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十一 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心之官則思”一語,出自《孟子·告子上》第十五章: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大體:指腦筋;小體:指耳目。
孟子的這段話,是同公都子論述大人與小人之不同時講的。公都子向孟子請教說:“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是君子,有的人卻是小人呢?”
孟子認為,求滿足身體重要器官的需要的是君子,求滿足身體次要器官的欲望的則是小人。並解釋說:耳朵和眼睛這類器官不會思考,常常會被聲色所蒙蔽。因此,耳、目不過是一物罷了。一與外物接觸,就被引向歧途了。而心(古人認為心是思考的器官,等同於今天的腦)這個器官是用來思考的。思考就會有所得,不思考就不得。心這個器官是上天賜予人類的,是重要器官。如能注重發揮心這個器官的作用,那麼,次要的器官就不能奪走人心中的善性。這樣便成為君子了。
孟子的這段話,主要闡釋了“心”這個器官與其他器官的不同之處。孟子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要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本質,隻有用“心”去“思”,否則就不能得到,這是自然賦予人類的特殊能力。這一認識,應當說相當精辟的。後人常以“心之官則思”這句話作為開動腦筋勤於思考的代名詞,其次,論述了君子與小人之別。大人常用“心”思考,使自己的行為符合仁義的準則。而小人,則易被次要器官所蒙蔽,偏離仁義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