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109(2 / 2)

允許下級以正當理由“提出反駁”!這是毛澤東在作戰指揮權限方麵民主性的體現。不止在東北戰場,在淮海戰場,毛澤東也曾電示總前委常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

“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監機處置,不要請示。”(《同意先打黃維》《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頁)

就其指揮權力來說,一切由總前委常委“監機處置,不要請示”,雖然說的是“情況緊急”時的措施,其權力下放程度一點也不比“君命有所不受”低檔。就其本質意義來說,都是處理前方後方指揮層級權力矛盾的正確方針。不同點是,孫武子主張將指揮權有限下放給將領個人,毛澤東主張將指揮權有限下放給下一級黨委常委。這突出表現了毛澤東尊重下屬、尊重群眾、虛懷若穀、從諫如流的指揮品質。

《孫子兵法》一書闡述“君命有所不受”這種思想的觀點有多處,如《謀攻篇》說:“故知勝有五:……將能而君不禦者勝。”《地形篇》說:“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謀攻篇》說:“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是謂亂軍引勝。”這些論述都是與“君命有所不受”在思想上有內在聯係的。

“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意為將帥指揮才能超群而國君又不任意幹涉的,一定能夠取得勝利。這一條具有普遍適用的真理性。這裏說的“君禦”,實是君主在用將之時由於疑忌采取的遙控掣肘行為。王皙注曰:“君禦能將者,不能絕疑忌耳。若賢明之主,必能知人,固當委任以責成效,推轂授鉞,是其義也。攻戰之事,一以專之,不從中禦,所以一威,且盡其才也。況臨敵乘機,間不容發,安可遙製之乎?”(《十一家注孫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7頁)這表明孫子熟諳戰爭指導上貴在因情通變、機斷專行之妙訣,從勝負製約因素闡述了“君命有所不受”之義。

“君命有所不受”和“將能而君不禦者勝”等孫子關於將帥要有獨立指揮權的思想,是孫子關於機動靈活用兵思想的內容之一。將領有能力組織指揮軍隊作戰,國君就不要越權幹預指揮,應該大膽放手讓將帥發揮主觀能動性;作為將領應該在“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地形篇》)的前提下,結合戰場實際情況大膽機斷行事。當國君的命令不符合客觀實際時,身在戰場熟知軍情的將領要著眼全局,從實際出發,機斷處置,絕不能囿於君主的命令而機械服從,這樣,才能取得作戰的勝利。做到這一點,必須以君與將相互信任為前提,如果將驕君疑,就會“三軍既惑且疑”(《謀攻篇》),必然導致自亂其軍,自取敗亡。

毛澤東在要求將領服從領導聽從命令的同時,給予其“提出反駁”“監機處置,不要請示”的權力,是他“將將之道”中對孫子“君命有所不受”和“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思想的批判繼承和發展發揮。這才是他的取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