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韓非子75(2 / 3)

群臣多起自布衣,不懂禮儀。宮廷飲宴之際,飲酒爭功,醉了便狂呼亂叫,甚至拔劍斫柱,醜態百出。對此,劉邦非常厭惡。做這樣的皇帝也沒有什麼樂趣呀!

叔孫通知道皇帝越來越厭惡這種事情,便建議皇帝說:

“那些儒生難於和他們奪取天下,但是可以與他們守護成業。我願意征集魯地的眾位儒生,和我的弟子們一起製定朝會的禮儀。”

高祖說:“該不會太煩難吧?”叔孫通說:“五帝的樂製都有所變化,三王的禮法全不相同。禮製是根據時世人情的狀況為大家製定的言行上的規範。所以,夏、商、周各朝的禮製經過繼承、刪減、增補而能夠推知出來的情形,說明各代的禮製是不會相互重複的。我想大致地采取古代禮製和秦朝儀法相結合的辦法來完成這件事。”

劉邦把秦朝煩瑣的禮儀法令全都廢除掉,隻要求簡便易行。他說:“可以嚐試著這樣做,但是要容易理解,估計是我所能夠做到的,照此來辦吧。”

於是,叔孫通奉命派遣使者,召集魯地儒生三十多人。

魯地有兩個儒生不願意參加進來,說:“您前後事奉了近十位君主,都靠著當麵的逢迎而得到了器重和尊貴。如今國家才算平定下來,死的人還沒有來得及安葬,受傷的人還不能動彈,又想著要製定禮樂。禮樂的產生,是要經過上百年的德行積累才能出現。我們不忍心去做您所要開始幹的事情。您所要做的並不符合古代的情形,所以我們不去。您還是走吧,別玷汙了我們!”

叔孫通笑道:“你們真是些見識短淺的儒生,不懂得時勢變化的道理。”

於是,叔孫通和所征召的三十人向西而行,還有皇帝劉邦周圍有學識的人,以及叔孫通的弟子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上圍繩,進行演習。一個多月後,叔孫通說:“皇帝可以來檢查觀看了。”皇帝來觀看後,讓他們演示禮儀,說:“我能夠做到這些。”便命令群臣學習操練,準備10月舉行朝會。

漢高祖七年,長樂宮建成,諸侯、大臣們都前來參加10月的朝會。儀式是這樣的:天亮之前,由謁者主持典禮,引導著大家按順序走入殿門,在殿廷上陳列著戰車、騎兵、步卒、侍衛,裝備著武器,豎立起旗幟。有人傳令“向前邁進”。殿下的郎中夾著台階站立,台階上共有幾百人。功臣、列侯、將軍和軍吏則按次序排列在西麵,麵向東方;文官從丞相以下排列在東麵,麵向西方。大行設置九個接待賓客的官員,從上向下傳達命令。這個時候皇帝才乘坐著輦車從屋中出來,侍官們舉著旗幟傳呼警戒,引導著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級的官員按次序朝拜皇帝。從侯王們以下無不感到整肅敬重。等典禮結束,再舉行正式的宴會。所有陪坐在殿上的官員都俯著身,低著頭,按官位的高低次序站起身給皇帝敬酒道福。前後共斟九次酒,謁者便宣布“宴會到此為止”。

禦史負責執行法令,對於那些不是按照儀式要求做的人,就要把他帶出去。在整個朝會和宴會的過程中,沒有人敢大聲喧嘩,違反禮節。

劉邦馬上得天下,一向鄙視書生,拿儒巾當尿壺。這次,他不得不求助於儒生,大儒叔孫通製定了一係列禮儀製度,自此,群臣入殿舉止有禮,稍有怠慢,便有吃板子的危險,喧嘩失禮的事就此絕跡。

劉邦大樂,說:“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啊!”便任命叔孫通做太常,賞賜了黃金五百斤。

叔孫通乘機建議說:“眾弟子儒生跟從我已經很長時間了,和我一塊參加製定朝儀,希望陛下您給他們授予官職。”劉邦將他們全部任用為郎官。叔孫通從宮中出來,把五百斤黃金全都賞賜給眾儒生。眾儒生都高興地說:“叔孫通真是個有聖人之德的人,懂得什麼才是當今朝廷要重視的事情。”

漢高祖九年,皇帝遷調叔孫通擔任太子太傅。

叔孫通訂立朝儀;遂使劉邦對儒術改變看法,演成高祖十二年過曲阜時首以太牢大禮祭祀孔子。

高祖十二年,劉邦想要讓趙王劉如意來替換太子,叔孫通向皇帝進諫說:“從前晉獻公由於寵愛驪姬的緣故而廢黜了太子,冊封奚齊,結果晉國混亂了幾十年,被天下人嘲笑。秦朝由於不能在早些時候確定扶蘇為太子,使趙高得以用欺騙的手段擁立了胡亥,自己導致了宗祀的滅絕,這是陛下親眼所見的事情。如今太子仁義孝順,天下人都聽說了;呂後同陛下您經過磨難,吃著粗淡的飯食,難道能夠背棄嗎!陛下您如果一定要廢黜嫡子而冊立小兒子的話,我倒願意首先遭受死刑,用脖子上的血來塗染地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