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卷·季氏篇第十六·季氏將伐顓臾 (一)
反共頑固派的“季孫之憂”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內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在1941年1月。事變發生後,毛澤東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言人的身份對新華社記者發表關於“皖南事變”的談話。
在談話中,他借用了《論語·季氏篇》第一章“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這句話,揭露“皖南事變”的真相,聲討國民黨反共頑固派摧殘抗日力量、破壞統一戰線的滔天罪行。
這就是後來收入《毛選》第二卷《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其中說:
如能實行以上十二條,則事態自然平複,我們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必不過為已甚。否則,“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反動派必然是搬起石頭打他們自己的腳,那時我們就愛莫能助了。(《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775—776頁)
“皖南事變”發生於1941年1月6日。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發出“皓電”,限令黃河以南新四軍於一個月內撤到黃河以北,同時密令其數十萬軍隊準備進攻華中新四軍,陰謀策劃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在揭露蔣介石罪惡陰謀的同時,為顧全大局,決定將皖南的新四軍撤到長江以北,並致電新四軍領導人項英,乘國民黨軍尚未部署就緒,迅速率部北移。
1941年1月4日,項英率新四軍軍部和部隊共九千餘人北移。6日,當進入安徽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軍隊7個師8萬餘人的包圍和突然襲擊。廣大指戰員浴血奮戰7晝夜,除二千餘人突圍外,一部被俘,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與對方談判時被扣,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在突圍中犧牲。
1月17日,蔣介石竟反誣陷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其番號,並聲稱要將葉挺交軍法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提出嚴正抗議。針對蔣介石取消新四軍番號的決定,1月20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繼續領導新四軍堅持長江南北敵後抗日鬥爭。同日,毛澤東發表了談話,指出“皖南事變”是國民黨醞釀已久的全國性反共突然事變的開端,其目的在借中國人的手,鎮壓中國的抗日運動,鞏固日本南進的後方,以便放手南進,配合希特勒進攻英國的行動。
毛澤東在談話中揭露蔣、日勾結,蓄謀消滅共產黨和打擊人民軍隊的罪行,號召全國人民起來鬥爭,並提出了取消1月17日的反動命令,懲辦皖南事變禍首,恢複葉挺自由,交還新四軍全部人槍,撫恤皖南新四軍全部傷亡將士,撤退華中的“剿共”軍,平毀西北的封鎖線,釋放全國一切被捕的愛國政治犯,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實行民主政治等12條解決皖南事變的根本辦法。
毛澤東在談話中指出,國民黨當局如能實行以上12條,則事態自然平複,我們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必不過為已甚。否則,頑固派將有“季孫之憂”,是玩火者必自焚。毛澤東義正詞嚴地指出:共產黨方麵是珍重合作的,但必須國民黨方麵也珍重合作。老實說,我們的讓步是有限度的,我們讓步的階段已經完結了。而國民黨他們已經殺了第一刀,這個傷痕是很深重的。他們如果還為前途著想,就應該自己出來醫治這個傷痕。以“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的姿態,妥善處置相關事宜。這是他們自己性命交關的大問題,我們不得不盡最後的忠告。
毛澤東在談話中引用《論語》“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這句話,意在警告國民黨頑固派再做有礙國共合作之事,那麼,非但是中共方麵不答應,就連全國人民也會對他們的行為不能容忍。到那時國民黨的主要敵人就不再是日本侵略者了,而是願意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的全體國民了。但如果國民政府采納中共方麵提出的12條正確意見的話,還不算遲,對國共合作的局麵仍有挽回之機。中共的正義立場,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各民主黨派、海外華僑及國際輿論的廣泛同情和支持。經過堅決鬥爭,終於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