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路卷 張儀、蘇秦都是鬼穀子的學生 (二)
子貢之辯不得謂之佞
——品儒家縱橫高手子貢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春秋末期衛國(今河南濮陽一帶)人,姓端木,名賜,字子貢。他一度經商於曹國、魯國之間,富至千金。在孔子的學生中“最為富益”。他常在魯、衛做官,參與政治活動。聘問各國諸侯時,所到之處“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史料多處記載子貢巧於辭令,能言善辯,有外交才能:
言語:宰我、子貢(《論語·先進》)
子貢利口巧辭。(《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
子貢曰:“賜也願齊楚合戰於莽洋之野,兩壘相當,旌旗相望,塵埃相接,接戰構兵,賜願著鎬衣白冠,陳說白刃之間,解兩國之患,獨賜能耳,使夫二子者為我從焉。”孔子曰:“辯哉士乎!倦倦者乎!”(《說苑·指武》)
史料多處記載子貢參與外交活動或出使各國:
十五年春,邾隱公來朝,子貢觀焉。(《左傳·定公十五年》)
晏子使魯,孔子命門弟子往觀,子貢反,報曰……(《晏子春秋·內篇雜》)
趙簡子將襲衛,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後反。趙簡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謀利而得害,猶不察也。今遽伯玉為相,史鰍佐焉;孔子為客,子貢使令於君前,甚聽。……其佐多賢。”(《呂氏春秋·召類》)
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裏封孔子。禁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諸侯而如子貢者乎?”王曰:“無有。”(《史記·孔子世家》)
子服景伯使齊,子貢為介,齊歸我侵地。(《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其明年,吳與魯會繒,征百牢。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貢往,然後得已。(《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聞衛亂……是時子貢為魯使於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貢既學於仲尼,退而仕於衛……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騁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史記·貨殖列傳》)
史料記載表明:子貢有外交之才,而且有多次外事活動,與邾國、齊國、楚國、晉國、吳國、衛國都打過交道,並多次取得外交勝利。劉勰評論說:“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文心雕龍·論說》)
春秋末期魯哀公時,子貢曾經還有一次非常出色的外交活動:齊將伐魯時,他從魯國出發,十年之間,連續出訪,遊說齊、吳、晉、越四國諸侯,最後使吳國出兵伐齊,齊敗而魯得救,攪到各國政局紛紛變化。所謂“子貢一出,五國有變”,他也因此被視為“縱橫家”。
青年毛澤東讀子貢的傳記材料,對此事記憶頗深。1915年7月,他在湖南一師讀書時給一位朋友寫信,信中說:
“孟軻好辯,不得謂之佞;子貢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不得謂之佞也。”(《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頁)
佞,能說會道,引申為巧言諂媚。毛澤東在替孟子和子貢辯護:意思是這兩個人都善於言談爭辯,但是不能說他們是花言巧語、巧言令色。
“孟軻好辯”見《孟子·滕文公下》:“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子貢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史事見之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子貢曾經在魯國出仕當外交官。這件史事可看出子貢的縱橫家風采。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
春秋諸侯爭霸時期,齊國的權臣田常想在國內篡權作亂,卻害怕高氏、國氏等世家大族的勢力,為了提高自己的聲威,轉移視線,便調集軍隊進攻魯國。魯國是孔子的故鄉,為了保家衛國,他就決定派其子弟去齊國說服田常退兵。
孔子對弟子們說:“魯國,是祖宗墳墓的所在地,現在麵臨如此危難,你們為什麼不挺身而出呢?”
子路、子張、子石都請求出使援救魯國,孔子卻沒答應,而他答應了子貢的請求,很明顯是因為相信子貢的外交才能。
子貢到了齊國,就向田常遊說道:“你要討伐魯國,這實在是個大錯誤!魯國的城牆又薄又低,其土地狹小而不豐腴,其國君愚蠢而不仁義,其大臣虛偽而無能力,其兵民弱小而厭惡戰爭。所以魯國是難以攻取的,你不如去討伐吳國。吳國的城牆又高又厚,其土地寬廣而肥沃,其器甲堅固而新穎,其兵民飽食而精壯,其守將驍勇而賢明。所以,吳國是很容易被攻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