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墩上的悖論03(1 / 2)

人文初祖 下 篇

中華民族素有尊宗法祖的傳統。曆史學家周一良先生說過:“商周都尊重祖先,當作神看待。儒家思想信仰及其指導下的社會體製中,祖先崇拜是核心。”對於首次統一中華民族、開創中華文明,功昭日月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後世子孫對其景仰、熱愛之情自可想見。

有一個曆史傳說,頗具典型性——

黃帝到了118歲高齡,仍然乘車到各地巡視。這一年他來到了現今的河南省,提議采用附近的銅在山下鑄一個高一丈三尺的巨鼎,其實,也就是一口碩大的銅鍋。目的在於舉辦一次盛大的慶功宴會,來招待各個部落的酋長。就在巨鼎鑄成之時,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巨大的黃龍垂掛著長須,自天降下。原來是玉皇大帝垂念黃帝的豐功偉業,特意派出黃龍來接他返駕升天。黃帝深情留戀著他所開創的事業和長期同甘共苦的子民,但天命難違,隻好唯唯從命,跨上龍背,冉冉歸去。

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麵八方趕來,一個個頻頻揮手,痛哭流涕。黃帝深受感動,遂駕龍徐徐下降,殷情告別。人們哪裏肯放他去升天,都執意挽留,牽衣頓足,圍攏不放。巨龍見勢不妙,乘人們低首垂淚之機,馱著黃帝騰空而起。民眾趕忙拉拽,結果扯下了黃帝的一塊衣襟、一隻靴子和隨身佩帶的寶劍,而黃帝本人則跨龍飛走了。當地民眾便把這些衣物封葬於橋山之巔,起塚為陵,封土植樹,這就成了今天的黃帝衣冠塚;而其所在地也被命名為黃陵縣。

《史記封禪書》中也有類似記載。究竟是太史公采用了神話傳說,還是民間傳說演繹了《封禪書》中的記述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黃帝陵就接受祭奠,這從孔子、孟子的談話中,可以得到證實。秦漢以降,已經形成了製度。漢初於橋山西麓建起了軒轅廟。唐代宗大曆五年,正式把這種活動列入國家祀典。北宋開寶二年,因沮河水泛濫侵蝕,橋山西麓發生崖塌土崩,威脅廟院安全,地方官員上奏朝廷,由太祖趙匡胤親降禦旨,將軒轅廟遷至東麓,就是現今的所在。據文獻記載,曆朝帝王親自祭掃黃帝陵共達七十六次,其中明朝十次,清朝二十六次。

千秋萬代,黃帝活在人們心中,已經形成凝聚中華民族的一種力量,一種象征。每個中國人都自認是黃帝的子孫,視黃帝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並以此自豪。與此相聯係,甚至黃的顏色以及相關事物都跟著沾上了榮光。我們被稱為典型的黃種人;我們的文化發源於地質史上的黃土期,我們的老祖宗生活繁衍於黃河沿岸、黃海之濱、黃土高原;地位最尊者黃袍加身,黃鵠比喻賢才高士,黃鍾大呂用來形容莊嚴正大的音樂或者辭章;皇帝的公告叫黃榜,太守衙中正堂叫黃堂,好日子稱為黃道吉日,死後的去處則稱作黃泉;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時代叫黃金時代,美好完善的境域叫黃金世界,廣播電視一天中收聽、收視率最高的時間稱為黃金時段。

這裏有一個黃帝的神格與人格的定位問題。顯然,黃帝不是西方的宙斯神那樣由自然神發展來的、無任何曆史依據的純然神話人物。長期以來,他以一個實實在在的部落酋長,而且是華夏民族的先祖的身份,作為一位真實的曆史人物而存在。無論他同蚩尤的戰爭還是與炎帝的戰爭,都是先民部落之間,或為爭奪空間、或為爭奪財物而進行的正常的生存手段。當然,他又不是一個普通的曆史人物,他已經成為一種綜合體,一個文化符號,因此,在他身上也必然存在著基於祖先崇拜與民間信仰而高度神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