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98(2 / 2)

4月15日,毛澤東指示西北野戰軍:

“我之方針是繼續過去辦法,同敵在現地區再周旋一時期(一個月左右),目的在使敵達到十分疲勞和十分缺糧之程度,然後尋機殲擊之。我軍主力不急於北上打榆林,也不急於南下打敵後路。應向指戰員和人民群眾說明,我軍此種辦法是最後戰勝敵人必經之路。如不使敵十分疲勞和完全餓飯,是不能最後獲勝的。這種辦法叫‘蘑菇’戰術,將敵磨得精疲力竭,然後消滅之。”(《關於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頁)

“過去辦法”就是“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辦法,就是誘敵深入,疲憊敵人,在運動中殲滅的辦法。

我軍按照毛澤東戰略意圖,采用“蘑菇戰術”,牽著敵人鼻子在陝北高原上“遊行”,始終居於主動地位。胡宗南部疲憊不堪,迭遭敗仗,經青化砭、羊馬河兩次打擊後,愈發謹慎,行軍不走大道平川,專走小路爬高山;不就房屋宿營,多露天宿營。複經一次次撲空,尋我主力不著,部隊疲憊,士氣沮喪,掉隊、落伍、逃亡日漸增加。相反,卻始終未見我中央機關蹤影,丟盔解甲,損兵折將,一年中間胡宗南主力喪失殆盡,最後不得不退出延安。

對此一節,國民黨的戰史也說得明白:“戰鬥遂行中,我軍因情報搜集無法深入匪區……影響於指揮及部隊間之行動不小。”而共軍“始終憑借其嚴密之情報封鎖,靈活之小後方補給,以避實擊虛,鑽隙流竄,不行主力決戰。尤以陝北原已人煙寥落,匪複利用其地方組織,將僅有之人與物等可資利用之力量,全部撤離。使我軍行動之區,渺無人跡;行軍作戰,均發生極大之困難。”

敵軍“十分疲勞和完全餓飯”,就是已成疲憊不堪的“惰歸”之軍!

毛澤東撤出延安僅僅四十多天,就指揮部隊三戰三捷,打掉了胡宗南一萬四千多人,逼得胡宗南在陝北“武裝遊行”、人困馬乏、進退維穀,而蔣介石三個月解決西北問題的計劃也不得不宣告破產。“蘑菇戰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我西北野戰軍也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實現了“偉大的轉折”。在1947年到1948年僅一年多的陝北戰爭中,胡宗南損兵折將十萬餘人,輸掉了老本,最後不得不從延安撤走。

毛澤東從延安撤出時,曾經預言:“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延安來的!”戰爭實踐證明了毛澤東預言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