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 第八十章 (二)
小國寡民,兵力不足
抗日戰爭初期,黨內外都有許多人輕視遊擊戰爭的重大戰略作用,而隻把自己的希望寄托於正規戰爭,特別是與國民黨軍隊的作戰。毛澤東批駁了這種觀點,於1938年5月寫作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指出了抗日遊擊戰爭發展的正確道路。
毛澤東在討論“遊擊戰爭的主動性是什麼”時,說:“一切戰爭的敵我雙方,都力爭在戰場、戰地,戰區以至整個戰爭中的主動權,這種主動權即是軍隊的自由權。軍隊失掉了主動權,被逼處於被動地位,這個軍隊就不自由,就有被消滅或被打敗的危險。本來戰略的防禦戰和內線作戰,爭取主動較為困難些,而進攻的外線作戰,爭取主動較為容易些。”
接著,毛澤東分析了戰爭中日本由主動轉向被動的趨勢。他說:
……日本帝國主義有兩個基本的弱點,即是兵力不足和異國作戰;並且因其對中國力量的估計不足和日本軍閥的內部矛盾,產生了許多指揮的錯誤,例如逐漸增加兵力,缺乏戰略的協同,某種時期沒有主攻方向,某些作戰失去時機和有包圍無殲滅等等,可以說是他的第三個弱點。這樣,兵力不足(包括小國、寡民、資源不足和他是封建的帝國主義等等),異國作戰(包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和野蠻性等等),指揮笨拙,使得日本軍閥雖然處在進攻戰和外線作戰的有利地位,但其主動權卻日益減弱下去。日本目前還不願也不能結束戰爭,它的戰略進攻也還沒有停止,但是大勢所趨,它的進攻是有一定限度的,這是三個弱點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無限止地吞滅全中國是不可能的。會有一天日本要處於完全的被動地位,這種情況現在就可以開始看出來。(《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411頁)
講到遊擊戰爭中的“中國方麵”,毛澤東說:“開始時戰爭頗處於被動,現在因有了經驗,正在改取新的運動戰的方針,即戰役和戰鬥的進攻戰、速決戰和外線作戰的方針,加上普遍發展遊擊戰的方針,所以主動地位正在日益建立起來。”
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場上,日軍由主動逐漸被動,而遊擊隊卻由被動逐漸主動,毛澤東更進一步闡述說:
……遊擊戰爭是能夠建立其主動權的,主要的條件就是抓住上述敵人的三個弱點,欺他兵力不足(從整個戰爭看來),遊擊隊就可以放手爭取廣大的活動地區,欺他是異民族,且執行極端的野蠻政策,遊擊隊就可以放手爭取千百萬人民的擁護,欺他指揮笨拙,遊擊隊就可以放手發揮自己的聰明。一切敵人的這些弱點,正規軍也應捉住,作為自己戰勝敵人的資本,但遊擊隊尤其應當注意捉住。
小國寡民,就是城邦小、人口少的意思。老子用“小國寡民”來描述他理想國的自然狀況,似乎邦國不宜大、人口不宜多,否則國家就無法實行對整個社會的有效管理。而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借用“小國”和“寡民”來說明日本的兵源劣勢和兵力不足(從戰爭整體看)。是用老子的話來揭露和概括日本侵略者的弱點,說明中國人民一定能夠打敗日本侵略者。
最精彩的是毛澤東由日本侵略者的“三弱”,創造性地總結出遊擊部隊的“三欺”戰法,抓住“軟肋”捅刀子,是何等聰明睿智的謀略思維。
在抗日戰爭期間,開展敵後遊擊戰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從1937年隻有四萬餘人,發展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的百萬大軍,並創建了許多革命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起了偉大的作用,證明了毛澤東預測的洞察力和預見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