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燕趙易悲歌 二
士慕原陵猶俠氣,
人來燕趙易悲歌。
漫步古都邯鄲街頭,清代著名詩人張問陶這兩句詩,驀地在腦際浮現出來。
“原、陵”,分別指趙武靈王的公子平原君趙勝和魏國的信陵君無忌。他們本人的本事並不大,但都仁厚待人,禮賢下士,一時,門客如雲,最多時達到三千人。用太史公的話說,乃戰國時代“翩翩濁世之佳公子”。說到“原、陵俠氣”,人們會想到李白筆下的俠客形象: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見諸史書的,則有“竊符救趙”的故實:
公元前257年,秦軍圍攻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相平原君因為夫人是魏公子信陵君的姐姐,借助這種姻親關係,派遣使者求救於魏。但魏王害怕開罪於秦,不肯下令出兵。夷門守吏侯嬴向信陵君獻計:魏王的寵妃如姬曾受過信陵君的大恩,可以通過她把調遣大將晉鄙軍隊的兵符拿到手。這樣,就可以傳令軍中,發兵救趙;如果晉鄙不肯受命,就由隨行的勇士矯命將他擊殺。信陵君一一按計行事,奪得了晉鄙兵權,率部擊退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為了行俠仗義,扶弱抑強,魏公子一切後果都在所不計,承擔了巨大的風險。致使有家難奔,有國難回,滯留邯鄲達十年之久,以逃避魏王的究治。這些做法,在今天看來,也許不好理解,可是在戰國時期,卻是世風所尚,體現了古道熱腸和義行本色。
但依我看來,戰國群英中,最令人敬慕的還是趙國的藺相如。邯鄲城內有一處著名古跡,名叫“回車巷”,是後人為了紀念他顧全大局,主動謙退,終於實現了“將相和”而保存了遺跡的。
事情是由和氏璧引發的。秦昭王聽說趙國得到了這件稀世珍寶,提出要以十五座城來交換。趙惠文王懾於秦國的聲威,既不敢斷然拒絕,又害怕答應下來上當受騙。正當無計可施之時,藺相如過來了,趙惠文王便征求了他的意見。藺相如說,鑒於秦強趙弱的這種態勢,我們拒不答應是不夠明智的。但是,這裏麵也帶有一定的風險。我願意出使秦國,奉璧取城。萬一他們背信棄義,不肯割十五城給我們,我也會設法“完璧歸趙”的。於是,藺相如便帶著和氏璧來到了秦都鹹陽。
秦昭王得到和氏璧之後,自是萬分快意,但看得出他並沒有交城、割地的意思。藺相如便走上前去,說,這塊璧上有一處瑕疵,請讓我指給大王看。他接過璧來便一步步後退,怒發衝冠,聲色俱厲地說,你們沒有割地的誠意,休想得到和氏璧。倘若逼急了,我就把腦袋和璧玉同時撞碎在柱子上。秦昭王怕他真的撞碎了璧,便連聲道歉,並答應割十五城給趙國。
藺相如識破了這又是詭詐,便以“必須齋戒五日方敢獻璧”為辭,抓緊派親信秘密抄小道,將和氏璧送回趙國,自己留下來用智謀對付秦昭王。秦昭王當然十分惱火,但又想到,即使把他殺掉,也得不到和氏璧了,徒然破壞了兩國關係,莫如放他回去,從長計議。這樣,藺相如便勝利地返回了邯鄲。
四年後,秦昭王邀請趙惠文王在澠池舉行友好的會見。宴飲中,秦昭王突然提出要求,讓趙惠文王彈瑟,趙王不敢拒絕,隻好彈奏一曲。秦國的禦史馬上記上一筆:“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這顯然帶有汙辱性質。當時,藺相如在側,便針鋒相對地說,趙王聽說秦王善為秦聲,請秦王敲擊瓦器,以相助樂。秦昭王不悅,斷然加以拒絕。藺相如怒不可遏地高聲叫道:五步之內,我要以頸血濺大王!秦宮的侍從見藺相如怒目圓睜,現出一副決戰姿態,都不敢動手。秦昭王不得已,隻好隨手敲了一下瓦缶。藺相如立即召呼隨行的趙國禦史執筆為記:“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就這樣,直到會見結束,秦方始終沒有占得上風。藺相如以一大夫,憑著他的俠肝義膽,為國家爭得了地位,維護了尊嚴。
澠池之會結束,趙惠文王回到邯鄲,以為此行藺相如功勞最大,便拜他為上卿,位居大將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憤然地說,我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以一個低賤之人,卻位居我上,令我感到恥辱。揚言如果碰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下。藺相如聽說了,就有意地加以回避。周圍一些人不理解,藺相如解釋說,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就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我們二人如果失和,就會像兩虎相鬥,其中必有一傷。從大局出發,我也應該退讓。從此,每逢朝會,他都稱病不出,避免和廉頗爭列次。一次上街,遠遠地望見廉頗過來,藺相如便調轉車頭避開。這些所作所為終於感動了廉頗,他主動登門,負荊請罪。這就是“回車巷”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