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前後,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紅一方麵軍以第三軍留在贛江西岸監視敵人,總部率主力從袁水流域東渡贛江,兩次主動進行大踏步戰略退卻。轉到新淦(今新幹)、崇仁、南城、宜黃、永豐之間地區,做群眾工作,籌措給養,訓練部隊。12月上旬,又退卻到根據地中部,即寧都的黃坡和小布地區,從而把敵軍主力張輝讚和譚道源兩師誘至根據地中部。
11月2日,敵將“圍剿”軍分編為三個縱隊從北、東、西三麵,以“分進合擊”的戰法向紅一方麵軍發起進攻。
11月5日,敵人首先撲了個空,又以主力繼續向贛江東岸逼進。紅一方麵軍除以少數兵力配合地方武裝,遲滯、迷惑敵人,誘敵就我範圍外,主力實行“求心退卻”,於11月26日全部退到東固、南壟、龍岡地區。12月1日,又秘密轉移到黃陂、小布、安福圩地區,隱蔽待機,進行作戰準備。
12月16日,各路敵軍開始向我根據地中心區進攻,至28日,先後進占萬安、泰和、東固、源頭、廣昌、建寧一線,東西相距八百裏。在我集結地域周圍的敵軍有五個師:左路第十八、第二十八師進至富田、東固、南壟;中路第五十師進至源頭;右路第二十四師進至洛口,第八師先頭進至頭陂。由於敵軍深入我根據地,戰線拉長,兵力分散,又不斷遭到紅軍和赤衛軍、少先隊的襲擾,士氣沮喪,饑餓疲憊等許多弱點都暴露出來,造成了紅軍反攻的必要條件和有利態勢。
12月29日,敵前線總指揮、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率師部及兩個旅主力向龍岡推進,急於尋找紅軍主力決戰。該地區人民條件和地形條件均對紅軍有利,敵人又是孤軍冒進,於是紅軍主力秘密西進,埋伏在龍岡附近山中。12月30日,當敵張輝瓚率其師部及兩個旅,由龍岡進至小別附近時,即遭我猛烈攻擊,連張輝瓚在內的九千餘人全被殲滅。
聞聽張輝瓚師被殲,在源頭的譚道源師倉皇東撤。紅軍乘敵陣勢混亂,揮戈東向,星夜向東韶疾進。1931年1月3日,譚師退到東韶,立足未穩就遭紅軍突襲,被殲半數,俘敵官兵三千餘人,殘敵向南豐方向潰逃。
這次反“圍剿”,紅軍第一方麵軍實行“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五天內打兩仗,殲國民黨軍一個師部、三個多旅共斃傷俘敵一萬五千餘人,繳獲各種武器一萬二千餘件,其餘敵軍畏於被殲紛紛撤退。至此,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被徹底粉碎。
“圍剿”的敵人撤退以後,紅一方麵軍乘勝轉入進攻,至三月中旬,在永豐、樂安、南豐、廣昌、寧都等縣境內,消滅了一些地主武裝,恢複和加強地方武裝,發動和爭取了幾十萬群眾,鞏固和擴大了中央根據地,為粉碎敵人的以後的“圍剿”創造了有利條件。
麵對氣勢洶洶而來的十萬“圍剿”大軍,毛澤東確定的戰爭指導原則是“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這正是孫子“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作戰方略在革命遊擊戰爭中的運用。把十萬“圍剿”軍誘入紅色區域,他們就失去了陣地,失去了依靠,失去了輜重供給,失去了大部分優勢,並發生種種過失,暴露出劣勢。正如毛澤東指出:戰略退卻,“從前的軍事理論家和實際家也無不承認這是弱軍對強軍作戰時在戰爭開始階段必須采取的方針”。又指出:“弱軍對於強軍作戰的再一個必要條件,就要揀弱的打。然而當敵人開始進攻時,我們往往不知敵之分進各軍何部最強,何部次強,何部最弱,何部次弱,需要一個偵察的過程。往往需要許多時間,才能達此目的。戰略退卻的所以必要,這也是一個理由。”從一定意義上說,紅一方麵軍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勝利的原因,具體吸收、改造孫武子軍事思想中的“避銳擊惰”、避實擊虛積極因素可算重要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