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73(1 / 1)

引用卷十一 告子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

青年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校求學時,曾經抄寫一副聯語用以勵誌自勉:

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

(張貽玖:《毛澤東的書房》,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頁)

“一日曝十日寒”,即成語“一暴十寒”的拆用。比喻工作或學習沒有恒心,時冷時熱,努力不夠,荒廢懈怠。暴即“曝”,是曬的意思。

“一日曝十日寒”,語見《孟子·告子上》第九章: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大意是說,天下即使有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後,又凍它十天,沒有能長得了的。比喻學習(或工作)沒有恒心,學學停停,斷斷續續,時常間斷。

從古到今,許多名人,許多學者,都喜歡在自己的臥室、書房等處貼掛楹聯,用以自勉,或與家人、友人共勉。這種楹聯,字句凝練,寓意深刻,勸學勵誌,奮發向上,膾炙人口,於人於己都有很好的鞭策和激勵作用。

青年毛澤東求學時自勉的對聯,是對明代學者胡居仁一副對聯的抄改。胡居仁原聯是: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毛澤東將此聯抄錄下來(有改動)貼在案旁以自勉。後來有人誤將此聯當作毛澤東青年時代的作品。

但是,對比一下,可看出毛澤東的修改,自有道理。雖隻更換一兩個字,則聯意大不相同。

其一,將“苟”換成“貴”,將“莫過”換成“隻怕”,使語氣更為直切、肯定,緊扣創作主題,突出了“恒心”之可貴。

其二,將“三更眠五更起”更換成“三更起五更眠,雖然隻是調換一下“眠”“起”兩字的位置,其邏輯性及含義則有很大差別。可以這樣分析:一般“三更”眠後,“五更”很難“起”,如能“起”,則說明眠者有心事,難以久睡;若真的五更便起,又開始晨讀或工作,豈不是一勤奮之人,則與聯意相悖。相反,“三更”起後,“五更”又眠,想早起學習又難以堅持。這就十分逼真地描繪出了一個在學習上懈怠者的形象,緊扣了聯語的撰寫主旨。

可以說,經毛澤東點化後的自勉聯,比喻形象,寓意深刻。聯意更加清晰明白,形神兼備,且生發出了新意。毛澤東以豐富的感情色彩,運用形象貼切的比喻,從正反兩個方麵,辯證地闡釋了“貴有恒”與“三更起五更眠、一日曝十日寒”的關係,說明學習要有韌性,有耐力,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孟子是反對“一曝十寒”的,學習、工作、生活、幹事業都不能這樣。毛澤東這副自勉聯所突出的是“貴有恒”精神,是對“一曝十寒”現象的克服。這也是毛澤東一生所倡導和遵循的一個準則。(此處解讀,參照了吳直雄先生的意見。見《毛澤東楹聯藝術鑒賞》,當代世界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1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