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上朝陽西下月 二
撫順及渾河流域,不僅是滿族與大清王朝的發祥地,龍興所係,王氣所鍾,而且,也是他們的先祖,以及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兩代開國帝王的夜台長眠之地。終清之世,此間都是人們最為向往的神聖區域。順治帝曾發布東巡祭祖的聖諭,說是“自登極以來,眷懷陵寢,輒思展謁”。由於他盛年早夭,未克所願,遂由他的兒子康熙帝予以踐履,先後進行三次東巡,通過謁陵祭祖,追遠思源,炫耀成功,光大祖業。這個先例一開,東巡祭祖活動,在爾後的幾代帝王中遂成定例,其中乾隆帝四次,嘉慶帝兩次,道光帝一次。實際上,雍正帝也曾參加過謁陵祭祖活動,那是在康熙三十七年第三次東巡時隨同前往的。
這些皇帝到達撫順等地之後,覽古興懷,都曾留下詩篇,以記其盛。康熙第三次東巡,到達興京(今撫順新賓)時,曾題五言律詩一首:
靄靄興王地,風雲莫可攀。
瀠洄千曲水,盤疊百重山。
瞻拜陵園肅,凝思大業艱。
蘢蔥鬆柏茂,瑞鳥滿林間。
彩雲繚繞的興京,是大清王業肇基勃興之地,地處渾河、蘇子河上遊,周圍有煙筒山、啟運山環繞,蒼鬆翠柏,蔥蔥鬱鬱,蔚為壯觀。這裏埋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遠祖孟特穆、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是為永陵。瞻仰、肅拜中,先祖披荊斬棘、曆險克艱的精神,叱吒風雲的氣概,創業垂統的煌煌盛業,令人緬懷無盡。
作為隨從的皇子,雍正帝當時也寫了兩首五律,題為“侍從興京謁陵”,其二曰:
龍興基景命,王氣結瑤岑。
不睹艱難跡,安知啟佑心。
山河陵寢壯,弓劍歲時深。
盛典叨陪從,威儀百爾欽。
詩句典雅、謹嚴,作為追步皇父的唱和之作,非常得體。首聯從前詩的“興王地”中衍生“龍興”、“景命”,王氣所鍾的話題;頷聯展擴前詩“大業艱”之意;頸聯一寫陵園依山麵河,氣勢雄壯,一寫“馬上得天下”的歲時久遠;結尾,頌揚這次東巡盛典。
康熙帝與乾隆帝祖孫二人,相隔半個世紀,都曾在東巡期間憑吊過薩爾滸古戰場,並各題七絕一首:
城成龍躍竦重霄,黃鉞麾時早定遼。
鐵背山前酣戰罷,橫行萬裏迅飛飆。
鐵背山頭殲杜鬆,手麾黃鉞振軍鋒。
於今四海無征戰,留得艱難締造蹤。
兩首詩都是歌頌努爾哈赤的。詩的側重點不盡相同,爺爺的詩重在開辟,萬裏橫行,所向無敵;孫兒的詩作於守成之際,強調勿忘創業維艱。“城成龍躍”,指鐵背山城。“早定遼”,指薩爾滸一戰扭轉了遼東戰場大明與後金發展的大勢。乾隆的詩前有小序:“太祖高皇帝以五百人破明數十萬眾,實王業之基也。”薩爾滸之役,後金首戰告捷,明總兵杜鬆戰死。
康、雍、乾三代帝王的詩,貫穿一條共同的思想紅線,就是通過緬懷興王故跡,頌揚先祖豐功盛烈,表達永誌不忘創業艱辛的奮鬥精神。
可是,到了後來,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這個為子孫後世所經常誇耀的傳統,卻漸漸地被丟棄得一幹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