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曆史的蒼茫05(1 / 3)

香 妃

我總覺得,她像一株冷豔的寒梅。

這也許是由於古人習慣以梅花來比擬心誌高潔的佳人吧?再不就是受了唐人王建的詩句“天山路旁一株梅,年年花發黃雲下”的感染 實在說不清楚。反正一想起她來,我的腦海裏就浮現出“暗香浮動”、“疏影橫斜”的意象,漸漸地,這種意象竟活靈活現,嫋嫋婷婷地走過來了,“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薑白石詞)。

這已經是第三次訪問北京的陶然亭了。沒有風,空際雲幕低沉,是一種釀雪的天氣。果然,走著走著,絲絲片片的雪花,就漫空飄舞起來。水木明瑟的平湖、高阜,還有那彎彎的柳徑,淡雅的蘭畦,脫盡了昔日的青青翠影,冷森森、白光光地默對著遊人。平時,這裏就不怎麼囂煩,此刻更是清空寥寂了。拾級步上高高的台地,在山門內簷瞧了瞧已經有三百餘年曆史的金字匾額“陶然”二字,又匆匆瀏覽了兩邊的對聯,記得還有一副“十朝名士閑中老,一角西山恨有情”的聯語,來不及尋看了,趕忙朝那北向的門窗縱目望去,立刻,前方雪影中閃現出幾幅“素以為絢”的清妙的冊頁。

令我萬分驚異的是,那滿布著衰草寒枝的土坡上,分明挺立著一枝傲雪的寒梅。我知道,這肯定是一種錯覺—在幽燕大地上,怎麼可能見到那“慘淡江南白玉妃”的蹤影呢?揉了揉眼睛,再定下神來,細看上去,原來竟是沒有飄落的枝間紅葉,閃爍在雪虐風饕裏。我知道,這次所要尋訪的“香塚”,就在它的下麵。於是,我匆匆地走下亭台,沿著鋪雪的石徑,很快就來到銀妝素裹的土阜旁邊,一盔三尺孤墳累然展現在眼前。

關於香塚,一如墓主的身世、遭際,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撲朔迷離,令人如墮五裏霧中。我是相信這樣的傳說的:此間就是香妃的埋骨之地。披著滿身的雪花,我靜靜地佇立在石碣前,一個字一個字地咀嚼著那沒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哀感頑豔的銘文,並且依照流布已久的傳聞軼話,憑著我的理解加以詮釋、印證。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起首的四個短句、十二個字,形象地概括了香妃這位充滿悲劇性、傳奇性的女性淒苦、劫難的一生,堪稱是以簡馭繁、片言擷要的範例。古人驅遣文字的功夫著實了得。你看,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的開頭,也是用了同樣的字數和短句,就把秦始皇並吞六國之後,大興土木,修建阿房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傳說,香妃是一位出生在西域的貌美超群的人間絕色,回眸一笑,唇紅齒白,能令人心醉神迷;而且,心地善良,性情溫柔,天真活潑。由於她生來便體有異香,因而名為“伊帕爾罕”(維吾爾語:香姑娘)。她的童年時代,在親人的愛撫下,整天過著無憂無慮的甜美的生活。可是,綺夢不長,這樣一位貌似天仙、天真可愛的美人兒,長大了之後,偏偏趕上濃愁浩浩、劫難茫茫的動亂的年代,命運把她拋在一個動亂的地區、動亂的家族裏,最後釀成一場“短歌終,明月缺”的悲慘結局。

她的丈夫霍集占是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地區當時稱為“回部”的和卓木(教長或首領),當時參加了一場西部邊疆的叛亂活動,把清朝派去的副都統、回部招撫使殺害了。乾隆皇帝派將軍兆惠率兵討伐。霍集占兵敗逃亡,帶著妻子、仆從三四百人遁入巴達克山,他本人被山民擒殺,香妃被清軍劫獲到大營裏。

對於香妃的美豔絕倫,乾隆皇帝早有知聞,兆惠臨行前,即有意暗示,在討伐過程中,必須設法保護好香妃,並把她安全地帶回京師。聽到她已經被俘獲的消息,皇帝又勅令沿途官吏悉心護視香妃的起居,萬不可損蝕了她的玉顏姿色。進京“獻俘”之日,乾隆皇帝一見傾心,驚為天人,立即下令,在宮內妥為安置。爾後,又幾次去看她,覺得她神光高潔,有一種凜然不可犯的氣概,因此,沒敢伸出指尖去觸她一觸,隻嗅得縷縷異香撲進鼻管來。心說,好一個絕代天仙,好一個香草美人!今得相見,也算是百世奇緣,三生厚福。當即賞賜了大量的珠寶衣飾,並囑咐宮女、太監:隻要香妃提出要求,一切都予以滿足。

為了討得美人的歡心,乾隆爺不惜破費巨量資財,在今天的新華門那裏,專門給她修建了一座伊斯蘭式的豪華住宅,名曰寶月樓,裏麵一切設施,包括浴池、壁磚、衣鏡、裝飾畫等等,以及生活起居、日常習慣,都和在西域的情形沒有什麼兩樣。還在寶月樓的對麵,特意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在皇城牆外,蓋起“回部”市廛樓台,設置了“回回營”,辟出一條“回回街”設肆售貨,演奏體現“回部”風情的樂曲,使香妃有身在家園的感覺。但是,乾隆皇帝到底失算了,這種濃鬱的環境氛圍,不僅沒能慰藉香妃的思鄉之情,反而更加撩撥起心靈深處的背井離鄉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