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卷·學而篇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五)
學習應和獨創相結合
1958年“成都會議”是繼“南寧會議”之後,再次批判反冒進,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推動以高速度為中心的“大躍進”,並醞釀總路線的重要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為啟發大家破除迷信,推動“大躍進”運動,使會議開好,於是聯係到黨在曆史上犯教條主義錯誤的教訓,同蘇聯的關係,以及對斯大林犯錯誤的認識等問題。
3月10日,毛澤東作了長篇講話。講話中側重談到關於堅持原則與獨創精神。
新中國建立後,如何搞好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是一個新課題,也是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麵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既立足本國又借鑒國外,決定學習和借鑒蘇聯經驗和體製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社會主義製度,確定我國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框架。
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過程中,毛澤東之所以把目光瞄準了蘇聯,是因為蘇聯先於中國建立社會主義製度並已經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上,中國是一片空白,而蘇聯已經具備了比較成功的經驗。毛澤東曾出:我們要進行偉大的國家建設,我們麵前的工作是艱苦的,我們的經驗是不夠的,因此,要認真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因為,蘇聯的經驗將幫助我們在中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盡可能地避免許多錯誤和少走許多彎路。
蘇聯的經濟建設體製模式從20世紀30年代形成,發展到50年代,對蘇聯經濟的恢複和迅猛發展起到了非常明顯的推動作用。二戰後,蘇聯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強國。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成就,使毛澤東歡欣鼓舞。新中國成立初,他多次表示要按照蘇聯的道路走下去,把蘇聯的先進經驗都學到手。
學習借鑒並搬用蘇聯體製模式,也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這是中國國情與蘇聯國情最大的相同點。
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製定和蘇聯當時援建工程,涵蓋了我國工業建設主要領域,涉及了我國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麵。這些工程,一方麵幫助我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係的骨架,同時把蘇聯企業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和經營方法帶入中國,進一步促進蘇聯模式在中國的運用。
經過蘇聯的幫助和“一五”期間的經濟建設,我國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經濟體製。這一體製既搬取了蘇聯經驗中與我國情況相適應的部分,也搬取了蘇聯模式中的弊病以及根本不適合我國情況的東西。盡管期間有這樣那樣的教訓,但由此奠定了我國工業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基礎,鞏固了社會主義製度,發展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
其實,毛澤東對蘇聯經驗和經濟體製是保持高度警惕的。1958年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就講過:“‘隻能搬’,也不盡然。我黨曆史上有一部分人犯教條主義。”他指出,學習蘇聯及其他外國的長處,這是一個原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夫子說過的。學習和借鑒外國經濟建設的成功經驗,用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避免少走彎路,如孔夫子所言,的確是件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