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論語182(1 / 1)

應用卷·季氏篇第十六·季氏將伐顓臾 (二)

不患寡而患不均

《論語·季氏篇》第一章載孔子反對魯國執政大夫季孫氏想要攻打顓臾的一通話,其中有:“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大意是說:我聽說過,對於諸侯國和大夫家,不必擔心財富不多,隻怕分配不均;也不必擔心貧困,隻怕社會不安寧。財富平均,就不會有貧窮;境內和睦,就不會覺得人少;社會安定,就不會有被毀滅的危險。

毛澤東於1953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擴大會議上,在批判民主人士梁漱溟的政治主張時引用了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他說:

用什麼辦法來讓農民多得一些呢?你梁漱溟有辦法嗎?你的意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照你的辦法去做,不是依靠農民自己勞動生產來增加他們的收入,而是把工人的工資同農民的收入平均一下,拿一部分給農民,那不是要毀滅中國的工業嗎?(1953年9月16日—1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7次會議期間的講話)

在1953年9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周恩來總理作了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報告。隨後轉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擴大會議,梁漱溟作為政協委員也列席了這次會議。在9月11日的討論會上,梁漱溟在發言中反映農民問題。他說:“希望共產黨進了城市不要忘掉農民,有些農民的幹部不好,把持鄉村政權,違法亂紀,生產搞不好,肚子吃不飽,農民沒有信心,大批湧進城市當小工,每天可掙一元錢。他們在北京露宿,街頭煮飯,影響市容。公安部門把他們遣送回去,他們明天又來。工人有工會可靠,農民的農會卻靠不住。有人說:‘工農的生活有九天九地之差。’工人在九天之上,農民在九地之下。希望對農民行仁政,要體恤農民。”又說:“尤其共產黨之成為領導黨,主要亦在過去依靠了農民,今天要是忽略了他們,人家會說他們進了城,嫌棄他們了。這一問題望政府重視。”

在梁漱溟發言的第二天,毛澤東在講話中,沒點名地批評了梁漱溟的觀點,認為梁的言論是反對黨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他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以仁政的意思吧?……”

對毛澤東的話梁漱溟感到很意外,心裏不服。他認為自己是擁護總路線的。於是,他給毛澤東寫信,要求找機會在大會上複述自己的觀點,讓大家來評議。

此後幾天,會議對梁漱溟的言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毛澤東參加了大會,並在他人發言中有插話。梁漱溟不顧一切地要求發言,並與毛澤東發生當麵爭執。

9月16日至18日,會議繼續舉行。會議的主要議題是批判民主人士梁漱溟的錯誤思想。毛澤東在會議上作主題講話,指名道姓批評梁漱溟:梁漱溟說工人在“九天之上”,農民在“九地之下”。事實如何呢?差別是有,工人的收入是比農民多一些,但是土地改革後,農民有地,有房子,生活正在一天一天地好起來。有些農民比工人的生活還要好些。有些工人的生活也還有困難。用什麼辦法來讓農民多得一些呢?你梁漱溟有辦法嗎?你的意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照你的辦法去做,不是依靠農民自己勞動生產來增加他們的收入,而是把工人的工資同農民的收入平均一下,拿一部分給農民,那不是要毀滅中國的工業嗎?這樣一拿,就要亡國亡黨。

很明顯毛澤東批評梁漱溟的工農差別問題,意思是說工人和農民收入差距大,這點有破壞工農聯盟之嫌,這是問題之一。其二,毛澤東認為梁漱溟的意思是 “不患寡而患不均”,即工農分配不平均。毛澤東正是借用孔子這句話批判梁漱溟把工人的工資和農民的收入平均一下的主張,並指出這種主張是有危害的。就當時的時代背景而言,我國正在實行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正麵臨著工業和農業哪個優先發展的問題。為了適應國家的經濟發展,絕對的平均主義是不存在的。顯然,毛澤東把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張,看成了利益分配上的絕對平均主義,認為追求絕對的平均,不利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不利於無產階級政權的穩固,危害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