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九變篇·君命有所不受 (三)
兵法曰:將在外……
衡量將領具體作戰指揮的得失,毛澤東有時引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原則給予評價。
1951年5月下旬,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奉黨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指定誌願軍副司令員鄧華率第一批出國赴朝作戰的四位軍長(三十九軍軍長吳信泉、四十軍軍長溫玉成、四十二軍軍長吳瑞林、三十八軍軍長梁興初因病由政委劉西元參加),回國向毛澤東主席彙報朝鮮戰場的情況。
回到北京後,大家抓緊時間看材料,準備向毛澤東主席彙報。乘此時機,劉西元、吳信泉和溫玉成三人赴天津參觀並介紹抗美援朝情況,吳瑞林因檢查身體未去。
5月底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了吳瑞林。吳瑞林首先向毛澤東彙報了朝鮮戰場的情況。毛澤東邊聽邊問。他拿起吳瑞林遞過來的兩份表格說:“我看了這兩份表,你們打了近三個月的防禦戰役,還有兩萬九千人啊,還有一個兩千人的完整團呀。”吳瑞林說:“這是主席的中國革命戰爭戰略問題的教導嘛。”毛澤東問:“你保持一個兩千人的完整團的意義是什麼?”吳瑞林回答說:“我當時考慮留這個團的作用有三:一是防止敵人空降。二是防止敵人從海上偷襲登陸,保證側翼安全。三是萬一哪個地方出了漏洞,就用來補漏。”毛澤東說:“好嘛,打仗要有預備隊,以防萬一嘛。你考慮得很細、很好呀!高級指揮員要有各種應變能力,這是非常必要的。”毛澤東喝了幾口茶,又問吳瑞林:“你軍單獨在東線執行任務,而且任務很重,你們建議,留後梯隊師守熙川以南的妙香山,你是怎麼考慮的?”吳瑞林回答:“熙川是個戰略要地,是三條鐵路交叉的交通樞紐,其中兩條直通我國邊界,另外一條通元山、鹹興到清津,也與我國邊界有聯係。若敵人的機械化部隊占領了熙川,則直接威脅我東西兩線作戰,也威脅到我國輯安、臨江兩條戰略運輸線。因此,我建議留後衛師守住妙香山,同時建議預備軍開上去接替,我後梯隊師直接控製這一戰略要地,將使敵人無法破壞我東西兩線聯係。我正麵雖然少了一個師,但地形對我有利,我即可節節抗擊敵人,又可保證兩條鐵路供應線的安全。”
毛澤東聽了高興地說:
“高級指揮員在現場了解情況,若遇威脅全局的問題,就應當機立斷,這是非常重要的,我立即批準了你的建議。兵法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喲。這是個帶有全局威脅的問題,又是個有戰略意義的大問題。你這次一麵執行,一麵報告,不是等批了再執行,這樣做是對的,不然就會耽誤了大事呀。”(吳殿卿等主編:《毛澤東與海軍將領》,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頁)
“還有”,毛主席接著說:“我要你軍派一個營,控製小白山製高點,你們也執行得很好。控製要點,是兵家常識。戰爭中,敵人控製了戰略性的製高點,對我們則十分不利呀。”
毛澤東與四十二軍軍長吳瑞林談朝鮮戰場的形勢,談四十二軍的戰績和兵力使用經驗,談“留後梯隊師”守熙川以南的妙香山的作戰企圖及其戰略價值。對於用“後梯隊師”防守熙川妙香山計劃,四十二軍首長“一麵執行,一麵報告”,毛澤東引用《孫子兵法》“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話,肯定了他們的臨機處置是正確的。
毛澤東與吳瑞林這段談話的豐富內容,可看作是他結合抗美援朝戰爭實際戰例,對孫武子“君命有所不受”軍事原則的闡釋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