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 重塑 創新(1 / 3)

傳承 重塑 創新

——東北地域文化散談

地域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空間組合形式,它的形成條件複雜多樣,與自然環境、曆史變遷、民族風情、社會習尚、人文素質都有直接關係;而且,常常受到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的製約與影響。由此,也就決定了研究地域文化必然涉及文化的諸多領域、諸多內容。

過去說到地域文化,總是側重於社會文化環境特別是民俗民情的調查、研討,著眼於同其他區域文化的比較、對照。這些無疑是必要的;但是,今天看來,這還遠遠不夠,視界還須更開闊一些,立足點還須更高一些。我們必須運用科學的曆史觀、文化觀、發展觀,從時空組合上,統籌考慮地理環境、社會、民族、曆史傳統對於文化的影響,全麵剖析地域文化的組合形式、流變方式,進而探求這一特定文化形成的規律,文化的深層結構、內在蘊涵及其組合方式,特別要研究、探索地域文化向現代轉換,實現重塑、再生,進行文化創新的路徑。

如同民族性與國際化是相伴而生、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作為特色文化的地域文化,它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存在著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我們研究地域文化,立足點並非著眼於他人,更不是要把自己的風俗習慣、典章禮儀、邏輯詞彙強加於他人;而是要發掘本地區具有曆史感、人民性和時代特征的獨特文化個性,並用別人能夠理解的方式,闡明“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我的“這一個”。所謂“國際化”,其實,就一定意義來說,也就是要找到那個能夠與世界溝通,能夠為別人所理解的方式。文化的民族性,是一切文藝創造的脊梁、靈魂和價值所在。魯迅先生說得好,我們應該有“能在世界新潮流中遊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這是進行國際接軌進程中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一環。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社會時代、曆史背景下形成的。作為一種人文積澱,一種資源的積累、曆史的負載,往往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必然有其局限性。而地域文化又是一種繼承,一種延續。這種繼承與延續,不是簡單的保留、維持,不是機械的複製,而是一種轉換,一種重塑,一種再生;是一個不斷改造更新,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注入時代精神的過程。我們應該站在時代的高度,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實際出發,對固有的文化傳統認真加以審視,擷取其智慧與養分,含英咀華,去蕪存菁,通過升華與揚棄,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繼承、轉換與重塑,就其本質來說,也就是文化重建、文化創新。這一過程,往往同風俗習慣的改革,人們文化心理結構的重塑相傍而行;同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新的生活方式相統一。創新的方向寓於現代化建設和廣大受眾的需求之中,我們要從文化撞擊、社會轉型中勇拓新路,以保持地域文化強大的生命力,為先進文化提供不竭的源泉。

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項係統工程、專門學問,我在這裏所要談的隻想限於東北地區。其實,這個範圍也是非常廣泛的,舉凡遼河兩岸、沿邊沿海、鬆遼平原、白山黑水,以至部分內蒙草原的地理特征、社會人文環境及其對於地域文化的影響,這一廣袤地帶自然景觀中的人文積澱,固有文化、外來文化、合成文化傳播的路徑、走向、活動形態,以及民風民俗、宗教信仰、民族習慣、藝文特征的形成與演變,都應該涵蓋其中。

研討地域文化,麵對的往往是它的昨天,而目的、手段與途徑,卻在於古為今用,著眼現實。我們研討東北地域文化,所關注的是東北地區的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的社會實踐,人的文化心態,即世代相傳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行為準則。東北文化一方麵具有很強的遺傳性、因襲性,另一方麵,它又具有鮮活的變異性、現實性。這一文化特質決定了它的形成與發展,必然時刻影響著、製約著、塑造著現今整個東北地區各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行為。事實上,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鮮明地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它的影響。

關於東北地域文化的形成過程、本體特征,以及它在整個中華文化格局中所處的地位,學術界已有係統的專著進行論證,我不想加以重複,這裏隻就它的優勢與缺陷談一點純屬個人的看法。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文化創新與文化轉型、重塑的問題。

曆史上,像東北地區這樣眾多的民族薪傳火繼;年代如此悠久,而且流動性大、流動範圍廣泛;民族關係如此複雜;生命狀態如此活躍;進取精神(或者叫進攻性)如此旺盛,吸收、消化能力特強,在國內其他地區是不多見的。這就衍生出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在文化組合上,它屬於混合型的文化,是多種文化的融合與整合。它既不排斥其他區域、其他民族的異質文化,又善於從其他不同文化中吸收對自己有用的養分,不斷充實自己,增加同外部抗衡的競爭能力;二是帶來頑強的生命力、鮮明的適應性,也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地域的封閉性、觀念的保守性、行為的滯後性。