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95(1 / 2)

引用卷·軍爭篇·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二)

強而避之,揀弱敵打

蔣介石在對中央蘇區第一次“圍剿”失敗以後,於1931年2月,派何應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調集十八個師又三個旅約二十萬人的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二次大規模“圍剿”。

蔣介石確定這次“圍剿”的方針和原則是: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以主力分別由東、北、西三麵進剿,一部由南麵協剿,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逐漸緊縮包圍圈,徹底消滅紅一方麵軍,摧毀中央蘇區。

二三月間的一天,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等在龍岡開會,討論第二次反“圍剿”的作戰方針。

毛澤東客觀地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指出“圍剿”軍雖然有二十萬,與第一次“圍剿”時一樣,都不是蔣介石的嫡係,與蔣介石有矛盾,各部派係複雜,動作不協調。其中第五路軍從北方新到,膽薄恐懼,是個弱敵,可以先打。毛澤東的發言贏得了普遍的讚同。

彭德懷支持毛澤東的意見。他一向總是不那麼習慣引古論今,這次一反常態,他談了自己對形勢的看法,以及紅軍應持何種戰法以後,還引用了《管子·製分》中關於“強而避之”的一段話,指出凡進攻作戰,打強點就會碰釘子,打弱點就容易成功。攻擊敵人的強點不克,其弱點也會變成強點;乘虛先擊破敵人的弱點,其強點也會變成弱點。

彭德懷認為,毛澤東講的誘敵深入,避其銳氣,揀弱敵打,旨在靈活運用以屈求伸的辯證形式,其內容是積極的可取的。他強調指出,這種“強而避之,擊其惰歸”的戰法,和《管子·製分》裏的主張頗相似。這一戰法不僅適用於古代戰爭,也適用於今天的反“圍剿”作戰。(黃麗鏞編著:《共和國元帥讀古書實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頁)

“避其銳氣,揀弱敵打”,是毛澤東活用孫子“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思想又一做法。毛澤東指出:“弱軍對於強軍作戰的再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揀弱的打。”(《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二版,第208頁)揀弱敵打,講的是要正確地選擇作戰對象,是改變敵強我弱形勢的重要戰法。是實現殲滅戰的一條重要原則。這一戰法的意義,在於使我軍保持作戰的主動權,每戰都能確有把握地殲滅敵人。不打則已,打則必勝。

彭德懷引用《管子·製分》中的話是:“凡用兵之法,攻堅則韌,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管仲是說用兵打仗的方法,進攻敵人的強點會受挫,乘虛攻擊則會取勝。攻擊敵人的強點,其弱點會變成強點;攻擊敵人的弱點,其強點就會變成弱點。管仲和孫武都是春秋時代的人,管仲《製分》中的話與孫武《軍爭篇》的話,可以互相證明。

關於在會議上引用《管子·製分》中這段話,時任紅一方麵軍總部參謀處長的郭化若的回憶與此略有不同。他在回憶第二次反“圍剿”戰爭的文章《橫掃七百裏的輝煌勝利》中說:

4月18日,蘇區中央局擴大會議繼續舉行,各軍軍長、政委和紅三軍團的總指揮、總政委都到了。在麵對敵人的第二次“圍剿”,打不打的問題基本上解決後,緊接著討論怎樣打的問題。毛澤東從實際出發,以充分的理由說明了對這一次各個殲滅敵人的大體設想,和在打破“圍剿”後轉入戰略進攻時的發展方向。毛澤東的意見提出後,大家都表示同意。關於先打弱敵還是先打強敵,毛澤東在會後閑談時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