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墩上的悖論03(2 / 2)

在我國,祖先崇拜與神祇信仰,也就是敬祖與祭神的傳統,是並肩存在,相輔相成,卻又迥然各異的。這兩種崇拜形式源於不同文化係統的碰撞與融合。祖靈是父祖的遠古延伸,尊宗法祖,更具有源遠流長的中華一統的民族特色。一般地說,奉祀神靈,須借助於中間媒介;而生人與先祖之間,則可以自然親合,無須仰仗其他媒介的參與。軒轅黃帝,盡管他在中華民族心目中至高無上,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頭號人物,頂尖級的文化英雄,甚或具有古籍中記載的“黃帝四麵”的神怪形象,但後世子孫卻寧願讓他成為具有“親緣”關係的可親可敬的共同祖先,而不想把他推上巍峨高聳的神壇,送進玄之又玄的神仙王國中去,像密爾頓所詠歎的:“一個深不可測的海洋,無邊無際,蒼蒼茫茫,在這裏,長度、寬度、高度和時間、空間,都消逝不見。”

1935年,正當禍深寇急,國脈艱危,中華民族麵臨著存亡絕續的嚴重時刻,全國各地各界愛國人士發起祭掃黃帝陵的活動,以號召民眾,戮力同心,共赴國難,團結禦侮,並規定每年清明節為中華民族掃墓節日。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帝陵、廟整修一新,並把它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

今天我們看到的黃帝陵,高三米六,周長四十八米,墓碑上刻有明嘉靖年間唐錡書寫的“橋山龍馭”四個大字,祭亭中央碑上的“黃帝陵”三字為郭沫若手書。在古軒轅廟的“人文初祖”大殿,塑有威儀萬方、器宇軒昂的黃帝像。院內,古柏參天,濃陰翳日,十五株樹齡超過兩千年的古柏分列兩側,像甲胄森嚴的衛士一樣肅然挺立,迎候著前來瞻拜先祖的炎黃子孫和遠涉重洋的國際友人。其中一株古柏已有五千年曆史,傳說是“黃帝手植柏”。樹高二十米,樹幹周長達十一米,七人尚不能合抱,故有“七摟八拃半,疙裏疙瘩還不算”之說,被國際林業專家譽為“世界柏樹之父”。乾隆年間一位署名“長白世臣”的詩人讚美道:

古柏森森不記春,陵宮猶自享明禋。

軒轅製起功常在,永使餘波惠子民。

數千年風刀霜劍,沒有能摧折這些黃陵古柏,它們年複一年,長得益發蒼勁挺拔,表現了極強的生命力。它們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勃勃生機,也顯示出炎黃子孫超強的凝聚力、向心力。近代台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的詩,最能表達這種愛國懷鄉、敬宗法祖的情懷:

天下萬山祖,其名曰昆侖,昆侖有南支,萬裏趨越門。

人生亦有祖,誰非炎黃孫?歸鳥思故林,落葉戀本根。

我在拜謁黃帝陵後,也曾即興口占一絕:

尊宗法祖寄深情,不剪枝柯萬柏青。

華夏重光千載業,開來繼往拜黃陵。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