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把體育運動作為一條救國救民的途徑。毛澤東的青年時代正值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時期,國難當頭,中國人被辱稱為“東亞病夫”,毛澤東對此深感痛心,他以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喚起民眾,從事體育運動,強健體魄,共同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可以說這一時期,毛澤東體育思想的基點不僅僅在於強身健體,而在於此基礎上的個人救亡救國。
毛澤東認為體育鍛煉須主觀自覺,持之以恒。有恒才能獲得體育之功效,這是毛澤東文中所體現的“凡事皆宜有恒,運動亦然”的體育思想。
毛澤東把體育作為一門科學來認識,指出“凡科學皆宜引起多方興味,而於運動尤然”。要對體育鍛煉產生興趣,才能做到有恒。堅持經久的運動,才能收到成效。見到效果心中才會產生無限的快樂,這種快樂“亦緣有恒而得也”。
毛澤東還談到運動不僅有恒,還需要用心。“運動之時,閑思雜慮,一切屏去。”注全力於運動之中,方能見效。毛澤東在文章中借用孟子“心在鴻鵠”一語,說明心不在焉,運動而不用心,或時作時輟,如走馬觀花,是難以收到預期效果的。
毛澤東在他的一生中從沒有間斷過體育活動,並有一些經常鍛煉的項目。如在“一師”讀書時,他以極大的毅力堅持進行“冷水浴”“雨浴”“日光浴”等艱苦條件下的體育項目。像遊泳和爬山等體育活動他都有意識地堅持進行。這使得毛澤東鍛煉出強壯的體魄,精力充沛地從事著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
毛澤東這段論“體育貴有恒”的文章,不僅用了孟子“心在鴻鵠”的告誡,而且文章形式也對《孟子·告子上》第九章有借鑒。試比較兩段的行文: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 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第九章)
凡事皆宜有恒,運動亦然。有兩人於此,其於運動也,一人時作時輟,一人到底不懈,則效不效必有分矣。(《毛澤東早期文稿·體育之研究》)
先亮出觀點,而後對比著講兩人學弈(兩人運動)的對立相反的態度和不同的成果,作為論據。兩人的造句,即相似相像又各有千秋,如“其一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與“一人到底不懈”,再如“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與“一人時作時輟”,還如“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與“則效不效必有分矣”學習繼承痕跡在在皆是。從中可以明顯看出,孟子和毛澤東思維方式和行文方式的傳承關係。毛澤東的品孟、解孟、用孟可謂深矣,可謂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