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神話 一
西哲有言,人在根本上看,不過是活脫脫的一團欲望和需要的凝聚體。還說,人類現有的文明,是建立在人類自身進取的本性和欲望的擴張之上的。就是說,生而有欲,原是人之本性;這種本性的升華—欲望的擴張,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看來,不加分析地、一概地否定欲望與需求,既不符合人性自身的實際,更有悖於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不過,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限度。度,規定了事物的本質,也決定著發展的方向。欲求,自然也不例外。
人的生命有涯而欲求無涯,以有涯追逐無涯,豈不危乎殆哉?遺憾的是,這個道理世人皆知,並且無不認同;然而,舉世卻少有自覺抑製欲求而知止足者。這就叫矛盾,就叫悖論。
魯迅先生說過:
中國人有一種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孫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很長久,永遠不死;及至知道沒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卻希望自己的屍身永遠不腐爛。
我以為,號稱“千古一帝”的秦王嬴政,就是這種“中國人”的一個典型代表。
秦始皇的欲望真是多極了,大極了:既要征服天下,富有四海,又要千秋萬世把嬴秦氏的“家天下”傳承下去;既要一輩子安富尊榮,盡享人間的快樂,又要長生不老,永遠不同死神打交道;即便是死,也要屍身不朽,威靈永在,在陰曹地府繼續施行著他的統治。難為他,想象力竟然如此發達,製造出了一個舉世無與倫比的欲望的神話。
宋代詩人陸遊有一句非常形象而又意味深長的詩:“利欲驅人萬火牛。”說是在欲望的驅使下,人就像有萬條“火牛”在屁股後麵頂撞著,瘋狂地奔逐,拚命地追趕,什麼饑寒勞累,崎嶇險阻,哪怕是破頭流血,甚至於拚上一條命,也全不在乎。
“火牛”是古代的一種軍事進攻方法。戰國時期,齊將田單曾用“火牛陣”大破燕軍。當時,他集中了一千多頭牛,每個牛角上縛以利刃,又把灌上膏油的麻、葦等易燃物緊束於牛尾。日落黃昏之時,田單聚集五千壯卒,以五色塗麵,各執利器跟隨牛後。然後,將牛群驅向燕軍營中,點燃起牛尾上浸油的掃把。尾部被火燒痛,牛群激烈奔逐,角刃所觸,非死即傷,燕軍自相踐踏,慘遭敗績。
用陸老詩翁說的這種情境來狀寫秦王狂妄無度、無極無止的欲望,可說是恰中肯綮。
秦王嬴政首要的欲望是征服四海,統一天下。這盤棋下得很漂亮。從公元前230年撲滅韓國,到公元前221年吞並強齊,十年時間,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把割據稱雄的六國群雄一個個吃掉,最後,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他自認已經德侔“三皇”、功邁“五帝”,遂設想將這兩種稱號兼備於一身,而稱為“皇帝”,並在前麵冠上一個“始”字。“始”者,開山鼻祖之謂也。一則,說他是中國皇帝之首創;二則,意味著嬴秦氏的“家天下”,萬世鴻猷肇基於此。於是,頒布命令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