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這一至高無上的終極目標,就必須徹底消滅一切可能危及其專製統治的政治勢力。為此,對外連年頻繁用兵,調遣數十萬大軍,三次征伐嶺南,占領包括現今兩廣地區及越南北部的“百越之地”,無限度地擴張疆土。如同西漢文章大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所形容的:“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他聽信了裝神弄鬼的方士關於“亡秦者,胡也”的進言,以為防備匈奴的侵擾是當務之急,遂派遣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軍隊,北出朔漠,追擊匈奴七百餘裏,收複被占領的一切失地;並把昔日秦、趙、燕各國所築長城加以修繕,連接成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邊陲的萬裏長城。建立起一個疆域空前廣闊的東到東海以及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到日南郡北戶,北方據守黃河以為關塞,依傍著陰山,一直到遼東的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國。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否定了丞相王綰提出的恢複分封製的主張,實行郡縣製,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郡守,縣置縣令,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協助皇帝處理政治、軍事、經濟等事務。這一政治體製,加強了皇帝對政權的有效控製,開創了帝權獨攬的封建專製主義的先河。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敵對勢力的滋生,他還下令墮毀各地的城池,屠戮天下豪傑之士,收繳全國各地的兵器,把它們聚集在鹹陽,統一銷毀,熔鑄成樂器和十二座銅人,借以消除各種潛在的反抗力量。為了便於朝廷控製,還把關東六國的貴族、豪富十二萬戶,統一遷徙到秦都鹹陽附近,隨時偵察他們的動靜。並以鹹陽為中心,修築了兩條馳道:一條東通海邊,一條南入吳楚,以便哪個地方一旦發現叛亂動向與苗頭,即能迅速調動軍隊前去彈壓。
他采納了丞相李斯的主張,下令除醫藥、卜筮、種植之書和秦國史書外,其他書籍一律燒毀。對於相聚討論詩書者,在市上處死;推崇古代、誹謗當世的,誅殺全族;知情而不檢舉者,以同罪論。一年過後,由於發生了議論皇帝“天性剛戾、以刑殺為威”的方士相率叛逃的事件,始皇帝遂遷怒於儒生,以“或為妖言以亂黔首”的罪名,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人,製造了曆史上首例“焚書坑儒”事件。
這樣,就更加激起了人們的反抗。謗議叢生,讖言風起。有人在流星隕石上寫下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的話。他遂派遣禦史逐戶審問、搜查,弄不清楚來由,便把住在隕石附近的所有居民,統統抓起來殺掉。緊接著,又有使者報稱,有人散布“今年祖龍死”的言論,這進一步加劇了他求生畏死、希冀長生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