這種情況叫做“角色認知”。通過角色認知,人們的心理可以保持平衡,並獲得新的快慰。
五、中年人製怒的方法
人到中年,在情緒方麵已有較高的自製能力。但是,仍有部分中年人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經常發脾氣。這不但影響人際關係,而且發脾氣時的憤怒情緒對於人的身體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中年人一定要學會控製自己,要製怒,不要輕易地發作。
1.情緒與憤怒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合乎自己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人在現實生活中,要和外界各種各樣的事物發生直接和間接的關係。在對待這些事物時,人並不是無動於衷的,有的事物使人愉快,有的事物使人煩惱,有的事物使人恐懼,有的事物使人憤怒。因此,情緒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以快樂為主組成的正情緒,如愉快、歡樂、歡喜、高興等;一種是以痛苦為主組成的負情緒,如厭惡、生氣、恐懼、憤怒等。正情緒反映個體心境的良好和滿意狀態,負情緒反映個體心境的惡劣和不滿狀態。憤怒是一種常見的負情緒。它是由於願望不能達到或持續地受到妨礙,逐漸積累起來而產生的一種負情緒。特別是當這種妨礙是不合理的或者是由於他人而造成的不幸的時候,最容易使人憤怒。如自由受到限製,人格受到侮辱,隱私被人揭穿,無緣無故地遭到別人的攻擊和誣陷,受騙上當等都可以產生憤怒。憤怒的程度依次是輕微不滿、生氣、慍怒、激怒、大怒、暴怒等。憤怒的外部表現、發生時間、持續時間和強度與年齡、性別、職業、環境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說中年人中,男性較女性易發怒,文化層次低的比文化層次高的易發怒,修養差的比修養好的易發怒,工作緊張身體疲勞的人易發怒,情況緊張中的人易發怒。
2.發怒對人的危害
發怒對身體是非常有害的。《黃帝內經》載:“百病之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也。”說明發怒易傷肝髒。人在發怒時,交感神經係統激活,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短促,額部、頸部靜脈血管擴張,“青筋暴露”。憤怒的持續存在,有可能導致情緒性神經障礙。憤怒和恐懼相結合,有可能成為導致焦慮這類適應不良性症狀的原因。事實表明,經常發怒的人,容易引起心悸、失眠、高血壓、冠心病、胃腸道疾病等。據《左傳》載:“忿怒之深、空腹不食、直氣盈飽也。”告訴人們,發怒後食欲不振,吃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鬱積。因此發怒極易導致胃潰瘍等消化係統的疾病。另外,發怒還可以影響內分泌,使內分泌功能降低。發怒後會感到唾液減少,口幹舌燥,吃東西沒有味道,喝茶飲酒感到發酸。可見發怒對身體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製怒。
人到中年應該學會情感自控,使自己在受到任何不良刺激的情況下,都能保持冷靜、鎮定,不發火、不發脾氣。因為一發怒,感情的烈火就會燒掉自己的理智,傷了自己,也傷了別人,導致人際關係緊張,欲求之目的不但達不到,反而增加了難度。有一些人在單位受到挫折後不發火,回到家中,卻朝著自己的配偶或子女大發脾氣,遷怒於人,造成家庭氣氛的緊張,破壞了家庭的和諧。
既然發怒有損於身體,有損於他人,有損於人際關係,有損於家庭氣氛,那麼就一定要學會製怒。
3.製怒的方法
古人在製怒方麵有許多方法,如深思法、警鍾法等。當代不少學者對如何製怒進行了探討研究。心理學家俞文釗、楊治良先生主編的《實用心理谘詢大全》,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幾條製怒方法:
①躲避刺激法。這是一種消極的製怒方法,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怒的刺激物就盡量避開,敬而遠之,以免發怒。
②轉移刺激法。這是一種積極的接受另一種刺激而製怒的方法。人在發怒時,大腦皮層會有一強烈的興奮灶,轉移怒的刺激就是在大腦皮層另建立一個新的興奮灶,用以削弱和抵消發怒的興奮灶。如要發怒時,有意識地唱歌、聽音樂、跟小孩玩耍等。
③主動釋放法。把心中的憤懣和不平對人和盤托出,以消怒氣,稱為主動釋放法。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人們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意見、隔閡,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不僅可以釋怒,還可以增強團結。
④意識控製法。以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意識修養使憤怒情緒難以發生或降低強度。意識控製法常以心聲和文字作為媒介,如在發怒時,心中反複默念“製怒,製怒……”,常會收到一定的抑製憤怒的效果。
⑤升華法。把憤怒化為從事科學、文化、藝術、體育等活動的力量。司馬遷說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也。”這些都是升華法的典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