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曆史的蒼茫25(2 / 2)

乙:我倒覺得,漢代的卜式有點類似。《史記 平準書》中記載,河南郡人卜式,在山中牧羊十多年,後來羊群發展到一千多頭,他就買了田宅。那時,朝廷屢次征討匈奴,卜式上書,說願將家產一半捐贈給政府,以助邊防。武帝聽說後,就派使者前去詢問:“你這麼做,是不是想當官?”卜式回答說:“我從小隻知放羊,不懂得做官規矩,所以,不願當官。”使者又問:“那你是不是家有沉冤,要向皇上申訴?”卜式說:“我生來跟別人都是和平相處,沒有鬧過糾紛。貧苦人家,我接濟他們;為非作歹的人,我耐心教育他們。鄉裏人民,都尊重我的意見,誰會來冤枉我?沒有什麼話要稟告皇上。”使者說:“那麼,你捐贈那麼多財產,究竟是為了什麼?”卜式說:“國家跟匈奴作戰,是一種抵抗侵略的義舉。我認為,賢能的人應該戰死邊疆,有錢的人應該捐輸糧食。這樣,才能將匈奴消滅。”使者將他的話原原本本地奏報給皇帝,皇帝聽了很感興趣,便把這事說給了丞相公孫弘。不料,公孫弘卻說:“這不是人情之常。恐怕他另有所圖,不可以因為權變而亂了法紀。”

甲: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和前麵提到的楚國大臣司馬子綦比較起來,這個丞相可就差了一等。公孫弘這個人口碑很差,史書上說他“曲學阿世”;又說他工於毒計、工於諂媚。

乙:卜式後來還是當了大官。武帝認為他既賢且能,想要尊崇他、表彰他、重用他,用以激勵全國人民。

甲:表麵上看,卜式與屠羊說有其相似之處,實際上存在著本質的差異。屠羊說匿身草澤,遠離魏闕,像《周易》中所講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而卜式所走的卻是另一條道路。

乙:是的。開始時,皇帝讓他當郎官,卜式不願意幹。皇帝說:“皇家的羊都在上林,那你就去管理它們吧。”這樣,卜式就穿著麻衣和草鞋去牧羊。過了一年多,羊群肥壯又加速繁殖,皇帝頗為讚賞。卜式說:“不止是牧羊,對老百姓的治理也是這樣。按時讓他們休息;有不良分子就趕開,別讓他妨害了大家。”

甲:這個說法,倒是與老子的思想有暗合之處。從前的讀書士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有隱於市者,有隱於野者,卜式應該算做隱於牧者。

乙:卜式屬於“內儒外道”者流。武帝覺得他說得很深刻,就任命他為緱氏縣令,結果四境大治,百姓安居樂業;又改任成皋縣令,同樣是考績優良。皇帝就提拔他為齊王太傅;時值南越反叛,他上書說:“主憂臣辱,我希望父子和齊國習船者一同前往死戰。”皇帝許之以忠義,賜爵關內侯,並黃金六十斤,田十頃。後來又做了禦史大夫,由於反對鹽鐵官營,又兼不善文辭,貶為太子太傅,以壽終。

甲:“伴君如伴虎”啊!“以壽終”—應該說,這就是很好的結局了。宋人孔平仲《珩璜新論》中有一段話,大意是:宰相,是人人都想當的。漢武帝接連誅殺了幾位宰相以後,又命令公孫賀去當宰相。聞訊後,公孫賀哭了,他實在是不想赴任,因為他想到了前幾位的悲慘下場。但是,君命不可違呀!後來還是被迫當上了宰相。結果呢,不隻自己送上了一條老命,還鬧個滿門抄斬。

乙:屠羊說算是徹底的超脫,因而也不會遇到這個問題。不過,這種逍遙遊世,既明且哲的人生取向,在儒家學說占統治地位的舊時中國社會,實在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了。絕大多數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甲:所以,精明蓋世的晚清名臣曾國藩對屠羊說予以激賞,在給他的胞弟曾國荃的生日贈詩中,寫道:

左列鍾鳴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

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他從自己的切身體驗出發,感慨禍福無常,升沉難料,認為最高明的還是那個屠羊說,所以應該低頭禮拜,奉他為師。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