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墩上的悖論119(1 / 1)

玩偶生涯 一

傀儡,原義為土木製成的偶像,古稱“木偶人”。後來,作為幕後受人牽線的戲具,用於表演人生故事,稱作“傀儡子”或“傀儡戲”。據任半塘《唐戲弄》:“傀儡戲中,專以人生為主題,以老人為主角,散場之後,致使觀眾興‘此生’與‘一世’之感,其有故事、有情節,有相當效果,不僅作龍鍾踴踏,以博淺笑而已。”由此而衍生出現代的涵義—借指那些用以充當道具和擺設的政治玩偶。玩偶生涯,也是一種生命存在形式,但它卻是沒有重量的。

古代詠歎這一內容的詩文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唐天寶年間梁鍠的《傀儡吟》: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

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由於受到太上皇李隆基的賞識,遂得以廣泛傳播。

事情是這樣的:安祿山發動叛亂,直逼京城長安,唐玄宗倉皇西遁,太子李亨即位於山西靈武,是為肅宗。玄宗回來被迫遜位,當了太上皇,居於興慶宮。當時,他們父子間的關係很緊張,李隆基頗不滿於兒子擅自登極稱帝;而兒子李亨在身邊親信的挑撥下,擔心老皇帝東山再起,重新奪取皇位,意欲采取果斷措施,又怕承擔“不孝”的惡名;最後,由他所寵信的宦官李輔國出麵,逼使太上皇遷至西內,並罷黜其多年倚重的幾個舊臣,徹底孤立起來。這樣,太上皇便失去了一切權柄與人身自由,像“玩偶”一樣被人操弄於股掌之上,嚐反複吟誦傀儡詩以自況,可謂寄慨遙深。

權柄,在這裏是一個關鍵詞。封建社會中,由於皇帝的權力最大,地位最高,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手握王綱,口含天憲”,因而,強藩、政要,社會上的各種勢力,尤其是那些野心家、陰謀家、權欲狂,都要圍繞著奪取皇權施展伎倆,明爭暗鬥,直至血肉拚搏。結果,造成許多帝王不得不扮演傀儡角色。他們的幕後操縱者,形形色色,或為異民族的侵略者,或為臨朝稱製、垂簾聽政的太後、貴戚,或為閹宦、權臣,不管是什麼貨色,他們所死死盯住的無非都是一個“權”字。而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與犧牲品的皇帝,則同玩偶一樣,俯仰由人,一切聽從擺布,手中權柄形同虛設。

翻開中國封建王朝的史冊,著名的“傀儡明星”還真有那麼一串串,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應數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他有三點獨特之處:其一,他是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後的兩千一百三十二年間,中華封建帝製的最後一個皇帝;其二,他是曆代封建王朝中四百九十二個坐過龍墩的,唯一爬上過三次又摔下來三次,而且始終充當傀儡角色的皇帝;其三,他在三次傀儡登場中,分別由太皇太後操弄、野心家權臣擁戴、外國侵略者扶植,全麵見識並經曆了“傀儡人生”的各種生存狀態、各種人生境遇,可說是集中外古今所有傀儡角色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