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懂得在戰略上也應打弱的道理,是古已有之的。《管子》中說:“故凡用兵者,攻堅則韌,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不是古人早已講過了嗎?(《曆史研究》1978年第一期)
仔細分析,郭化若的回憶與彭德懷的回憶,在細節上不僅不矛盾,而且可以互相補充。引用《管子·製分》中關於“攻堅”與“攻瑕”的名言,彭德懷是在會議上講的,毛澤東是在“會後閑談時”說的。兩人都讚成“攻瑕”,也就是“揀弱敵打”。
毛澤東繼承和發展孫武和管仲“擊惰”“攻瑕”這一古代兵法思想,提出從北方遠道而來的王金玨第五路軍是“弱軍”,這首先把反“圍剿”的弱敵選準了。如果“弱敵”選不準,就會出現“攻堅則韌”,“攻堅則瑕者堅”的情況。敵人的弱點,一靠找,二靠造。任何敵人絕不會像鋼板一樣,在相對的條件下,總有弱點可找,有縫隙可乘。敵之弱點暴露,更利於我的攻擊。
麵對國民黨軍新的“圍剿”,中共蘇區中央局和紅一方麵軍總部領導紅軍和人民群眾進行了反“圍剿”準備,也就是采取了各種使“強敵”變“弱敵”的措施:3月中旬,將中央蘇區劃分為十個遊擊區,並規定了各遊擊區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擾敵、堵敵、誘敵、截敵、毒敵、捉敵、偵敵、餓敵、盲敵、襲敵等十項任務;3月下旬,紅一方麵軍派出少數兵力監視北麵“圍剿”軍,主力由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以南地區南移至廣昌、寧都、石城地區,進行反“圍剿”作戰訓練;蘇區各級政府組織動員人民群眾進行堅壁清野和支援紅軍作戰。
4月1日,“圍剿”軍兵分四路,以寧都為目標,大舉進攻。各路國民黨軍在紅軍部分兵力及地方武裝和赤衛隊、少先隊的阻擊、襲擾下,行動緩慢,至23日始進至江背洞、龍岡頭、富田、水南、嚴坊、招攜、界上、橫石、廣昌一線。
在此期間,中共蘇區中央局多次研究討論紅軍的作戰行動方針,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決定繼續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把敵人引到蘇區內,集中優勢兵力先打較弱的王金鈺第五路軍,繼而由西向東橫掃,各個擊破,徹底粉碎“圍剿”。據此,紅一方麵軍三萬餘人在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指揮下,4月20日由寧都、石城、瑞金地區秘密轉移,23日轉至龍岡、東固地區隱蔽集結。紅一方麵軍主力在東固山區持重待機二十餘日。
5月13日,王金鈺的第二十八師和四十七師一個旅終於脫離其富田陣地。14日和15日,紅一方麵軍總部相繼下達了殲擊由富田出犯之敵的作戰命令和補充指示。16日,紅軍主力向正在東進的第二十八師和第四十七師一個旅展開攻擊,經一晝夜激戰,將其大部殲滅,殘敵逃向水南。紅一方麵軍擇弱攻擊,首戰告捷,隨之向東橫掃。從16日至31日,橫掃七百裏,五戰皆捷,殲滅“圍剿”軍二萬餘人,繳槍二萬餘支,痛快淋漓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
接著,紅軍轉入進攻,解放了閩贛邊界的黎川、南豐,建寧、泰寧、寧化、長汀等廣大地區,分兵發動群眾,進一步鞏固擴大了中央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