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十二 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
還要艱苦奮鬥
新中國建立之初,毛澤東住北京中南海菊香書屋。
1949年11月份,北京的天氣已經顯涼了。可菊香書屋的房間是老式建築,沒有暖氣設備。為了解決這裏的熱水和取暖問題,辦公廳行政處的同誌們準備為毛澤東安裝鍋爐和暖氣片,卻被毛澤東製止了。
毛澤東對行政處的同誌說:“現在剛剛建國,需要辦的大事很多,這些小事以後再說。再說現在也沒有足夠的條件,即便條件好些了,也要先為全國的老百姓辦事情。我們共產黨人,無論辦什麼事情,首先要想到群眾,要時刻想著人民。”
行政處的同誌為難地說:“快入冬了,取暖問題總得考慮……”
毛澤東擺擺手:“可以生爐子麼!我們在延安,在西柏坡,不都是沒得暖氣麼?在艱苦的條件下,我們照樣打出了一個新中國。不要剛剛建國就講條件,還要艱苦奮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道理你們應該懂得的。”(邸延生:《曆史的真言——李銀橋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紀實》,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第451頁)
侍衛在一旁的閻長林說:“主席,你的腿一到天冷就疼,以前沒條件,現在總得想辦法多燒些熱水吧?”
毛澤東笑一笑,說:“以前,都是你們燒了熱水讓我泡一泡腳,現在還用老辦法,麻煩你們再為我倒洗腳水吧!”
沒辦法。既然毛澤東不同意裝鍋爐,這件事也就暫時被擱置起來。
在毛澤東看來,新中國剛剛建立,一是需要辦的大事很多,二是現在也沒有足夠的條件,國家還處於困難時期。即便以後條件好些了,也要先為全國的老百姓辦事情。這就是人民領袖,時刻想著人民的利益。
的確,剛剛誕生的新中國,麵對的是一個一窮二白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工業幾乎等於零,糧食不夠吃,通貨膨脹,經濟混亂。解放之初,由於工業基礎薄弱,甚至連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從外國進口。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曾對“一窮二白”問題多次定調:
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從發展的觀點看,這並不壞。窮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難。科學技術水平高的國家,就驕傲得很。我們是一張白紙,正好寫字。(《論十大關係》,《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4頁)
建國了,大事初定,百廢待興。
新中國建立後,在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作風,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態和高漲的熱情投入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中,迅速將一個貧窮落後滿目瘡痍的舊中國,建設成了一個蒸蒸日上闊步前進的新中國。僅“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數十年。事實證明,社會主義給中國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毛澤東自己居室不安裝取暖設備,艱苦樸素,率先垂範。並教育行政處的同誌懂得《孟子》一書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一事之前,先想到全國的老百姓。這種憂患意識,這種執政理念,何其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