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脫 發

【發病原因】

脫發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生理性脫發及病理性脫發。

1生理性的,如妊娠、分娩;

2病理性的,如患傷寒、肺炎、痢疾、貧血及瘤腫等。此外,用腦過度,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等也會引起脫發。

傳統中醫學認為脫發的病因是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所致;或風邪乘其經絡,血氣改變;或熱傷血脈,或血瘀等造成。

【治療方法】

1白蝕丸,每次2~25g,每日3次。

2養血生發膠丸,每次6粒,每日3次。

3洗發菊花散配方:甘菊花60g,蔓荊子、幹柏葉、川芎、桑根白皮、白芷、細辛、旱蓮草各30g。製法:上藥粗篩,每用藥60g,將水3大腕,煎至2大碗,去渣。用法:沐發。功效:治頭發脫落。

4長發方 配方:麻葉、桑葉各適量。製法:上藥水煎,去渣。用法:洗發。功效:治發脫落,令發易長。

5麻子仁洗方 配方:麻子仁100g,白桐葉30g。製法:上藥用米泔水煮五六沸,去渣。用法:洗之。功效:治須發脫落不生。

【注意事項】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誌刺激。可口服補充維生素B1、B6和穀維素。因使用藥物造成的脫發者,停藥後可自愈。

2手癬及足癬

手癬是發生在手掌和指間的皮膚癬菌感染,嚴重者可波及手背;足癬主要發生於足蹠部及趾間,嚴重者可延及足背及踝部。

【臨床表現】

急性損害為丘疹、丘皰疹和水皰,陳舊損害有鱗屑角化,可分為水皰型、浸漬擦爛型和鱗屑角化型。

【治療方法】

對於無合並症的手、足癬應分清類型,正確施治;對於繼發感染者,應先控製感染;有過敏者應先控製過敏反應,然後再對症治療真菌感染。

〈1〉水皰型先用3%硼酸液或10%冰醋酸液浸泡,每日2次,每次10分鍾。水皰幹燥後再外用抗真菌製劑。

〈2〉浸漬糜爛型先用硼酸液濕敷收斂,然後外用足粉或咪康唑、聯茉苄唑粉等,每日1~2次,幹燥後再改用抗真菌霜劑。

〈3〉鱗屑角化型,以外用各種抗真菌霜劑及含角質剝脫劑的軟膏為主。角化增厚伴皸裂明顯者,可用30%~40%尿素加角質鬆解劑封包,待角化變薄後再使用咪唑類抗真菌霜。每日1~2次。

〈4〉合並細菌感染者,應內用抗生素,最常用先鋒黴素V號6克/日靜點,局部外用1∶2000黃連素液濕敷,或用中藥馬齒莧、生地榆、黃柏明礬煎水洗泡後,局部外用雷糊、氧化鋅油加氯黴素、百多邦、諾氟沙星膏等抗生素製劑。待感染控製之後再用抗真菌製劑。

〈5〉有合並濕疹及過敏反應者,應先抗過敏治療,再治療原發真菌感染,最好內用抗過敏藥同時也內用一些抗真菌製劑,如短期內應用伊曲康唑或酮康唑一周。

〈6〉中醫驗方:

礬倍醋浸液:白礬、五倍子、地膚子、蛇床子、苦參各30克,大楓子、川椒、黃柏各25克。將上藥研末,入食醋1000毫升中浸泡5天即成,用藥液浸泡患處,每日2次,每次15~30分鍾。

藿黃浸劑:藿香30克,黃精、皂礬各12克。將上藥研末,入食醋500毫升中浸泡,每日振蕩數次,5~7天後濾去藥渣,將藥液浸泡患處,每日2次,每次1小時。

【注意事項】

(1)注意清潔衛生,及時治療,以免傳染他處。

(2)穿透氣的鞋襪,保持足部幹爽。

(3)有繼發感染或濕疹樣變者,應先控製感染或濕疹樣變,再治療手足癬。

3凍 瘡

凍瘡是由於寒冷侵襲引起的皮膚炎症損害。是冬季常見的皮膚病,氣候轉暖後可自愈,轉年易複發。

【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於手、足、耳端。初起皮膚蒼白,旋即青紅,腫脹癢痛。繼則發生水皰,破潰糜爛,形成潰瘍。甚至膿血淋漓,日久難以愈合,或四肢末端發生黑褐色幹枯壞死。

【治療方法】

原則是消炎、消腫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1皮損初起未破潰者,10%樟腦醑、10%樟腦軟膏、凍瘡膏或蜂蜜豬油軟膏(含70%蜂蜜和30%豬油),選其中1~2種外用,每日2~3次。溫熱水浸泡局部後再搽,並反複揉擦患處,效果較佳。

2已破潰者,除上述藥膏外,可加雷夫奴爾糊膏、1%紅黴素軟膏、05%新黴素軟膏或10%魚石脂軟膏等,每日1次外用。

3血管擴張劑:可口服煙酸、煙酸肌醇酯、硝苯吡啶、腦益嗪等。

4維生素E丸,01克~02克,每日3次口服。

5中醫驗方:

宜溫陽散寒、活血通絡,方用當歸四逆湯及驗方桂枝紅花湯加麻黃3~6克煎服。凍瘡潰瘍可用紫雲膏(紫草30克、胡麻油100ml、黃蠟150克)外敷。

【注意事項】

(1)注意鍛煉和營養,增強體質,促進血液循環;

(2)注意全身及局部幹燥保暖,手套、鞋襪不宜過緊;

(3)受凍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及用熱水浸泡;

(4)天氣過於寒冷應外搽護油;

(5)積極治療慢性貧血及消耗性疾病。

4痱

痱是在濕熱環境中過多出汗且不易蒸發,致使汗腺導管口堵塞、汗液瀦留後汗管破裂而汗液外溢滲入周圍組織引起的淺表炎症。

【臨床表現】

悶熱的夏季,常見部位有手背、肘窩、腋窩、頸、胸、背及小兒頭麵部、臀部、婦女乳房下等。皮疹成批出現,為密集排列的丘疹或丘皰疹,有瘙癢和輕微燒灼感。

【治療方法】

(1)內服藥:口服維生素C,劑量每公斤體重15毫克。

(2)外用藥:可選用以下藥物:

1清涼止癢洗劑:1%薄荷爐甘石洗劑、1%薄荷醑洗劑。

2油性振蕩洗劑:如爐甘石擦劑。

3複方皮質類固醇霜:皮康霜、複方康納樂霜。

4痱子粉或痱子水外擦,每日3次。

(3)中醫驗方:

1菊花、銀花各15克。煎湯代茶。  2薄荷適量。煎水加糖代茶。

3六一散加枯礬或冰片少許,外擦。

4中成藥:金銀花露、消暑解毒衝劑。

【注意事項】

(1)改善居住環境,加強通風、散熱、降溫。

(2)勤洗澡,勤換內衣。洗浴宜溫水,水中可加幾滴六神花露水,浴後擦幹,外擦痱子粉或痱子水,保持皮膚幹爽清潔。

(3)內衣宜寬大、柔軟、吸汗性強。

(4)飲食宜清淡,忌煙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5蕁 麻 診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由於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引起的一種局限性、過敏性水腫反應。常通過某種食物、藥物、生物製品、病灶感染、精神因素、腸寄生蟲、外界冷熱等刺激而導致發病。

【臨床表現】

1皮損常突然發生,為局限性紅色或蒼白色大小不等的風團,境界清楚,形態不一,皮損可隨搔抓而增多、增大。

2自覺劇烈瘙癢灼熱感。

3皮損大多持續半小時至數小時自然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有時此起彼伏,一日內可反複多次發作。

4部位不定,可泛發全身或局限於某部,有時粘膜亦可受累,如發生於胃腸,則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喉頭粘膜受侵時則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

【治療方法】

應了解病史並進行全麵係統檢查,找出病因並去除之(如食物、感染等因素)。

(1)急性蕁麻疹:

a以皮疹、瘙癢為主者:可口服如撲爾敏、去氯羥嗪、特非那丁,並可同時配合維生素C口服;也可肌注或靜注撲爾敏、苯海拉明、10%葡萄糖酸鈣等。

b嚴重蕁麻疹伴喉頭水腫、哮喘或有低血壓狀態時:可肌注01%腎上腺素或地塞米鬆,也可靜氫化可的鬆加維生素C,並要密切觀察血壓、喉頭水腫等的變化。

(2)慢性蕁麻疹:

aH1受體拮抗劑:一般多選用兩種不同類型的藥物配合應用,如去氯羥嗪或安他樂加寒庚啶等。還可選用新一代抗組織胺藥,如息斯敏或克敏能或仙特敏。

bH1、H1受體拮抗劑聯合應用:H2受體拮抗劑可選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或泰胃美。

(3)中醫驗方:

1生麻黃3克,烏梅肉6克,生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脫敏丸1號:蟬蛻炒焦研末,煉蜜為丸。每次10克,口服2~3次。

3脫敏丸2號:蟬蛻2份,刺蒺藜1份。炒焦研末,煉蜜為丸,每次10克,日服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