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治療,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取得明顯療效,它是通過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達到提高自我控製的能力。因此,患者要樹立信心,堅持鍛煉。

【注意事項】

平素注意修身養性,自我控製,調節情緒,避免刺激,多做戶外活動,加強鍛煉。家屬應多關心體貼病人,引導他們,使他們心胸逐漸開闊。

(2)恐怖型神經症

本症是指患者對於某些沒有什麼危險的東西、情景或軀體功能,表現出不合理或過分的害怕及擔憂,並表現為焦慮。但與焦慮症不同的是,其必然與特殊的環境刺激聯係在一起。恐怖症多見於具有焦慮症遺傳史的家庭中。此病與中醫“腎”關係密切。

【臨床表現】

患者想到令其恐懼的物體即感焦慮,而一旦接近這個恐怖刺激時,焦慮便可增加到驚恐的程度。

〈1〉廣場恐怖症:是最常見的恐怖症,約占60%之多。主要表現為害怕有擁擠人群的廣場或其他公共場所。第一次發病常在某個公共場所中突然出現驚恐。

〈2〉單純恐怖症:是對某些物體或情景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懼。此症常為幼年時期的暫時現象,如害怕黑暗、動物等。成年人也會有特殊的某種神經質性的害怕,如對關閉的空間產生幽閉恐怖症,對高空產生高空恐怖症等。

〈3〉社交恐怖症:患者在對有別人時會感到焦慮,在公共場所時害怕窘迫或被羞辱。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心理治療:內省心理治療可減輕症狀。也可用行為療法以減輕恐怖。還可以讓患者麵對刺激時應用鬆弛技術(包括催眠)來對抗焦慮,從而使患者消除條件反射。

2藥物治療:弱安定劑有助於減輕可能產生的焦慮,使患者能較好地在麵對恐怖刺激的情況下工作,然後逐漸脫敏。

〈2〉中醫藥治療

參照“焦慮型神經症”內容。

【注意事項】

(3)強迫型神經症

強迫型神經症的臨床症狀是反複出現某些想法或幻想(強迫思維),以及反複發生某些衝動或動作(強迫行為),患者能清醒地認識到這種病態,並在內心對於這種思維和行為感到強烈抵製。強迫症患者男女比例大致相同,一般認為智能較高的患病者較多。其發病與家族遺傳有一定關係。此病與中醫“心”、“肝”、“腎”關係較為密切。

【臨床表現】

強迫症的主要症狀也是焦慮,不同的是,強迫症的焦慮是對內源性想法和欲望所產生的反應。

〈1〉強迫思維:是與患者正在做的事情毫無關係的想法、詞彙或幻想,它迫使患者予以注意,且無法抵抗。它們帶有攻擊或性的色彩,使患者感到焦慮,並加以抵製,想努力把它們從意識中排出。但這種想法會周而複始地出現。

〈2〉強迫行為:具有自發性質,它是一種壓倒一切地、不可抗拒地會做出某種攻擊性、或下流舉動的衝動欲望。它使患者感到焦慮,並且拒絕把它付諸行動,但事實上他們卻作出這些強迫行為,而且反複出現,形成某種特定形式。強迫行為常繼發於某種強迫思維。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心理治療:應用自省心理治療,可以使症狀消失,但多數病人症狀頑固難治。行為治療,尤其是衝擊療法,即讓患者從事強迫行為時感到強烈焦慮的方法,也有一定療效。

2藥物治療

參見“焦慮型”篇。用三環抗抑鬱藥和MAOI可以使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得到緩解。如伴有抑鬱症狀,可以使用抗抑鬱藥。

〈2〉中醫藥治療

參見“焦慮型神經症”內容。

【注意事項】

參見“焦慮型神經症”內容。

15精神分裂症

本病為慢性功能缺損的精神障礙,其典型特征為涉及思維、情感和行為紊亂的精神病性症狀。

精神分裂症通常在青年和成年時表現出來,而偏執型發病更晚一些。在社會經濟較低的階層中患病率比較高。一般認為大多數病例是遺傳和環境因素複雜地相互作用的結果。此病屬於中醫“癲”、“狂”範疇。

【臨床表現】

1思維障礙:表現為語言的散漫、混亂或?嗦。講話中主題會出現突然的無法理解的變化;有時發生一陣由於邊緣聯想或隻有患者自己才理解的“象征性”所引起的紊亂,以致不能象正常人那樣地按照邏輯進行思考。

2情感變化:最顯著的情感變化是感情的平淡遲鈍和不協調。各種心境障礙——抑鬱、興奮、焦慮、欣快——都可見於精神分裂症;在急性病例中,迷惘也可見到。

3感知障礙:幻聽是最常見的一種幻覺,但也可見幻視、幻觸、幻味或幻嗅。幻聽可見於各種疾病,不一定是精神分裂症;但是某些幻聽,特別是對病人的行動像實況廣播那樣地進行講述的幻聽聲音,或者是議論病人的語聲,往往具有特殊診斷價值。

4妄想:患者常有不由自主的被害妄想,還有那些涉及疑病、宗教、嫉妒及性別身分(特別是同性戀)的妄想。

5緊張症表現:運動紊亂表現可從興奮躁動直到明顯的遲鈍,以至木僵或緘默。有時可以見到極嚴重的違拗或自動服從症。矯柔做作的步態、扮鬼臉、或者過分誇張的正常動作等所謂“表相”的表現也相當常見。

6暴力行為:雖然較輕的衝動行為很常見於急性精神分裂症發作之時,但是由命令性幻聽所引起的危險動作或襲擊“迫害者”的行為,還比較少見。有時,會發生一些古怪的暴行,例如自傷(常傷及性器官)或謀害性攻擊。

7非特殊性症狀:可以發現病人明顯地退縮,與外界現實相隔離,並且與內心欲念也不相協調。病人常顯得迷惘若失、奇怪的穿著打扮、或蓬頭散發。常有言語貧乏,以及伴有魔術思維樣的儀式性行為。患者可能顯得抑鬱、焦慮、憤怒、或者是上述感情的混合狀態。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藥物治療

對行為十分紊亂的病例,可以每4~6小時肌注或口服5~10mg氟呱啶醇,直到發作平息為止。各種藥物的療效相似,選用藥物的依據主要是副反應。低效價藥物如氯丙嗪,有引起嗜睡與直立性低血壓的危險;而高效價藥物如氟呱啶醇則可能導致錐外係副反應。

年輕患者應用足量抗精神病藥物才能產生明顯的副反應。老年患者(>65歲)特別容易發生多種毒性表現,再加上藥物代謝也有所不同,老年人在用藥時更應注意藥量必須稍低。

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肯長期口服抗精神病藥物時,可改用長效注射劑如氟奮乃靜庚酸酯或癸酸酯,或者氟呱啶醇癸酸酯作為維持藥物以防複發。可用氟奮乃靜癸酸酯皮下或肌注,25~375mg,每2、3或4周1次。氟呱澱醇癸酸酯則需每3~4周肌注50~150mg。

在急性發作得到迅速完全好轉之後,繼續用藥一般不應超過3或6個月以上。如果病情比較嚴重,藥物治療則應維持2~3年;有的病例則需無限期服藥。一般而言,維持量應是急性期所用治療劑量的1/3~1/5。這種維持量應在出院後續用3~6個月,並試予逐步減量,最後停藥。

〈2〉心理治療、心理谘詢及社會調處:應給病人及其家庭進行一些心理治療,這樣有助於消除工作和個人關係中的問題和困難,有助於病人重新適應環境,並可找出精神分裂發作的誘因。

對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進行護理的要點在於小心地控製環境壓力。過分刺激(過高的期望、親屬間過分的情感交流,或者工作負荷過重)或刺激過小都會導致症狀複發或孤獨退縮。個別心理治療,加上合適的家庭及環境治療,將有助於病人與環境進行交流。

2中醫藥治療

〈1〉肝鬱氣滯:緩慢起病,多見於青壯年患者。初則失眠多夢,惶惶不可終日,敏感多疑,憂鬱寡歡,胸悶喜歎息,不與人往,漸至不能正常生活,自知力缺乏,舌紅苔白膩,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養心安神。

方藥: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殼6克、製香附12克、石菖蒲15克、川芎9克、鬱金12克、炒棗仁15克、遠誌6克。

〈2〉氣滯痰結:悲傷欲泣,不思茶飲,或突然發病,僵臥不動,大小便不知自理,晝臥夜動,或突然興奮躁動不安,傷人毀物,少時即複,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理氣豁痰,醒神開竅。

方藥:法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膽南星6克、枳實10克、沉香末6克、木香6克、石菖蒲10克。

〈3〉肝火挾痰:多見青春期急性起病,興奮躁動,言語混亂,行為異常,思維紊亂,大便幹燥,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數大,或滑數。

治法:清熱瀉火,豁痰醒神。

方藥:生大黃10克、黃芩10克、礞石20克、黃連10克、沉香10克、鬱金12克。

〈4〉氣滯血瘀:頭痛少寐,煩躁易怒,妄見妄聞,語無倫次,多愁善感,不明事理,不識親人,不食不寐,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脈弦澀。

治法:舒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藥:柴胡10克、枳殼10克、桔梗10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川芎9克、牛膝15克、生地15克、當歸10克。

【注意事項】

1應避免過分刺激或刺激過少,遇有患者不適應外界刺激,要及時開導疏通,使患者心情舒暢,以減少發病。

2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護理,應辨證施護。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切忌態度生硬、指責訓斥,應鎮靜、親切、言語溫和。良好的環境可收到良好療效。清新的空氣,柔和的光線,充足的陽光,適宜的溫度,可增加病人的安全感,能穩定其情緒,減少興奮躁動。

16類風濕性關節炎

本病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如累及其他髒器,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還可並發血管炎以及末梢神經損害等。

【臨床表現】

(1)關節症狀

〈1〉早期表現:對稱性多關節紅腫熱痛,常見四肢小關節指間近端關節梭形腫脹,掌指(蹠趾)、腕、膝、肘、踝甚至顳頜關節等腫痛。晨起關節僵硬,午後逐漸減輕,為本病重要特征。

〈2〉中、晚期表現:隨著病情進展轉為慢性、遷延性,關節滑膜滲出發展為增殖、肉芽病變,關節活動受限,繼而侵蝕骨、軟骨,引起關節麵移位及脫臼,加上韌帶、關節囊及關節周圍組織破壞,致使關節變形。

(2)關節外症狀

〈1〉皮膚:部分患者出現皮下結節,多發於受壓和受摩擦的部位。結節可呈移動性或固定性,無痛或稍有壓痛,圓形或橢圓形,質地堅韌如橡皮,直徑1~3cm大小不等,一般有結節的患者,多示病情活動,預後較差。

〈2〉眼部病變:常見鞏膜或角膜周圍深層血管充血,視物模糊,表現為慢性結膜炎、鞏膜炎、虹膜炎、脈絡膜炎、角膜結膜炎等。

〈3〉可出現骨胳肌肉係統病變:肌炎、腱鞘炎、骨質疏鬆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等。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又稱一線藥物。

水楊酸類:阿斯匹林,成人3~5g/日,小兒減半,症狀控製後劑量減半。撲炎痛10克,每日3次。本類藥副作用大,常有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

吲哚類:消炎痛25mg,每日3次,飯後服用,小兒慎用。

丙酸類:布洛芬02g,每日3次,萘普生025g,每日2次。

苯乙酸類:芬布芬03g,每日3次,雙氯滅痛025g,每日3次。

〈2〉二線藥物

為改變病情的藥物。適宜於經過一線藥物治療後不能控製病情者,或開始治療時已有骨侵蝕者,可任選一種。一般用藥3個月以上方能生效。

1金諾芬:用法:3mg,每日2次,口服金諾芬比使用金諾芬注射劑用藥安全,方便。但需定期複查尿常規及腎功能。

2青黴胺:025g/日,每月增加日用量0125g,直至05g/日。如3個月後仍無效,可增加至075~10g/日,維持量0125~025g/日。副作用有皮疹,蛋白尿,肝損害,骨髓抑製,重症肌無力等。

2中醫藥治療

〈1〉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症見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劇烈疼痛,遇冷則甚,得熱則舒,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

治法:祛寒除濕,和營通絡。

方藥:防風10克、防己10克、黃芪15克、白術10克、秦艽10克、羌獨活各10克、桂枝10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生薑2片、大棗5枚。

本方藥不宜久服,宜間斷服用,因祛風燥濕之劑易耗傷陰液。

〈2〉邪鬱而壅,濕熱痹阻:症見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

治法: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方藥:防己10克、蠶砂20克、苡仁30克、連翹15克、赤小豆30克、滑石30克、焦山梔15克、黃柏10克、牛膝20克。

以上二型多見於類風濕活動期,來勢較急常伴感染,故應積極尋找感染病灶,作另行處理。

〈3〉痰瘀互結,經脈痹阻: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痛處不移,肌膚紫黯,麵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香附、地龍、五靈脂、沒藥、羌活、秦艽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製半夏10克,枳殼10克。

〈4〉肝腎同病,氣血兩損: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痛煩,筋脈拘急,伴腰膝酸軟、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無華,脈細弱。

治法:益肝腎,補氣血。

方藥:黨參15克,獨活10克,桑寄生30克,秦艽、防風、當歸、芍藥、川芎、地黃各10克,細辛5克、杜仲、牛膝、茯苓、黃芪各15克,白術10克,肉桂3克,甘草5克。

【注意事項】

1因本病反複發作,頑固難治,故應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並應以理療、體療等輔助方法治療。

2嚴禁風寒、潮濕等誘發因素,出汗後不可當風。

3根據身體狀況,適當活動,可減輕症狀,有利於康複。

4保持情誌暢達,避免消極情緒。

17係統性紅斑狼瘡

係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可出現多種自身抗體,有明顯的免疫功能紊亂。患者以年青女性多見,男女之比為1∶7~10,我國患病率高於西方國家。

【臨床表現】

係統性紅斑狼瘡(SLE)的臨床表現沒有固定模式,遷延日久,反複發作,緩解期則因人而異,起病時可呈爆發性、急性或隱匿性,可單一器官受累也可多個器官同時出現,老年患者則病情較輕。全身症狀有乏力、發熱、體重下降,有多種誘發因素,包括陽光照射、妊娠、分娩、藥物、手術等。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病人以臥床休息為主,病情穩定者可適當活動,但應注意勞逸結合,積極治療感染,避光以及積極治療並發症等。

〈1〉早期輕型患者或非典型患者可用中藥或非激素類抗炎劑治療。

〈2〉腎上腺皮激素治療。

典型SLE伴狼瘡性腎炎者,應以強的鬆或強的鬆龍為首選藥物,目前推薦小劑量長療程方案,強的鬆〈20mg/日,清晨頓服,出現療效後可逐漸減量,每2~4周25~5mg/日,直至1~10mg/日,長期維持。對伴有活動性較重狼瘡腎炎者,需同時用環磷酰胺(CTX)治療。

〈3〉免疫抑製劑:CTX能抑製T及B淋巴細胞。用於中樞神經狼瘡、狼瘡腎炎及嚴重溶血者激素的輔助劑。劑量2~3mg/kg,靜注,或50~100mg/日,口服。

〈4〉免疫調節劑:轉移因子,左旋咪唑等,但療效目前尚不確切。

2中醫藥治療

〈1〉陰虛內熱:症見長期低熱,手足心熱,麵色潮紅而有暗紫斑片,口幹咽痛,渴喜冷飲,目赤齒衄,關節腫痛,舌質紅少苔或苔薄黃,脈細數。相當於SLE慢性活動期。

治法:養陰清熱。

方藥:生地30克、生石膏(先煎)30克、麥冬12克、玄參12克、黃岑15克、生苡仁30克、知母12克、忍冬藤30克、虎杖30克、川牛膝12克、生甘草3克。

注:服激素的病人常見苔白膩厚,隻要胃納正常,不能以濕重辨證,應舍苔從症。

〈2〉氣營熱盛:症見高熱,滿麵紅赤,紅斑紅疹,咽幹,口渴喜冷飲,尿赤而少,關節疼痛,舌紅苔黃,脈滑數或洪數。相當於SLE急性發作期。

治法:清熱瀉火。

方藥:生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滑石30克、生地30克、玄參12克、銀花12克、知母12克、黃芩15克、苡仁30克、丹皮15克、赤芍10克、人中黃10克。

〈3〉熱鬱飲積:舌紅苔厚膩,脈滑數。相當於SLE引起心髒損害,表現為心包炎、心肌炎及胸膜炎等。

治法:清熱蠲飲。

方藥:葶藶子30克、桑白皮30克、知母12克、生地30克、沙參15克、黃芩12克、生苡仁30克、豬苓12克、茯苓12克、鬱金10克、杏仁12克、枳殼12克、甘草6克。

〈4〉瘀熱痹阻:手足瘀點累累,斑疹斑塊暗紅,兩手白紫相繼,兩腿青斑如網,脫發,口糜,口瘡,鼻衄,肌衄,關節腫痛,小便短赤,有蛋白尿,卻無水腫,舌苔薄舌紅,舌光紅刺或有瘀斑,脈細弦、澀數。本證相當於SLE慢性活動期手足血管炎並有狼瘡腎炎。

治法: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方藥:生地30克、知母12克、黃芩15克、紅藤30克、丹參30克、川芎10克、落得打30克、六月雪30克、接骨木30克、川牛膝10克、甘草6克。

【注意事項】

1及時控製感染,慎用透發藥物,避免發作,如補骨脂能增加紫外線吸入,不宜服用。

2避免日光暴曬及紫外線照射。

3內熱重的病人,宜食涼性食物,牛羊肉可能誘發和加重病情。水果宜選用生梨、西瓜、生藕等。

18骨質疏鬆症

本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進行性全身骨鈣量減少,骨皮質變薄,骨小梁減少,從而易於骨折的一種疾病,多見於老年婦女。

【臨床表現】

骨質疏鬆症發病隱襲而緩慢,如無骨折等並發症時多無症狀,部分病人周身骨痛,以腰背部為主,呈持續性,活動時痛甚從而導致活動受限,日久則有下肢等處肌肉萎縮。

骨折以脊椎常見,並可導致駝背、身長縮短。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鈣劑:葡萄糖酸鈣片05g、活性鈣衝劑5g、甘油磷酸鈣2g,每日3次。

〈2〉維生素D:阿爾法D3025mg、羅鈣金025μg,每日2~3次。

〈3〉鈣爾奇D:每日1片(600mg)。

〈4〉氟化鈉:20mg,每日2~3次。

2中醫藥治療

〈1〉腎氣虧虛:腰背疼痛,四肢倦怠,晝輕夜重,畏寒喜暖,四肢發冷,納差便溏,舌胖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益腎氣,強筋健骨。

中成藥:壯骨關節丸。

〈2〉肝腎兩虛:背痛或駝背,腰膝酸軟,筋脈拘急,頭暈耳鳴,虛煩潮熱,目澀口幹,舌紅瘦苔少,脈細數。

治法:補肝腎,強筋骨。

中成藥:六味地黃丸。

【注意事項】

1飲食應注意營養:宜多食富含鈣、磷、蛋白質的食品,如豆製品,牛奶等。富含維生素D及C的食物亦有裨益。

2戒煙戒酒。堅持體育鍛煉,定時曬太陽,每日戶外日曬不少於半小時。

3適當選用食療及保健品,如核桃、黑芝麻,或更年康、龍牡壯骨衝劑等。

19肩 周 炎

肩周炎是以長期肩痛,肩關節活動障礙為顯著特征,常發於年齡為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較多。本病是由於肩關節關節囊、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的範圍較廣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反應,引起軟組織廣泛性的粘連,限製了肩關節的活動所致。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年老體衰,筋脈失養,或風寒濕邪侵襲,經脈拘急所成,屬於“痹證”範疇。

【臨床表現】

肩周炎以肩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為其症狀特征。疼痛可呈鈍痛或刀割樣痛,夜間加重,甚至痛醒,可放射至頸、背部,或前臂手部。活動受限以外展、外旋、後伸最為明顯,表現為不能穿衣、梳頭等。本病的發展可分為:急性期、粘連期、緩解期。

急性期:以疼痛為主,關節活動受限,但尚有相當範圍的活動度。病程約1個月,重者可延續2~3個月。

粘連期:關節活動度嚴重受限,活動範圍很小,外展或前屈活動時,可表現出聳肩現象。肩痛較急性期明顯減輕,病程約2~3個月。

緩解期:經治療及功能鍛煉,粘連及肌肉的痙攣、韌帶的攣縮逐漸解除,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恢複正常。

【治療方法】

1推拿治療:(急性期不適宜推拿治療)取坐位。

〈1〉點按合穀、曲池、臂蠕、肩?穴、俞、肩貞、肩井、天宗穴。

〈2〉捏拿三角肌,沿肌纖維走向捏拿5~10次,再用撥法彈撥動岡上肌、胸肌各5~10次。

〈3〉以左手扶肩右手握患者手,作緩慢牽拉、抖動、旋轉活動,並逐漸作向外展臂活動,以病人最大耐受限度為宜。

〈4〉輔助患者作外展、上舉、內收、前屈、後伸等各項功能活動,活動幅度由小到大,以病人最大耐受限度為宜。

〈5〉雙掌對搓肩、臂,自上而下至腕關節,5~6次。

2功能鍛煉:要求患者作內旋、外展、外旋、環轉上臂、後背手等功能鍛煉,鍛煉時要緩慢持久地進行,不可操之過急。堅持早晚反複鍛煉,才能有助於功能恢複。

【注意事項】

注意肩部保暖,防止寒冷刺激。

20頸 椎 病

本病是由於頸段脊柱的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及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改變以及其繼發性改變,造成脊髓、神經、血管等周圍組織的受損(如壓迫、刺激、失穩等),從而引發出一係列的臨床症狀。

【臨床表現】

早期出現頸項及肩背部疼痛,但可自行緩解。頸部旋轉時可聽到彈響聲。後期出現頸部發僵、頸後伸受限,並常伴有疼痛,向肩臂部放射痛及麻感。

【治療方法】

1頸枕治療:做10~12公分直徑、20~30公分長的圓枕,圓枕要有適當的硬度。取硬板床,仰臥位,將圓枕置於頸中心部位,頭自然下垂,全身放鬆,每次10~30分鍾,每日2~3次。

2牽引治療:取坐位或仰臥位,牽引重量因人而異,開始宜取小量牽引力,適應後再加量,但加量不宜過大,以防引發1、2頸椎脫位。每次10~30分鍾,每日3~6次。

3推拿治療:患者取坐位,術者立於背後。

〈1〉雙手分別在患者左右兩肩背部施以揉、按、捏法,再施以彈撥、拿捏,鬆解痙攣。

〈2〉重點彈撥頭夾肌斜方肌、菱形肌、岡上肌、提肩胛肌。

〈3〉一手托患者下頜部,另一手拇指、食指分開自枕骨下開始捏、揉、拿兩側頸肌,重點按、彈撥頸項韌帶、棘上韌帶、棘間韌帶。

〈4〉一手托下頜部,另一手托枕骨部,作向上伸拔(或用肘關節伸拔),向上伸拔2~3次後再次伸拔時作緩慢的旋轉。將頸旋至極限後再稍加力(用力切勿過大)旋轉即止,可聽到聲響。左右同手法。

〈5〉用雙小魚際沿頸至肩背部位揉摩放鬆。推拿治療可每日一次。

4中成藥治療:依據臨床辨證,可參酌選擇正天丸、天麻丸、頸複康、大活絡丹、疏風定痛丸等。

【注意事項】

1應每日作頸部功能鍛煉。

2俯案工作不宜過久,每隔1~2小時活動活動頸部。

3睡枕不應過高,走路要保持挺胸抬頭。

21急性腰扭傷

本病是在彎腰搬提物體,或扛抬重物,或久蹲突然站起, 造成腰部肌肉強力收縮,從而引發的腰部肌肉、筋膜、韌帶、小關節囊、腰骶及骶髂關節等組織的損傷,可出現劇烈腰痛、腰肌緊張、活動受限等病症。本病常發於下腰部,以青壯年患者多見。

【臨床表現】

1有明顯的扭傷病史,如彎腰抬搬重物等。

2腰部劇痛,坐、臥、翻身等活動困難,咳嗽或深呼吸時疼痛加劇,甚至隻能平臥,不能下床行走,或者扭閃腰後,疼痛並不劇烈,但數小時或隔日後,腰痛逐漸加劇。

3腰部可有明顯的或局限性的壓痛點,以及肌緊張度增強。

4嚴重者,可見腰脊柱有側彎改變。

【治療方法】

1推拿治療

〈1〉取俯臥位,先用兩手拇指按壓委中穴,使患者有酸脹感。再用滾法沿痛點四周治療。然後用兩手拇指,自上而下沿豎脊肌旋推3~5次。在壓痛點部行橫向彈撥,手法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2〉取左右側俯位,作腰部斜搬法(但用力不宜過猛)。

〈3〉搬後取掌振顫法,放鬆腰部肌肉。

〈4〉如為骶髂關節半脫位,在上述基礎上可行患側下肢作過屈和過伸骶髂關節的拔伸牽引法,使其複位。治療後當臥硬板床休息3~5天。

2中藥治療

〈1〉內服中華跌打丸或活血止痛散。  〈2〉外敷藥方: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威靈仙20g、薑黃15g、大黃15g、生乳沒各10g、蘇木20g。

將上藥裝入布袋,用白酒3兩將藥浸潤封布袋內,上鍋蒸20分鍾,取出,待溫度適宜敷於患處。

【注意事項】

1應隨時注意調整姿勢,變換體位,減少病灶損傷。

2睡床、座椅等不宜過軟。平時堅持腰背肌功能鍛煉。

3腰部一旦損傷,應臥硬板床休息,積極治療,防止形成慢性疾患。

22腰肌勞損

本病主要是指腰部肌肉、筋膜、棘上及棘間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進行性損傷性疾病。此種疾病多沒有明顯的外傷病史以及器質性病變,起居、生活、工作等均無明顯的功能障礙。常表現為工作不能持久,腰痛時輕時重,遷延難愈。引發慢性腰肌勞損的原因多由腰肌勞損、腰背筋膜炎、第3腰椎橫突肥大、棘大及棘間韌帶勞損等。

【臨床表現】

腰背酸痛沉重,肌肉僵硬,勞累後可加重,休息時減輕,彎腰困難,晨起酸痛明顯,稍加活動即減輕或消失,遇冷遇濕加重,用拳頭叩擊腰部或平臥墊高腰部,均能使疼痛減輕或有舒適感。腰部功能活動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

【治療方法】

1內服藥:中成藥散風活絡丸或疏風定痛丸或西藥消炎痛、芬必得。

2外敷藥:骨友靈貼膏、舒活靈,或西藥扶他林乳劑。

【注意事項】

1應注意隨時調整姿勢,變換體位,以減輕症狀。

2平時加強腰背肌的鍛煉,長期保持。

3患者在工作中要圍戴護腰,加強對腰肌的保護。

4床、椅等不宜過軟。

5腰部如有損傷,應立即臥硬板床休息,並予以積極治療,以避免加重病情。

23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以腰腿痛為主症的病症,好發於青壯年,但以體力勞動者較多見。發病原因多由於持續及強度較大的體力勞動,體位需要隨時變換,腰背部肌肉較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椎間盤受到擠壓、牽拉及扭轉的機會較多,容易引起脊椎內外的平衡失調,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形成神經根、馬尾或脊髓的壓迫症狀。由於人體下腰部的活動最多,負重量也最大,所以臨床中以腰4、5椎及腰5骶1椎間盤突出的發病率最高。

【臨床表現】

1腰腿痛,疼痛可隨步行、彎腰、伸腰、坐起及咳嗽、噴嚏等動作加劇。嚴重者,影響坐臥翻身、站立,甚則出現步態跛行。疼痛可以呈持續狀,也可以呈間歇狀。

2腰腿痛多呈單側狀(側偏型),也可呈雙側或馬鞍區(中央型),或是兩側交替發作。但腿痛呈逐漸向下行放射狀。一般先由臀部開始,再向大腿後側、小腿外側至足(足踝、足外側至小趾、足背及拇趾等)。多表現為脹痛、刺痛、麻痛。久病則可出現放射疼痛區域的感覺麻木,如小腿外側、足背小趾、足掌、大趾等。

【治療方法】

1臥硬板床休息2~3周,適於急性期疼痛劇烈者。應絕對臥床,不可坐起或下地站立,進餐、排便均應取臥姿,以減少脊柱垂直壓力。

2牽引治療。最好采用仰臥式骨盆持續牽引法,牽引重量10~15公斤。足跟部的床角應墊高15度左右。腰部可加墊用紙裹成的硬卷,直徑約10公分。開始加腰墊時,患者會感覺疼痛加重。此時墊的時間不宜太久,撤掉休息後可繼續墊,待疼痛不明顯後再延長加墊的時間。

3推拿治療(患者俯臥位)

〈1〉在腰、臀部施用滾法,再點按腎俞、關元俞、環跳、殷門、委中、承山、大溪、昆侖等穴,以緩解疼痛。

〈2〉按、捏、拿兩側腰肌,鬆解痙攣。

〈3〉側搬腰法,先健側後患側,搬時用拇指按壓側凸部,用力不宜過猛。

〈4〉搬腿後伸壓腰,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5〉伸拔牽拉下肢,同時在腰部施用手掌按壓脊柱。

4封閉治療

〈1〉局部痛點封閉治療(參見前各節封閉治療方法)。

〈2〉骶管硬膜外輸注激素加生理鹽水治療。

5中西藥物治療

〈1〉藥物髓核溶化治療。

〈2〉口服西藥:消炎痛、布洛芬,或口服中藥:木瓜丸、小活絡丹、舒筋丸。

6手術治療。

【注意事項】

1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寒涼刺激。

2避免彎腰搬抬重物,堅持佩戴彈性護腰。

第七節

1糖 尿 病

糖尿病是由於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所致的一各慢性全身性疾病。

【臨床表現】

1早期或輕型患者可無明顯症狀。

2典型症狀可概括為“三多一少”,即多尿(尿量增多、排尿次數增多及夜尿增多),多飲(口渴而飲水量大增),多食(食欲亢進、多食易饑),及體重減少(逐漸消瘦,但中老年輕型患者可因多食而肥胖)。常伴乏力,麵色萎黃,皮膚瘙癢,女子多見外陰瘙癢及月經不調,小兒則毛發少澤、生長發育遲緩。

3合並眼病,可見視力減退、白內障、眼底出血、眼底動脈硬化等;合並腎病,可見浮腫、蛋白尿及貧血等;合並神經病變時,肢體酸痛麻木、性欲減退、陽萎、便秘或腹瀉多汗、體位性低血壓、大小便失禁、失眠、眼肌麻痹、及膝腿、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等。

4主要類型:

胰島素依賴型(Ⅰ型):多於幼年發病,體內胰島素呈絕對不足,需依賴胰島素治療,否則易出現酮症酸中毒。

非胰島素依賴型(Ⅱ型):多於40歲以後發病,體內胰島素呈相對不足。可通過血糖測定、尿糖測定、葡萄糖耐量試驗、血漿胰島素、C肽測定等以助診。

【治療方法】

1飲食療法:飲食治療是任何類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須嚴格執行和長期堅持的一項基礎治療措施。

總熱量:適當控製,休息者每日每公斤體重給予25~30千卡,而重體力勞動者可給予40千卡以上。孕婦、乳母、營養不良者酌加,肥胖者酌減。

營養成分比例: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50~65%,蛋白質占15%~20%,脂肪占20%~30%。

三餐熱量分配:大約早餐占1/5,中、晚餐各占2/5。如饑餓難忍時,可適當多吃蔬菜(薯類除外)充饑。

2口服降糖藥:

磺脲類:可促進胰島素分泌。適用於胰島β細胞尚有功能的輕、中度患者。此類藥物可選甲磺丁脲(D860)、優降糖、達美康、美比達、糖適平等。

雙胍類:適用於症狀較輕,體型較肥胖者。可選降糖靈、降糖片(二甲雙胍)等。

3胰島素:其適應症如下:

所有Ⅰ型糖尿病患者。

Ⅱ型患者經飲食控製及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

合並重症感染或消耗性疾病。

合並進行性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小球硬化症、急性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

糖尿病患者大手術前後。

糖尿病患者妊娠、分娩等。

4中成藥:消渴丸、降糖舒等。

【預防與護理的方法】

1保持情緒樂觀,避免情誌過激和精神緊張。

2堅持勞逸結合,控製飲食,保持標準體重。

3忌辛辣及煙酒,節製房事,顧護正氣,提高抗病能力。

4用降糖藥時,及時掌握血糖下降情況,調整藥量,以避免低血糖反應。

5注意足部和皮膚的護理,保持清潔衛生,防止感染、壞疽的發生。

2肥 胖 症

本症是指人體進食熱量多於消耗量,逐漸形成脂肪堆積、儲存於體內,使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者。肥胖無明顯原因可尋者稱單純性肥胖症,有明顯原因者稱繼發性肥胖症。

【臨床表現】

肥胖症是以脂肪細胞增生、肥大、體內脂肪堆積為其顯著特點。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組,但多見於中年以上,尤以女性為多,60~70歲以上者較少見。男性肥胖症患者脂肪分布以頸及軀幹部為主,四肢較少;女性患者以腹部、四肢和臀部為主。婦女患者可有月經量少,男性則性功能減退,陽痿等。中、重度患者由於脂肪堆積,體重過大,活動時耗氧量增加,易出現心慌、氣促,甚至心肺功能不全。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苯丙胺類:此類藥以抑製食欲為主,常用藥有:α苯丙胺、甲基苯丙胺、 氟苯丙胺等。 此類藥常可伴有失眠、不安、頭暈、口幹、散瞳以及嗜睡、精神抑鬱等副作用,並可成癮,所以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

〈2〉代謝刺激劑:最常用的是甲狀腺激素類。甲狀腺片,每日口服30mg,從每日2~3次開始,或用T3,每次從10μg開始,每日2~3次,逐漸調整藥量,最高可達甲狀腺片每日用量240mg或T3每日用量100μg。治療後10日才見效,需維持數月,當體重降到預計降低量的1/3左右時,則可改成維持量。

2中醫藥治療

〈1〉脾虛濕阻:肥胖,浮腫,疲乏無力,肢體困重,納差腹滿,尿少,舌質淡紅苔薄膩,脈沉細。

治法:健脾益氣,除濕消胖。

方藥: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半夏9克、陳皮9克、炙甘草6克、澤瀉12克、豬苓12克、桂枝6克、炒萊服子15克、生薑3克、大棗3枚。  〈2〉胃熱濕阻:肥胖,頭脹,眩暈,消穀善饑,肢重怠惰,口渴喜飲,舌紅苔黃膩,脈滑小數。

治法:清胃瀉火,除濕消胖。

方藥:藿香9克、防風9克、梔子9克、生石膏9克、甘草6克、生地9克、丹皮9克、夏枯草9克、薏苡仁12克、厚樸9克。

〈3〉肝鬱氣滯:肥胖,胸脅苦滿,胃脘痞悶,月經不調,閉經,失眠多夢,舌質暗紅苔白膩,脈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化鬱消胖。

方藥:丹皮9克、梔子9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柴胡9克、白術12克、雲苓15克、甘草6克、薄荷3克、桃仁9克、紅花9克、川芎9克、龍膽草12克。

〈4〉脾腎兩虛:肥胖,疲乏無力,腰膝酸軟,陽痿,陰寒,舌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腎壯陽,健脾消胖。

方藥:熟地20克、山藥15克、山茱萸15克、肉桂9克、杜仲9克、枸杞子9克、菟絲子12克、鹿角膠12克、當歸12克、茯苓15克、丹皮9克、澤瀉9克、車前子12克、黨參15克。

【注意事項】

1以預防為主,正確理解現代健康概念,使身心處於完好狀態。

2注意進食環境與方式,要慢食多嚼,避免狂食。

3堅持合理的飲食計劃,每日總熱量應控製在800~1200千卡以下,蛋白質60g/日左右,少吃油煎食物和甜品,增加蔬菜量,主食應控製在每日150g。

4長期堅持體育鍛煉,主要是有氧運動,要循序漸進,結合個體情況具體而定。

3高脂血症

本症是指血漿脂原濃度超過正常範圍,當血漿脂蛋白超過正常高限時稱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罕見,屬遺傳性脂質代謝紊亂疾病;後者多為未控製的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病所伴發的並發症。

【臨床表現】

Ⅰ型:極罕見,屬遺傳性。在肘、背和臀部可見疹狀黃色瘤;肝脾腫大,其大小程度隨甘油三脂含量而改變;腹痛反複發作。

Ⅱ型:高β脂蛋白血症,顯性遺傳,多見。臨床表現為眼瞼部有黃色瘤、肌腱黃色瘤及皮下結節狀黃色瘤;早發動脈硬化,約60%以上患者40歲以前即有心絞痛等動脈粥樣硬化病史。

Ⅲ型:較為少見,隱性遺傳。患者常在30~40歲時出現扁平狀黃色瘤、結節性疹狀黃色瘤和肌腱黃色瘤,早發冠狀動脈及周圍動脈疾病,常伴肥胖及血尿酸增高,約40%病人可有異常葡萄糖耐量。

Ⅳ型:此型患者非常多見,常於20歲後發病,可為家族性,顯性遺傳。其特點是內源性甘油三脂異常增高,有肌腱黃色瘤;皮下結節狀黃色瘤;皮疹樣黃色瘤及眼瞼黃斑瘤;視網膜脂血症;進展迅速的動脈粥樣硬化等。

Ⅴ型:可同時具有I型和Ⅳ型的特征:常於20歲以後發病,常繼發於急性代謝紊亂,也可為遺傳性。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菸酸:首用100mg口服,1日3次,維持量200mg口服,1日3次,本藥副作用為皮膚癢、潮紅,胃部不適,肝毒性反應,潰瘍病;孕婦慎用。

〈2〉煙酸肌酸脂:02~04g口服,每日3次。

〈3〉消膽胺:適用於Ⅱ型。首劑4g口服,1日3~4次,維持量4~8g,1日3~4次。副作用有便秘、腹脹、惡心等。孕婦慎用。

2中醫藥治療

〈1〉脾虛濕盛:體型豐滿,四肢倦怠,腹脹納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舌淡苔膩,脈滑。

治法:燥濕健脾。

方藥:蒼術12克、厚樸12克、陳皮10克、桂枝10克、澤瀉9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白蔻仁12克、藿香9克、石菖蒲10克。

〈2〉濕熱壅滯:煩渴,發熱尿少,身重,腹大浮腫,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金銀花15克、荷葉9克、連翹12克、澤瀉10克、茯苓20克、草決明12克、虎杖12克。

〈3〉肝火熾熱:口苦煩躁,麵紅目赤,胸脅脹滿,小便黃赤,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

方藥: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山梔子12克、柴胡9克、木通6克、車前子15克、澤瀉10克、石決明15克。

〈4〉陰虛陽亢:頭暈耳鳴,少寐多夢,肢體麻木,口渴,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育陰抑陽。

方藥:天麻10克、鉤藤10克、生決明15克、桑寄生12克、川牛膝12克、梔子10克、生地18克、玄參12克、白芍12克、麥冬12克。

【注意事項】

1控製飲食,注意限製總熱量,使體重正常。Ⅰ型需低脂飲食;對內源性高甘油三脂即Ⅲ、Ⅳ、Ⅴ型要重點限製總熱量及糖,以減輕體重;Ⅱ型宜采用低膽固醇飲食、低飽和脂肪酸飲食並加用不飽和脂肪酸如亞油酸等。

2保持情誌舒暢,增加運動和體力活動。

4痛 風

本病為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一組疾病。其特點是高尿酸血症伴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反複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常可累及腎髒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腎結石形成。

【臨床表現】

關節炎、痛風石及腎髒損害為痛風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為最常見的首發症狀,起病急,疼痛劇烈,多於半夜發作,關節周圍有紅腫熱痛的表現。急性發作數天至數周後可自行緩解。飲酒、濕冷、疲勞、外傷手術及感染等都是誘發因素。急性炎症反複發作可導致關節僵直、畸形。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急性期治療:秋水仙堿,初劑1mg口服,以後每2小時05mg,直至症狀緩解或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反應時停藥。但全程總藥量一般不超過6mg。症狀多在12小時內減輕,48小時內控製。

〈2〉慢性期及間歇期治療

別嘌呤醇:抑製尿酸合成,初劑每次100mg,每日3次,逐漸增加劑量至200mg,每日3次。

丙磺舒:抑製腎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從小劑量開始,初用每次025g,每日2次,2周內增至05g,每日2次,最大劑量每日不能超過2g。

2中醫藥治療

〈1〉濕熱痹:關節腫脹,疼痛,痛處掀紅灼熱,其痛劇烈,夜間痛甚,口幹,心煩,小便黃赤,大便幹結或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有力。

治法: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方藥:防己12克、滑石15克、薏苡仁15克、杏仁10克、蠶砂15克、半夏12克、赤小豆15克、連翹15克、山梔12克。

便秘加大黃;痛甚加三七、乳香、沒藥;紅腫甚者,加金銀花、黃柏、土茯苓;上肢關節痛,加羌活、威靈仙;下肢關節痛,加牛膝、木瓜。

〈2〉頑痹:關節紅腫疼痛反複發作,關節腫大,畸形僵硬,關節附近及皮下出現痛風石,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祛痰清熱,活血通絡。

方藥:桃仁10克、紅花10克、當歸10克、五靈脂10克、地龍12克、秦艽12克、川芎12克、牛膝12克、羌活12克、沒藥6克、甘草9克、黃柏15克。

〈3〉腎虛:夜尿增多,蛋白尿、少尿,下肢浮腫或全身浮腫,腰痛膝軟。偏陽虛者畏寒肢冷,麵色?白。偏陰虛者頭昏耳鳴,潮熱盜汗。

治法:補腎利尿。

方藥:枸杞子15克、菟絲子12克、女貞子12克、車前子20克、白茅根30克。

陽虛明顯加仙靈脾、仙茅;陰虛明顯加黃柏、知母;腹脹、便溏者,加黨參、白術;頭昏頭暈,肝陽上亢者,加鉤藤、菊花、天麻。

〈4〉石淋:尿中時夾砂石或X線片顯示泌尿係結石,小便澀滯不暢或尿時中斷或時不能卒出,或尿中帶血,腰腹疼痛,脈弦。

治法:通淋利尿,消除砂石。

方藥:石韋15克、瞿麥15克、車前子12克、木通6克、冬葵子10克、金錢草30克、茯苓15克、雞內金15克、滑石9克、海金砂20克。

腰腹絞痛者,加芍藥緩急止痛;尿血者加小薊涼血止血。

【注意事項】

1急性發作時宜臥床休息或住院治療,發作期間應依症狀輕重決定勞動強度。

2本病飲食療法十分重要,主要應少食含嘌呤食物,如動物內髒、骨髓、肉湯、海味等。

3肥胖者應注意減少熱量攝入,宜多飲水。避免受潮、受寒,忌煙、忌酒。

5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所致的一組常見內分泌疾病。臨床上以高代謝症群、神經興奮性增高、甲狀腺腫大、不同程度的突眼症為特征。女性發病多於男性,尤以20—45歲的中青年女性最常見。本病屬於中醫學的“肝火”、“癭瘤”、“心悸”等病證的範疇。

【臨床表現】

1精神、神經係統:早期症狀不典型,可表現為神經過敏、急躁、精神緊張、多言善動、思想不集中等。嚴重者可見憂鬱、狂躁。雙手臂麵前平舉伸展時有手指細震顫。腱反射亢進。

2高代謝率症群:怕熱多汗,皮溫增高,皮膚濕潤,臉、頸、臉皮膚潮紅,可有低熱,多食易饑,體重減輕,疲乏無力。

3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呈彌漫性、對稱性、輕度至中度腫大、質軟,表麵光滑,吞咽時上下移動,在腺體兩側外上下可捫及震顫和聽到血管的雜音。

4眼征:眼裂增寬,伴突眼,兩眼聚合欠佳。

5心血管係統:心悸,心動過速,收縮壓增高,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大,第一心音亢進,常有收縮期雜音。

其它如消化、內分泌、運動係統等也可出現異常表現。最嚴重的是以上症狀加劇加重,出現甲狀腺危象,可危及生命。

【治療方法】

1抗甲狀腺藥物:用於病情較輕、甲狀腺較小者。甲基或丙基硫氧嘧啶300—600毫克/日,或他巴唑、甲亢平30—60毫克/日,分3—4次口服,直到症狀緩解,逐漸減量,一般療程15年左右。

2對症治療:精神緊張或高度興奮者,可給予鎮靜劑;心率過快者可給心得安等。

【注意事項】

1安慰鼓勵患者,減輕精神緊張,避免情緒激動,保證適當休息。補充足夠的熱卡和糖、蛋白、B族維生素,忌進辛辣燥熱之品。

2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誌內傷。飲食有節,防止暴飲暴食或五味偏嗜。

6甲狀腺機能減退症

本症是由甲狀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所致的以機體代謝率降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全身性疾病,簡稱甲減。如根據發病年齡、病理生理改變的不同,可將本病分為呆小病、幼年型和成年型三類。

【臨床表現】

1幼年發病:可由於甲狀腺激素影響腦發育及骨骼形成,因而幼年發病者表現為智力障礙、癡呆、身材矮小、眼距寬、鼻梁塌陷、唇厚、舌大外伸、表情呆滯、聾啞等。

2成年發病:起病緩慢、隱襲。早期症狀輕微者由於垂體代償性分泌TSH增加,尚能維持甲狀腺激素在正常範圍。病情進一步發展,早期表現為出汗減少、乏力、怕冷、嗜睡、智力減退、體重增加、便秘。嚴重者呈粘液性水腫麵容:麵頰及眼瞼浮腫、眼裂變窄,鼻翼及唇變厚,舌大而發音不清,聲音嘶啞,毛發稀疏幹脆,睫毛和眉毛外1/3脫落。皮膚呈蠟黃色,粗糙而少光澤、幹而厚、冷而鱗屑多,以手、臂、股部明顯,有非凹陷性粘液性水腫。神經精神係統表現為反應遲鈍,理解力和記憶力減退,視、聽、觸、嗅覺均遲鈍,伴耳鳴、頭暈。患者可呈抑鬱,易激惹、癡呆、幻覺、精神失常。跟腱反射減退,腦電圖異常。血液係統表現較輕,中度貧血,少數可有惡性貧血。消化係統表現為食欲減退、腹脹、頑固性便秘,少數發生麻痹性腸梗阻。泌尿係統表現為腎血流量降低,酚紅試驗延緩,輕度蛋白尿。心血管係統表現為心動過緩、心音低鈍、心輸出量減低、循環時間延長。心電圖表現為低電壓、P—R間期延長、QRS波時限增加。

【中藥治療】

〈1〉氣血兩虛: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反應遲鈍,麵色萎黃,納呆便溏,手足不溫,月經量少或閉經,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

方藥:黨參3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黃芪30克、肉桂5克、丹參30克、砂仁6克、山藥15克。

〈2〉脾腎陽虛:精神淡漠,神疲嗜睡,畏寒肢冷,麵色?白,皮膚粗糙,腫脹,腹脹,納呆,腰脊酸痛,麵部臃腫,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細而緩。

治法:溫腎助陽,益氣健脾。

方藥:附子10克、桂枝10克、幹薑6克、黨參30克、黃芪3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熟地15克、砂仁6克、仙靈脾10克、菟絲子15克、澤瀉15克。

〈3〉肝腎陰虛:腰膝酸軟,失眠多夢,怕熱,視物不清,口幹舌燥,月經量少,舌偏紅少津液、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滋腎益肝。

方藥:熟地15克、山藥15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5克、菟絲子15克、鹿角膠10克、黃芪30克、丹參30克、白芍15克、炒棗仁15克、甘草6克、杭菊10克、柴胡6克、肉蓯蓉10克。

〔注意事項〕

1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孕婦要供應足夠碘化物,妊娠後期應適量加服碘化鉀。

2以手術或131碘放射治療甲亢,必須恰當處理切除的多少和131碘的劑量,以免處理過當,導致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