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在西破林胡、樓煩之後,由武靈王主持,傍陰山修築了一條長城,以防備北部的強敵入侵。據史料記載和實地考察,這段長城東起今河北宣化附近,向西北方向延伸,經張家口進入內蒙古,然後沿陰山西去,直抵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高闕。《水經注》描寫它:“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兩岸雙闕,峨然雲舉”。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以一個小小的趙國,竟能完成這樣規模巨大的國防工程,而且沒有像秦始皇那樣,受到世人的責罵,不能不令人驚歎。
不僅此也,武靈王還敢於同最頑固的傳統習慣和保守思想做鬥爭,銳意改革,運籌強兵富國之策。他考慮到,趙國的處境十分險惡,中山緊靠腹心,胡、燕分踞東、北,強秦與樓煩陳兵於西,虎視眈眈,旦夕都有遭致傾覆的危險。為了提高戰鬥力,他帶頭穿上緊身窄袖的衣服,腰束革帶,足登皮靴,廢車乘馬,日逐射獵。他斬釘截鐵地批駁了一些貴族反對更改先王舊製的責難,說,衣服是為了穿用方便,禮法是為了行事方便。情事不同,服飾、禮法都要隨之變化。夏、商、周三代都是隨時製定法規,依事確定禮俗的,法度、製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所以,治世不必采用一種方式,利國不必完全效法古代。況且,先王的禮俗並不一樣,那要我們效法哪一個“古”呢?
通過趙武靈王的率先倡導,變車戰為騎戰,全麵推行“胡服騎射”,帶動了整個趙國軍隊作戰能力的增強,促進了華夏農業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融合。這對趙文化的多元構成,對北方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濡染、升華,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這樣一位勇於改革創新的曆史人物,由於“交班”問題沒有解決好,最後,卻落得一個悲劇下場。武靈王在位二十七年,當初曾立長子章為太子,後來娶了寵姬吳娃,生下了少子何,便把太子章廢掉,進而又把王位讓給了少子何,是為趙惠文王,自己做了太上皇,住在沙丘的行宮。
少子何即位之後,心懷怨懟的長子章不甘心北麵稱臣,便起兵發動叛亂,兵敗之後,逃到沙丘宮他的父親這裏來避難。太上皇很同情他的處境,不忍心看著他慘遭屠戮,便開門加以接納,把他保護了起來。不料,追兵闖進宮室,窮搜不舍,到底還是把他抓住、殺掉了。他們害怕日後受到追究,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太上皇也就地囚禁起來,不供給任何食物。太上皇餓到極處,隻好在園林中探尋鳥巢,取卵、捉雛充饑,終致餓死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