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十二 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三)
不要隻思安樂
1962年7月,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在文化部召集的省市文化局長會議上,傳達毛澤東的指示。毛澤東在講到國內國際形勢時,引了《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話。他說:
孟子在《告子》篇中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毛主席在國家還處於憂患時,就提醒大家,不要隻思安樂而忘記外有帝修,內有地富反壞右,階級鬥爭不能忘記。(盛巽昌等著:《毛澤東這樣學習曆史 這樣評點曆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頁)
毛澤東判斷形勢:1962年“國家還處於憂患時”!那時,可謂內憂外患,天災人禍。
1958年,由於我國政府“一五”計劃超時間、超幅度地完成,導致黨的八屆二中全會對生產力發展進行了過度樂觀的錯誤估判,引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左”傾錯誤;1959年的“廬山會議”,又使得毛澤東錯誤地認為黨內右傾現象十分嚴重,因而在全國範圍內引發大規模的“反右傾”鬥爭,導致無人敢於指出錯誤。國際間又由於中蘇領導層意識形態的紛爭,中蘇論戰,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兩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向中國索要抗美援朝時期的債務等等;加之1959年至1961年期間中國農田連續幾年遭受大麵積自然災害,從而導致了新中國麵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出現了全國性的糧食短缺和大饑荒。1960年中國大陸地區的糧食、棉花產量跌落到相應1951年的水平。這段時期,史稱“三年自然災害”,後稱“三年困難時期”。
麵臨嚴重災荒之際,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組織下,全國人民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生產自救工作。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抗擊自然災害,恢複農業生產,開展副業生產,進行餘缺調劑等,努力增加人均口糧,改善人民的生存和生活條件,增強抵禦災荒的能力。通過生產自救,克服了災區的依賴思想,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減輕了國家負擔,促進農村休養生息,又可以保證國家對重災區的救濟。直到1962年底,糧食產量才開始回升,國民經濟形勢稍有好轉。
在國家憂患剛有轉機之時,毛澤東在講到國內國際形勢時,再次引用了《孟子·告子下》中的話,告誡人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記住一個國家憂患足以使其生存,安樂足以使其滅亡的道理。毛澤東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在三年困難時期,他曾多次在不同會議、不同場合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道理,目的就是教育全黨和全國人民不要忘本,不要忘記敵人,常存憂患意識,才能常備不懈,防止麻痹大意,防止和平演變,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確保國家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