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老子54(1 / 2)

引用卷 第七十八章 (一)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老子》一書中“柔弱之水能攻堅”的思想,青年毛澤東對它就很熟悉。早在1913年12月6日,毛澤東還在湖南第四師範(後合並到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在他所做的《講堂錄》中,就記錄著老子的話,如:

《老子》: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95頁)

此話引自《老子》第七十八章。“先”字當為原文“勝”字之誤。毛澤東一生嗜書如命。據他的同學蕭子升在《我和毛澤東的一段曲折經曆》中回憶說,他與毛澤東在“遊學”過程中與拜訪的劉翰林和山寺方丈都談及了孔子和老子。

老子欣賞水的品性,本章雲:“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四十三章雲:“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在最堅硬的東西裏奔馳。如同水的性格一樣以柔克剛,以弱勝強,避其鋒芒,迂回曲折,後發製人。看似柔弱的事物,其實蘊含著強大的力量。

天下最堅強的就是柔軟。“柔弱”是老子的處世哲學,也是一種克敵製勝、自我保全的策略藝術。在老子看來,既然“物壯則老”“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第七十六章),兵力強大就會滅亡,樹木強硬就會折斷。那麼剛強往往是敗亡的象征,而柔弱卻是新生的標誌。

老子的“柔弱勝剛強”這個命題包含了以弱勝強的戰略思想和“以柔克剛”的戰術策略。老子說:“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要懂得柔弱勝剛強這個道理。老子舉了例子說明:“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老子這段話意思是說:人在初生時身體柔軟、弱小,死了以後身體變得堅硬、僵直。草木活的時候也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了。所以說堅硬強壯屬於死的類型,柔軟稚弱屬於活的類型。

為什麼“柔弱”能勝剛強呢?因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強大的一頭總是在下邊,柔弱的一頭總是在上邊。這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從人類和草木生存現象中,悟出一條普遍原理:成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但有生命力,因為最終會強大起來,是“處上”的。“弱者道之用”,符合“道”的弱者就會戰勝強者。接近死亡的東西是堅強的,但失去生命力,而實際上是脆弱的,是“處下”的。

在這裏,柔弱與堅強,“生之徒”與“死之徒”,都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因素在起作用。堅強的東西,生機正逐漸失去,所以居於下降地位;與之相反,柔弱的東西,正在生長發展,所以居於上升的地位。這是老子對生命發展的深刻認識,是一種世界觀、戰略觀。同時也表明老子在社會生活中,處理矛盾鬥爭的一種策略的考慮:對待強大的敵人,不要硬碰硬,而要采取“以柔克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