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75(1 / 2)

引用卷十一 告子上·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一語,也是出自《孟子·告子上》第九章。孟子講了弈秋教徒弟學弈的寓言: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 曰:非然也。

鴻鵠:鳥名,即天鵝。

孟子本章的意思是:讀書學習不能心不在焉,精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學習不用心。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他對弟子講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故事:

有一個叫作弈秋的人,是全國下圍棋的名手。他同時教兩個人下棋,一個是精力集中,靜心聽講,刻苦鑽研,另一個則心不在焉,雖然耳朵聽著,而心裏卻在盤算著,有隻天鵝快要飛來,計劃著如何拿弓箭去射它。這樣,兩個學生的成績必然不一樣,不用心學習的學生,他的成績當然不如專心學習的那個學生。

這個寓言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如果不專心致誌學習,連一件小技藝也學不會。孟子闡明的這個道理有普遍性,教育意義很明顯。

孟子講弈秋教徒故事中的“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一句,後來簡化為成語“心在鴻鵠”。

1917年4月1日,年僅24歲的毛澤東在當時的進步刊物《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體育專論──《體育之研究》,他在文中寫道:

凡事皆宜有恒,運動亦然。有兩人於此,其於運動也,一人時作時輟,一人到底不懈,則效不效必有分矣。運動而有恒,第一能生興味。凡靜者不能自動,必有所以動之者,動之無過於興味。凡科學皆宜引起多方之興味,而於運動尤然。第二能生快樂。運動既久,成效大著,發生自己價值之念。以之為學則勝任愉快,以之修德則日起有功,心中無限快樂,亦緣有恒而得也。快樂與興味有辨:興味者運動之始,快樂者運動之終;興味生於進行,快樂生於結果。二者自異。

有恒矣,而不用心,亦難有效。走馬觀花,雖日日觀,猶無觀也。心在鴻鵠,雖與俱學,勿若之矣。故運動有注全力之道焉。運動之時,心在運動,閑思雜慮,一切屏去,運心於血脈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張弛,關節如何反複,呼吸如何出入,而運作按節,屈伸進退,皆一一踏實。朱子論主一無適,謂吃飯則想著吃飯,穿衣則想著穿衣。注全力於運動之時者,亦若是則已耳。(《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4—75頁)

《體育之研究》深刻地揭示了體育的本質、目的和功能,科學地論述了體育與德育和智育的關係。其精辟的論述,其體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