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燕趙易悲歌 一
列車,聯翩的鐵馬一般,奔騰呼嘯在漫漫的京廣線上,涿州、保定、石家莊、邢台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相繼地閃現在眼前,又迅疾地飛向身後。華北大平原攤開了它全部的浩瀚,風馳電掣般的湧過來。宛如特大的電影屏幕,忽而喧闐的集鎮,忽而恬靜的村野,忽而煙囪林立的工廠區,不斷地更換著畫麵。頓時,一種雄渾、熱烈的情懷湧上了心頭。可是,當我駐足邯鄲,徜徉古城裏巷,獲得的印象卻是天高地迥,曠遠蒼涼。特別是登上著名的古跡叢台,臨風吊古,不禁感慨興懷,悠然意遠。
叢台始建於兩千三百多年前,原是趙武靈王閱兵觀陣,習武宣威,以及歌舞尋歡之地。因為它是由許多座層台複閣連接壘列而成,故稱叢台。戰國時期,各國競相修築此類高台建築。魏襄王建中天台於大梁,期望達到天高之半;楚國建三休台,含義是至少要休息三次才能攀上台頂。趙武靈王修築的叢台,自然也是高聳天際的。
當時的叢台上麵,設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結構奇特,裝飾華美,連聚非一,各極其妙。古人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來狀寫叢台的巍峨、壯觀。曆史上許多文人騷客,像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賀鑄、範成大等,都曾多次登台賦詩。當然,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早已不是舊觀,直到清朝末年,叢台還曾重新修葺過。
登上叢台極目遠眺,但見雲天深處,巍巍太行西走蜿蜒,層巒起伏;四公裏外,坐落在市區西南部的趙王城,殘垣斷壘隱約可見;北有武靈館、回瀾亭;西北便是古趙國的梳妝樓、鑄箭爐、插箭嶺遺址。
俯視叢台四周,綠楊深處,車輛梭穿,樓群棋布,街上人流熙來攘往;湖麵上碧水澄鮮,微現漣漪,一派雍雍穆穆的祥和景象。當年的戈戟交輝,雲旗委蛇之勢,已付與蒼茫的曆史。高台上下顯得寂寥空曠,碑碣暗淡,廊榭蕭然,隻剩下青蒼的雉堞、淡綠的苔痕,一任徐緩的清風和悠悠的淡日拂煦著。但曆史恰是怪異得很,愈是清虛恬淡,往往愈是意興撩人,令人悠然神往。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過了五十年,周天子正式冊封他們為諸侯,分頭就國。開始,趙國建都晉陽,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其後曆經八代君主,計一百五十八年。趙國的極盛時期為武靈王當政時代。這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主。《東周列國誌》上描繪趙武靈王的形象:“麵黑有光,胸開三尺,氣雄萬夫,誌吞四海”;著名史學家翦伯讚甚至說他“無愧於英雄的稱號”。他曾親自率師攻城略地,北至中山、燕、代,西出雲中、九原,拓地千裏,使趙國成為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強秦爭雄角勝的國家。
後來,趙武靈王讓他的兒子主持國事,自己率領官員們到西北勘察地形,想從雲中、九原直接向南出兵,偷襲秦國。於是,他喬裝成使者,潛入秦都鹹陽,進行實地測察,並順便了解、考察了秦昭王的為人。昭王開始沒有發覺,過了一陣,覺得這個人狀貌奇偉,不像是普通臣下,便派人追趕,可是,“使者”已經大搖大擺地出關了。秦人弄清底細後,頗為驚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