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失敗者01(1 / 3)

第一章 人之初

“四大怪”

我的家鄉,水土豐美,地廣人稀,民眾生活並不特別窮困,但它由於處在幾縣接壤地帶,屬於“三不管”地區,開發得晚,成為名副其實的荒鄉僻壤。這裏,曆史上沒有出過什麼大人物,要說有,就數張學良了。他的出生地,與我的故裏相距隻有十五公裏。所以,當地人關於他的傳聞可說是“海海的”,信息量比較大。

這一帶,當時流行著這樣一個順口溜,名曰“四大怪”:“白天青紗帳,晚上擼鋤杠;老少三輩對麵炕;偷個‘雞雞’懷裏放;孩子生在大車上。”頭一句說的是,兵荒馬亂,土匪橫行,老百姓白天躲進高粱棵裏,晚上再回家蒔弄園田。第二句,是講當地的居住習慣:為了冬天屋裏暖和,許多人家都搭南北對麵炕,小兩口住北麵,老兩口住南麵;有的講究一點,中間掛個幔障。第三句,反映一種可笑的民俗:鎮裏有座娘娘廟,每逢四月十八娘娘廟會,大姑娘、小媳婦街頭雲集,看人、看戲、看熱鬧;而那些結了婚的少婦,還有一個共同願望,就是給“子孫娘娘”上香,“拜佛求子”。到了這裏,她們都不再羞澀,變得比較開放,燒香磕頭之後,一般都會彎下身去,用手摸摸娘娘腳下泥塑男孩的“小雞雞”,有的大膽些,趁勢把它偷偷揪下、塞進懷裏,帶回家去泡水喝—傳說這樣就會生下男孩。人家遠道前來,就是奔著求個兒子;可是,小男孩卻把“寶貝兒”丟了,成了“沒把的茶壺”,這怎麼行!管香火的廟祝隻好事先準備很多“配件”,偷走了再安上。最後一句,特指張學良,說他的出生,不在炕頭,不在床上,而是“落草”在大馬車上,這也算是今古奇聞。

對此,張學良本人是這樣說的:

我,實際上不是在地上降生的,我是在車上生的。你看,我的頭上都有疤。我們那時正在逃難嘛,我母親生我在車上。

張作霖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十八日,遭到遼西巨匪金壽山的突然襲擊,狼狽逃竄,率領保險隊來到八角台—就是後來的台安縣城。所謂“保險隊”,還不同於打家劫舍的土匪,而是負責給這個或那個村莊做保險,每月你交付一筆錢,如果有土匪來襲,他們就出麵保護,替村裏攔截土匪。張作霖就是這麼起來的。他從小就在附近的七鄉三鎮活動,這一帶又是他的親戚窩—他的妻子趙春桂就迎娶自這裏。當時正值禍亂叢生,烽煙四起,為了逃難,居無定所又身懷六甲的趙春桂,在舊曆四月十七(公曆6月4日)這天,帶著大女兒首芳,乘坐馬車,從桑林子村胡家窩堡趕往張家窩堡她的堂侄趙明德家。路程本不算遠,但由於鄉村道路坑窪不平,劇烈顛簸,結果孩子生在了馬車上。

這個孩子就是張學良。他的生日原本是六月四日,但是,因為後來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炸死在這一天,成了父親的忌日,張學良便把自己的生日改在六月三日了。

張作霖聽說生了個兒子,自是萬分興奮,而他的保險隊重新擁有了二百多號人馬,他還當上了團練長,升官又生子,他說這是“雙喜臨門”,因而給兒子起名為“雙喜”。

那麼,桑林子村張家窩堡就成了張學良的出生地。他在五歲之前,一直住在親戚趙明德家。資料記載,當時趙家,分為三個院落,主人住東院和腰院;趙春桂帶著女兒、兒子住在西院,當時叫西園子。據年已九十的趙老太太說:

我是光緒二十八年出生的,比少帥小一歲。我們兩家中間隻隔一道小矮牆,因為都沾親帶故,兩家走得很近。小時候,我們總在一起玩,玩餓了就在一起吃飯,吃雞蛋,他總是讓我吃蛋清。從小,他就特別聰明伶俐,腦袋瓜好使,人小,心眼兒可不小,用當地的話說,叫作“有道眼”、“鬼”、“心裏有沫”,人們都叫他“小嘎子”。四五歲時,我們在一起玩“扯拉拉狗”(現在叫“老鷹抓小雞”),他在最後頭,怎麼也抓不著他;他去抓別人,常常是假裝動一下,你一閃,他就一把把你扯住。小小子(指男孩)在一起“打瓦”(認定一個目標,離開一丈多遠,拋擲用石片製成的圓砣,看誰打得準),每次他都扔得很準。還有一種玩法,每個小孩手拿一堆高粱秸稈,都是筷子那麼長的,用嘴數數,一、二、三、四、五,誰數得快、數得準,就扔出一根,他腦袋瓜靈,總是他贏;大夥起哄,說他做假了,罰他多拿幾根,那也不行,還是他贏。還一塊去抓螞蚱、抓蛤蟆,他更是能手,人小會算計,腳步輕輕的,眼睛尖,手法靈,每次都是他抓得多。我比他小,又是小丫頭,心又死,手又笨,個頭也小,總是兩手空空,氣得抹眼淚。他哈哈一笑,像個大將似的,哄著我:“別哭,別哭,看大哥來給你抓。”這樣,再出去,我就不下手了,隻是幫他拿那些抓現成的。他像個威武的將軍,扛著竹竿,搖搖晃晃,走在前麵,我就跟在他的身後,像個大老板的“跟包的”。

雙喜出生以後,就沒有趕上好年成,農村條件很差,母子三人整天以高粱粥、糠餅子、苣蕒菜充饑,奶汁缺乏,雙喜靠著母親為他嚼的“奶布子”活下來,餓得皮包骨頭。少帥晚年回憶說:

我小時候總有病,身體很不好,還吐過血,我能活下來,自己才叫感到奇怪。那時母親也有病,沒有奶給我吃,吃什麼呢?就是把高粱米飯嚼碎了,成糊糊狀,用來喂我。我沒想到,我還能活到這麼大的歲數!

到了三歲那年,張作霖帶他到算命先生那裏,說:“先生,你看這個孩子,體格這麼瘦弱,我挺擔心的。請你給他看看麵相吧。”

張作霖的名聲在當地很響,算命先生自然知道,便謙和地問了小雙喜的生辰八字,然後閉上眼睛,運轉著手指掐算起來,爾後,畢恭畢敬地奉承說:“公子命相大奇,致身富貴,易如反掌。”

張作霖聽了,自是欣喜異常,但還是心存疑問,便說:“既然這樣,為什麼身體這麼瘦弱,小時候時運這麼不佳?”

算命先生說:“老總這就有所不知了,俗話說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這是一節;另外呢,如同所有大人物一樣,公子生來烈性,命硬如鋼,一克父母,二克兄弟。”

張作霖猛一激愣,趕忙詢問:“可有什麼辦法加以破解?”

算命先生又是一陣掐算,最後說:“找個替身,消災解禍。可以帶上公子到廟裏去,許願給廟上做佛門弟子,才會免遭災難。”張作霖付上酬金,謝了算命先生,便回去籌備。

於是,在四月十八娘娘廟會上,由媽媽帶著雙喜去到廟裏燒香磕頭,由和尚給他剃成光頭,象征性地做了小沙彌,然後領著回家。過一些天,再到廟上舉行還俗儀式。燒香上供之後,和尚身披袈裟,一麵用手撫摸雙喜的腦袋,一麵念叨著:“自小多災害,父母擔驚駭,自許入空門,全憑佛爺帶,前殿不打掃,後殿不禮拜,脫下僧袍來,趕出山門外。”隨後,佯裝發怒,揮起戒尺便打,逼令雙喜逃出,算是“跳出佛門”了。這時,再由長輩領回家去,但須改換名字。叫什麼名字,要看孩子逃出後,聽到別人第一次叫另一個人的名字,這個名字便作為自己的名字。由於換了新的名字,就意味著命硬也好,克爹克媽也好,就與己無關了。這天,小雙喜逃出廟門,恰好聽到旁邊樹林裏有人呼喚“小六子”,這樣,雙喜便改名為“小六子”了。

張學良晚年曾憶起了這件事,說:

小時候,我身體較弱,母親就把我送到廟裏去做“跳牆和尚”。什麼叫“跳牆和尚”?就是送到廟裏去學當和尚;然後再跳牆跑掉。那天,我跳出牆後,恰巧聽到有人呼叫“小六子”,所以,家人也就叫我“小六子”。我說笑話,那時如果有人喊“王八蛋”,那我的小名就叫“王八蛋”了。稱我“小六子”就“小六子”吧。其實,我排行不是第六,而是第一。

虎性子

張作霖歸順了清廷之後,駐防在新民府,當了五營的統領。這樣,他便把妻子、兒女接到了新民團聚。這年,小六子已經五歲了。張學良回憶說:

那時,新民府很發達,鐵路就修到那裏,還沒有修到省府。記得住在新民府時,有一次,人家過年送禮,抬來一大盒子香蕉,是青香蕉。大家琢磨,這是啥玩意兒。有明白的人,說這是洋茄子。那怎麼吃呢?煮著吃,不行,煮著也不好吃,太澀;有的說,生吃,蘸著醬油涼拌吃,結果,涼拌也不好吃。

張作霖小時家境貧寒,沒有正經地念書、啟蒙,墨水很淺,處事艱難,曾經鬧出了許多笑話。因此,他下狠心,要讓下一代學好文化,多多讀書。轉眼間,小六子就到了上學的年齡,七歲那年,張作霖請遼西名儒崔名耀給他正式取名。因為西漢時有位開國元勳張良,崔先生便在中間加了一個“學”字,名“學良”,字“漢卿”。張作霖感到正合己意,十分高興。於是,後來的幾個兒子,學銘、學曾、學思、學森、學浚、學英、學銓,便都按照“學”字排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