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九變篇·君命有所不受 (四)
封建時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可以的
在毛澤東下屬將領中,彭德懷元帥向以性格耿介、直言敢諫著稱。他因此贏得忠誠坦蕩之士的心儀,也往往被誤解為冒犯領導。
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指導經濟建設上,黨內不顧實際的冒進、浮誇、蠻幹等“左”的東西一時盛行,給經濟建設和群眾生活帶來了災難性後果。1959年黨中央在廬山召開工作會議,會議前半期主題是反“左”,清理“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中的“左”傾錯誤。7月中旬,彭德懷在一封信中提出了自己的批“左”意見,這最終被誤解為向黨進攻,會議議題也轉向反“右”,即反對和批判彭德懷的“右傾機會主義”。這次會議史稱“廬山會議”。
“廬山會議”期間,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集體與彭德懷談話,毛澤東在清算彭德懷的所謂“曆史問題”時說:
“你(指彭德懷——引者注)不那麼嚴格,黨性、組織觀念、紀律觀念差。你有個理論:為了革命。多次聽你進過,井岡山時期,一、二、三次反‘圍剿’都聽見過:有利於革命,專之(專擅)可也。如打朱懷冰,不可能請示,沒有辦法,專之可也。各根據地除重要問題外,次要問題不必事事請示。不然,應當統一。”
毛澤東又說:
“你多次講過,為了革命,專之可也;決策不請示。各人都用此理論,那怎麼辦?現在有無線電、電話、汽車,還可以步行、騎馬嘛。封建時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相隔太遠,遇緊急措施,專之可也。馬援打常德五蠻、水苗,年老了,一定要打,害了病,毫無辦法,少數民族厲害得很。漢兵無紀律,內部矛盾,將領之間,硬無辦法,隻好妥協。用皇帝詔書宣撫,講和,赦免。洛陽太遠,假傳聖旨。這種事可作,所謂矯詔。對此曆史家有各種評論,可以,不可以。沒有可能請示時,可以矯詔,用上級命令名義。”(李銳:《廬山會議實錄》,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版,第188至190頁)
毛澤東批評彭德懷“紀律觀念差”,行事“專擅”,提到兩個戰例,一個是八路軍打國民黨頑固派朱懷冰;另一個是東漢馬援打常德五蠻和水苗。古今這兩個戰例,都是“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事例。
“打朱懷冰”。朱懷冰(1892—1968),抗戰時期任國民黨軍第九十七軍軍長、第六戰區長官部參謀長等職。1940年二三月間,蔣介石指令其糾合龐炳勳、張蔭梧、侯如墉等部,分三路進攻太行區域八路軍和共產黨機關,參與發動了抗戰時期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是臭名昭著的反共“摩擦”專家。朱懷冰所部突然襲擊,緊急情況下,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采取邊打邊報告的方式,指揮八路軍自衛反擊,擊敗了頑軍的進攻。
3月16日,毛澤東在致彭德懷的電報中說:
朱懷冰事件,蔣亦將借題發揮。何應欽已在參政會常駐會議報告了一次。下月參政會開五次大會,彼現派在洛陽等處之視察團回川,必將大做文章,我們現在就應準備在政治上迎接蔣之新進攻。因此軍事上必須立即刹住,轉為守勢,彼軍進迫,我軍後退,一槍不打,服從命令,才能造成政治上有理有利地位。(《在華北軍事上轉為守勢,造成政治上有理有利地位》,《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23至5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