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94(1 / 2)

引用卷·軍爭篇·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一)

待其疲憊而殲滅之

毛澤東較早運用“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孫子用兵原則,發生在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反“圍剿”戰爭中。

1930年10月,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戰勝了馮玉祥、閻錫山之後,便迅速將主要兵力轉向“圍剿”南方的革命勢力,對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由過去一省或幾省軍閥的“進剿”“會剿”,升級為全國統一組織的大規模“圍剿”,並把紅一方麵軍和瑞金中央根據地作為“圍剿”的重點。

蔣介石以國民政府主席的名義發布了《告誤入共產匪黨民眾書》,同時由南京出發,視察各地“共軍叛亂”情況。

10月23日蔣介石抵達南昌,立即召集湘鄂贛三省黨、政、軍高級官員舉行“剿匪軍事會議”,商討“剿共作戰計劃”,集中攻擊“盤踞在贛南和閩西邊境所謂中央蘇區的朱德、毛澤東共軍”。

蔣介石認為贛西南根據地的紅一方麵軍,是各地紅軍中實力最強的部隊,“此股一經撲滅,其餘自易解決”,決定動用第六路軍、第九路軍、第十九路軍及航空隊等,總計兵力約十萬人,以魯滌平為總司令,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采用數路分進、長驅進入、分進合擊的戰術;西自吉安,東到建寧,由北而南,挺進窮追,南北夾擊,企圖把布防在贛中袁水兩岸的紅一方麵軍包圍殲滅。

蔣介石命令第九路軍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率部從南昌出發,沿贛江溯流而上,到達贛中重鎮樟樹;然後繞道南下,經崇仁、戴坊等地,摸到了紅一軍團的屁股後頭,駐紮在永豐縣城,以配合他南北合擊的戰略意圖。

精心部署一番之後,蔣介石兩眼露出凶光,弦外有音地說:“諸位聽明白,今後,任何人,不管這個人從前同我有什麼關係,都要泯除一切門戶之見,大家精誠團結,一致對敵!限三省剿共軍在一個半月內奪回失地,消滅赤匪,否則以違令論!”這個“剿匪軍事會議”散場之前,蔣介石又向大家表示,他將往返於南京與南昌之間,親自督促“進剿戰事”。

蔣介石用“分進合擊,長驅直入,外線作戰,猛進猛打”十六個字來對付毛澤東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方針。蔣介石不信他的十萬正規軍鬥不過毛澤東那三四萬“工農武裝”,他的十六字訣玩不過毛澤東的十六字訣。在一次演講中,蔣介石非常自信地說:“對於剿匪的軍事部署都很妥當。我想三個月內,肅清共匪一定沒有什麼問題。……過去謠傳哪一縣的共匪怎麼厲害,軍事計劃如何周密,實在都是無稽之談。”蔣介石挾“中原大戰”勝利之威,兵悍將驕,浩蕩南進,銳氣正盛。

就在蔣介石進行三省“圍剿”軍事部署,自以為得計之時,毛澤東已決計率領紅一方麵軍主動撤出吉安,總前委根據當麵敵情,改變在湘江、贛江之間機動作戰的原計劃。

10月下旬,紅軍第一方麵軍約四萬人,正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流域活動。根據獲得的情報,基於敵強我弱、敵大我小的客觀情況,紅一方麵軍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了“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和東渡贛江,在根據地中心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於運動中,打破敵“圍剿”的主張。十月三十日,紅一方麵軍總前委“羅坊會議”通過了上述方針和主張,並據此做了以下準備工作:對紅軍和蘇區人民進行政治動員;組織群眾實行堅壁清野;部署遊擊戰;建立支援紅軍作戰組織等。

11月1日,毛澤東和紅一方麵軍總部在江西新餘羅坊的園前村下達了《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的命令,其中第二項:

(二)方麵軍以原任務擬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決以主力移到贛江東岸,相機取樟樹、撫州,發展新淦、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崇仁、南豐、南城各縣工作,籌措給養,訓練部隊。(《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