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十二 告子下·越人彎弓而射之
“越人彎弓而射之”一語,參見《孟子·告子下》第三章:
公孫醜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人於此,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
《小弁》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是一首諷刺周幽王的詩。周幽王先娶申後,生太子宜臼;後又得褒姒,極為寵愛,生子伯服,便廢申後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立伯服為太子。於是,放逐太子宜臼,太子宜臼被棄,賦此詩諷刺幽王,敘其哀痛之情。
有個叫高子的學者認為《小弁》是小人之詩,因為太子對父王有怨恨之情。
孟子認為,高子對《小弁》一詩的理解過於偏頗固執。他打比方說,這裏有個人,如果越國人張開弓去射他,他可以有說有笑的講述這件事,這是因為越國人和他關係疏遠;如果他哥哥張開弓去射他,他會哭哭啼啼地講述這件事,因為哥哥是親人。
周幽王放逐太子,廢嫡立庶是關係天下國家的大事,要是對這種大事還無動於衷,隻能說是不孝。所以,孟子認為《小弁》的怨憤之情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怨恨之情也可以說是基於對親人的熱愛。
從現有文獻上看,毛澤東最初改寫引用《孟子》“越人關弓而射之”等語,大概是1936年底,這也是形勢使然。
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書中申明了中國共產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準備重新實現國共合作的政策。
當時,共產黨領導的紅軍,經過兩萬五千裏長征,已經在陝北根據地紮下大營。
1933年4月,邵力子被蔣介石任命為陝西省政府主席。1936年毛澤東居住的延安正在陝西省境內,用國民黨政府的眼光看,也正屬於邵力子的管轄範圍之內。
由於蔣介石當時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置日寇侵占東北三省於不顧,隻想剿滅共產黨和紅軍。在蔣介石的淫威下,邵力子又不好違背,隻得打出“開發西北”“建設西北”的口號,也說一些“剿匪”(指圍剿紅軍)之類的話,對於抵禦日寇的事,在報上則三緘其口一概不聞不問。眼看九一八事變快五周年了,陝西省政府也無什麼大反應。
毛澤東閱報,了解到這種情況,為宣傳黨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於同年9月8日,給邵力子寫信,說服他接受共產黨的建議。信的全文是:
力子先生:
閱報知尚斤斤於“剿匪”,無一言及於禦寇,何賢者所見不廣也?竊謂《覺悟》時代之力子先生,一行作吏,而麵目全變。今則時局越作越壞,不隻一路哭,而是一國一民族哭矣!安得去舊更新,重整《覺悟》旗幟,為此一國一民族添歡喜乎?共產黨致國民黨書,至祈省覽。語雲:越人彎弓而射之,則己彎弓而射之,其兄彎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此垂涕而道之言也,先生其不以為河漢乎?“開發西北”,“建設西北”,先生之誌則大矣,先生之辦法則不可。日本帝國主義正亦有此大誌,正用飛機大炮呼聲動地而來,先生欲與之爭“開發”,爭“建設”,舍用同樣之飛機大炮呼聲動地以去,取消它那一邊,則先生之“開發”“建設”必不成功,此辦法問題也。談到這個辦法問題,詢謀僉同,國人皆曰可行,不信先生獨為不可行,是則國共兩黨實無不能合作之理。《三國演義》雲:“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弟與先生分十年矣,今又有合的機會,先生其有意乎!書不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