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史之七
孟軻“是縱橫家”
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的老朋友、民主人士章士釗(1881—1973年)贈送給毛澤東一部《智囊》(明人馮夢龍編撰)。毛澤東很喜歡這部書,也很認真地閱讀,並在其中不少篇目內寫下了批語。
《智囊》卷十九《語智部·辯才》有一條詳敘了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的一次外交活動。
具體過程是:齊國將軍田常企圖在本國作亂,卻害怕高氏、國氏等,為了加強自己的勢力,便調部隊去攻打魯國。魯國是孔子的故鄉,孔子得知後,馬上派弟子子貢去齊國說服田常。
子貢來到齊國,見田常後,說了一番道理:攻打弱小的魯國即使勝了也不利於加強田常的勢力,隻有去攻打強盛的吳國又不能取勝時,才能孤立齊國君主,使自己獨掌大權。於是田常答應子貢,攻魯部隊按兵不動,等子貢去說服吳王,讓吳王救魯伐齊,然後去迎戰吳國。
子貢去南方見吳王,利用吳王稱霸的野心,又說了一番救魯伐齊有大利大名可圖的道理,還誘惑道,若勝了齊國後乘勢攻打晉國,吳國稱霸便沒有對手了。吳王聽了心動,但表示先討伐完了有圖強報複之心的越國之後才動手。子貢又自告奮勇表示去說服越國派兵隨吳王一同去打齊國,吳王答應了。
子貢去見越王,告訴他吳王擔心越王報複要來討伐越國,現在越國力量還小,為消除吳王的懷疑,必須派兵隨吳王攻齊。如果攻齊失敗,折損吳兵,有利於越國;如果勝了,再讓晉國會同諸侯攻打駐齊的吳國精銳,越軍也趁機攻打吳國本土,必勝無疑,越王讚賞不已。這樣,吳國發動九郡兵力去討伐齊國了。
子貢又到晉國,告訴晉國國君做好與吳國打仗的準備。吳軍在打敗了齊軍後,果然又移兵攻打晉國軍隊,結果吳國軍隊大敗。越王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渡江襲擊吳國,殺了吳王夫差,三年後越國在東方稱霸。
馮楚龍在《智囊》中敘述了這個“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的成功的外交故事後,感慨道:子貢所為,“真是縱橫之祖,全不似聖賢門風”。
毛澤東讀《智囊》,對這段記述很有感觸,在旁邊批注:
什麼聖賢門風,儒術偽耳。孟軻、韓非、叔孫通輩,都是縱橫家。(《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頁)
這個批注,表明了毛澤東當時對儒家提倡的聖賢作風的看法和評價。所謂“儒術偽耳”,大概是指作為孔門高足的子貢,為了魯國的利益,四處遊說,挑撥離間,這本身就違反了樂道修身以維係周禮的儒家宗旨。
我們引證這條批語,關注點在毛澤東認為“孟軻……是縱橫家”的結論。
所謂縱橫家,指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鬼穀子》。
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個特點:以函穀關(在今河南靈寶市東北)為界,西部關中有強秦,東部是其他六個國家。從北向南,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地連南北,南北為縱,六國聯合,成一條直線,共同反對西方的秦國,叫“合縱”。秦在西,向東擴張,拉攏六國中的親秦派,對付其他各國,各個擊破,東西為橫,就叫“連橫”。
因此,在這種形勢下,兩個陣營裏就會出現智囊人物,出謀劃策,遊說於諸侯之間,玩弄謀略,憑借謀術,常常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不擇手段。蘇秦搞“合縱”,是站在東方六國一麵,主張搞統一戰線,以對付強秦;張儀搞“連橫”效力於秦國,千方百計要打亂六國聯合的陣線,拉攏、離間六國關係,以求逐一吞並,擴大秦國的勢力範圍。
縱橫即合縱連橫。《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像蘇秦,張儀等,他們或者主張“合縱”,或者主張“連橫”,從事這種外交活動的謀士,被稱之為縱橫家。
那麼,為什麼毛澤東稱孟子是縱橫家呢?
孟軻被後世儒家尊為“亞聖”,但他也曾遊說於列國諸侯之間。韓非是荀子的學生,也跑到秦始皇那裏出謀劃策。叔孫通是秦末漢初的大儒,先為項羽部屬,後歸附劉邦,漢朝建立,他與儒生們共立朝儀。在毛澤東看來,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其實也是縱橫家。
說孟子也是縱橫家,即與孟子中年以後遊說列國諸侯有關。孟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四十多歲開始遊說,在外奔波三十多年。諸侯多有向他請教治國之道,或向他問政,或向他問禮,或向他問學,或向他問戰事。
大約四十多歲時,孟子離開家鄉鄒邑,“遂以儒道遊於諸侯”。在《孟子》的許多章節裏,都記載著孟子為了傳布和捍衛儒家學說,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先後到過齊、宋、鄒、魯、滕、梁(魏)等國。他行動起來,跟隨的車子有幾十輛,隨從的弟子有幾百人,從這一國吃到那一國,臨別時還有很厚的饋贈。他雖然受到各國君主的禮遇和優待,但因當時諸侯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因而賢士在當時不為統治者所重用,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不合時宜而不被采納,也就無法實現他的政治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