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106(2 / 2)

與兩位師友討論“解放台灣”問題,順著這個思想理路,毛澤東談到對孫子“窮寇勿迫”的軍事思想的認識過程,使人們對他的思想軌跡看得更清楚。他的詩句“宜將剩勇追窮寇”,是對那些替國民黨說話主張“窮寇”別追了的人的很好回答,同時也表明了他誓將殘敵掃光、誓將全國解放、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信念和決心。

對這次談話提到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這首七律,周世釗的後人周彥瑜的理解是:

一個無產階級的偉大革命家,不但要有遠大的革命理想,堅定的革命精神,還要有正確而靈活的戰略戰術。在《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中,寫出“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響亮句子。作者在這裏既不相信“窮寇勿追”的孫子兵法,更反對效法那沽仁義的虛名、縱敵自傷的西楚霸王,為的是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為的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不可中途停頓,為的是社會發展規律也不能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而必須對殘餘的窮寇乘勝追擊,不使它有死灰複燃的希望。(周彥瑜等編:《毛澤東與周世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頁)

周世釗的秘書陳有新在回憶錄中寫道:

毛澤東的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猛追窮寇,徹底肅清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餘勢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對那些勸阻共產黨渡江南進的好心人,則是一個極好的教育。“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革命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真理。詩人最後寫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的詩句,進一步使我們懂得舊社會的破滅,新社會的建立,蔣家王朝的滅亡,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是完全符合曆史發展規律的。(陳有新編著:《領袖情·毛澤東與周世釗》,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頁)

把毛澤東當時寫的社論、寫的進軍令、寫的詩詞聯係起來思考,對他結合自己戰爭指揮經驗深化領悟孫子“窮寇勿迫”軍事原則,廢棄其中某些思想,反其道而用之,就會懂得這是大徹大悟後的靈活運用。毛澤東不僅主張發揚魯迅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牢記農夫與蛇、東郭先生與狼一類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絕不憐惜蛇、狼一類的惡人,而且寫出“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主張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消滅敵人,將革命進行到底。僅從這一例即可看出,毛澤東品《孫子》,用《孫子》,善於創新與超越,這使他成為舉世公認的軍事家和戰略家。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