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老子28(1 / 2)

引用卷 第十五章

曠兮其若穀

成語有“虛懷若穀”,它來源於《老子》第十五章的“曠兮其若穀”一語。《老子》第十五章說: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新成。

老子說:古代善於做士的人,精微神妙,心神與大道相通,深不可識。正因為不可識,故隻能勉強地對他做些形容。小心謹慎好像是冬天過河,又好像是害怕四鄰,端莊得像個客人,灑脫得像冰雪在消融。敦樸像未鑿的玉石,心胸空曠像高山空穀,敦厚得好像混沌不清。誰能保持混濁,靜下來徐徐讓它自己澄清。誰能長久安靜不動,靜中生動煥發生機。持守此道的人,是不會自滿自溢的,正因為不盈滿,所以才能保持天性如舊而不重新造就。

這一章描寫修道士人的形象,也是老子對於理想中得到了“道”的人的稱讚。這樣的人,修養精微玄妙,深藏不露,深刻得非一般人所能理解;這種人純樸謙虛,度量很大,能容納各種情形。

其中“曠兮其若穀”,是說其胸懷曠達得像山穀。又第四十一章有“上德若穀”的話,後人便據此精練成“虛懷若穀”成語,意思是謙虛的胸懷像山穀一樣空曠深廣。形容非常謙虛,心胸開闊,能容納別人的意見。每個人都應有虛懷若穀的態度,遇事不固執己見。

聖人的胸懷空虛好似山間的低穀,無邊無際。所以他對自己從沒有過自滿。因為低穀容易充滿,而高嶺容易失去。隻有彙小溪、納百川才能成為江海湖泊。這才是《老子》中“曠兮其若穀”的真諦!

毛澤東引用“虛懷若穀”這一成語是在1940年。同年10月19日,蔣介石以何應欽、白崇禧的名義致電朱德、彭德懷、葉挺,強令堅持在敵後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撤至黃河以北。11月9日,毛澤東代朱德等起草的《朱德等給何應欽、白崇禧的電報》,電報中希望何應欽、白崇禧“虛懷若穀”。

事情的起因,還要從抗戰初期國共第二次合作講起:

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麵侵華。

日軍侵占平津後,又發動了“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企圖侵占上海,而後進攻南京,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由於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脅,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8月中旬,國共雙方在南京舉行第五次談判,蔣介石被迫同意將在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中央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0月間,又將在南方十三個地區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開赴華中抗日前線。

在共產黨的催促下,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同共產黨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蔣介石是被逼的,不情願的。因為日本要滅亡中國,蔣介石為了保護他的“領袖”地位,同共產黨合作完全是無奈之舉,是形勢所迫。所以,蔣介石表現出他的兩麵性,既抗日,又“剿共”。致使在抗戰期間,國共雙方不斷發生軍事衝突和摩擦。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廣州、武漢以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在這個重要的戰略轉變時期,1939年年初國民黨在重慶召開的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它標誌著國民政府自抗戰以來在政策上的重要轉變。蔣介石集團把政策的重心由對外轉向對內,國民黨開始執行一條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路線。國民黨五中全會以後,國民黨的內外政策明顯逆轉,其限製、削弱以至取消共產黨的企圖愈益強烈,逐漸加緊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